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高邮市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9-10-17 17:47:27 百科

高邮市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规划时期是高邮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交通运输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先行军作用,又好又快地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为“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健康、科学、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和保障,制订全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根据《扬州市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高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交通运输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高邮市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 性质:发展规划
  • 地点:高邮市
  • 範围:交通运输

“十一五”交通规划实施情况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共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入2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倍,全面建成了“七纵五横”骨干公路网,实现了“131”目标,构建了对外交通快速化、市通乡公路二级化、乡村公路灰黑色化的全市公路网路。
――启动省道建设,提升对外通畅水平。2007年,建成江苏S233省道三垛镇以南段12.4公里,完成投资2.2亿元;2008年,开工建设江苏S333省道高邮湖西段30公里,累计完成投资5亿元;2009年,开工建设S237高邮先导段11.2公里,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
――加快市乡干线公路建设,最佳化市域路网结构。建成安大公路北段、马横公路、澄营公路等市乡二、三级干线公路13条计284.97公里,完成投资6.65亿元。
――完善乡村公路路网,方便民众生产生活。建成通行政村、大的自然村、村民集中居住点、重点园区乡村四级公路419.86公里,解决了断头路、口袋路的连线问题,完成投资1.2亿元。
――改造农村公路危桥,消除通行隐患。共改造各类危桥169座4588延米,完成投资1.1亿元。
――建设城乡客运站,改善候乘条件。2007年,建设高邮汽车客运站,完成投资7000万元;建成乡镇客运站15座、候车亭160个,完成投资2000万元。
――实施航道升级改造,提升水运能力。2008年和2009年分别对京杭大运河高邮城区段3.2公里、北澄子河城区段3.6公里实施升级改造,京杭运河升为二级,北澄子河升为三级,进一步提升了航道的通行能力;同时,配套实施了护坡、驳岸、河堤风光带工程,完成投资2.2亿元。
――新建京杭运河高邮港口码头,打造大宗货物集散地。整合运河港口码头资源,完成投入8000万元,形成集装卸、仓储、物流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港口。
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有道路2455.66公里,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44.26公里,一级公路16.73公里,二级公路319.07公里,三级公路186.64公里,四级公路1391.22公里,等外公路497.24公里。全市公路网密度为125.07公里/百平方公里。共有航道44条,总里程613.86公里,其中二级航道1条41.15公里,五级航道1条37.59公里,六级航道1条16.7公里,七级航道8条199.23公里,等外航道33条319.19公里。通航船闸2座。港口业户5户,码头泊位36个,码头总延长3887米。

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成效明显

一是交通运输总量稳步增长。至“十一五”期末,全市拥有交通运输业户2786户,客货汽车3443辆。
――客运业户5户,客运车辆677辆、10515座,省市际长途营运线路53条,省市县际班车125辆;农村公交营运线路9条,农公班车171辆;城市公交营运线路5条,公车44辆;出租公司4户,计程车337辆。
――货运经营业户2732户(其中危险货物运输业5户),货运汽车2766辆、13312吨(其中厢式车、专用车、货柜车辆数占32%,危险货物运输车辆42辆、598吨)。
――水路运输业户20户,货运船舶518艘,载重116625吨。
二是水运船舶向大吨位发展。逐步淘汰了水泥挂浆船以及小吨位钢质船舶,水运船舶吨位日趋加大,船舶平均吨位为 250吨/艘,全市拥有船舶518艘、载重吨116625吨,较2009年船舶数增长率22%,吨位增长率36%。
三是客运经营机制开始转换最佳化。我市农村客运班车初步实现了公交化,从个体挂靠经营转变为公司统一购置车辆,实行租赁承包经营模式,进一步最佳化线路布局、线路走向,方便了城乡民众出行。
四是货运场站建设进一步发展。诚信物流、红太阳物流等规模货运站场建成并运营,园区配套设施齐全,为全市货运提供集散、货配、仓储等相关物流服务,现有40多家物流企业进驻。
五是应急运输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市诚信物流成立了江苏省首家应急物流动员保障中心,为防洪抗旱等重点物资的运力组织及调度奠定了基础。
六是维修企业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3S、4S专业维修、特约维修呈良性发展势头,综合性能检测配套逐步完善。

公路管养工作成效显着

全市列入管养範围的公路1963.68公里,其中:省道134.67公里,县道329.02公里,乡道868.18公里,村道613.81公里。按照“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的要求,创新管养模式,有效地整合最佳化路政管理资源。各乡镇成立了公路管理站,负责乡村公路的日常管养工作,市交通局路政管理队伍与市公路站路政大队合署办公,各交管所增挂“路政中队”牌子,履行辖区县乡公路管理职能;全市公路实行分级管理、综合执法,形成了综合管理的新格局。
2007年-2009年连续三年深入开展公路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以创建“四个示範”活动为载体,落实管养责任,明确管养目标。2009年,全市21个乡镇、园区全部通过了扬州市达标验收,连续五年乡村公路、县道管养综合考核名列扬州市前茅,彻底扭转了全市公路失管失控的局面,基本实现了“畅、洁、绿、美、安”的管养目标。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十一五”交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已基本实现,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重视和反思
一是公路、桥樑等级不高,建设任务仍然繁重。儘管我市近年来建成了不少路、桥,但只是解决的一个“通”字,解决的是民众基本出行需要,公路、桥樑的等级不高,全市一级公路里程不足20公里;加之,境内危桥较多,有672座亟待改造。二是综合交通格局尚未形成。根据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公路、水路、铁路运输还不协调配套,京杭运河和北澄子河黄金水道的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大宗货物从水路到公路再到铁路的联运,存在断层。三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筹措资金压力巨大。随着交通投、融资体制的变革,筹资空间和渠道日益狭窄,而我市又到了建设与还债的高峰期,建设资金缺乏和债务难化解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首要瓶颈。四是运输市场源头性矛盾凸显,亟需落实公共运输财政扶持政策。由于我市运输市场历史形成的格局以及发展中的矛盾,目前运输市场处于体制的转型期、矛盾的凸显期,亟需政府建立公共运输财政补偿渠道,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综合整治、长效管理的任务也十分繁重。此外,交通运输人才队伍也难以适应建设与管理的要求。

“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四乾”精神,紧扣“五个高邮”建设,立足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新起点,围绕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目标,着力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进一步发挥交通运输的基础和先导作用,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规划原则

一是适度超前原则。在交通运输供给能力适度超前于运输需求的基础上,在较高的平台上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加快交通建设,特别是水运、铁路等薄弱环节的发展,加快形成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以及市域内运输网路、对外运输大通道基本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创造必备条件。
二是统筹协调原则。适应宁镇扬一体化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将各种运输方式、各城市区域和城乡交通作为有机整体统筹研究、规划,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强交通网路的衔接和协调,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三是服务民生原则。坚持交通发展“以人为本”,做好普遍性服务,推动基本公共运输服务均等化。提高运输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保障交通安全。
四是开放发展原则。立足高邮市,面向沿海、长三角,承接苏南、上海,辐射江苏苏北、安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促进高邮综合运输网路与周边区域一体化发展;与区域经济格局、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发展格局相适应,在更高层次、更广範围、更大空间发挥交通运输对区域社会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五是绿色发展原则。重视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集约利用土地、岸线等交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高邮水运优势,加快铁路建设,建立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利用高新技术提高现有设施使用效率,走交通现代化与生态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十二五”交通运输目标任务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及任务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交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按照“公、铁、水、空并举,建、管、养、运齐抓”的思路,构建交通综合运输体系。投入101.50亿元,其中新、改建公路及危桥改造49.4亿元,铁路建设40亿元,新建运东船闸複线6亿元,航道养护0.75亿元,港口码头建设4.6亿元,撤渡建桥0.75亿元。加快构建“一铁两水四纵四横”综合交通骨干网路,建设对外更加通畅、对内更加完善的公路交通网路体系,建设安全水平高、通畅能力强、设施功能全的水上交通运输体系。
1、实现铁路“零”的突破(投资40亿元)。
启动连淮扬镇铁路建设,全长44公里,总投资57.2亿元。2012年-2015年,完成投资40亿元,并做好高邮高铁站场、客运站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实现与公路、水路的联通。同时,积极争取宁扬城际铁路延伸至高邮。
2、提升水上运输能力(投资11.35亿元)。
(1)完成京杭运河“三改二”扫尾工程,运河东堤南延至运东船闸,北伸至运河港口,全长6.9公里。2011年-2013年,计画完成投资4500万元,完成3.7公里。
(2)启动高东线航道改造,全长37.65公里,总投资8.5亿元。2014年-2015年,计画完成投资3000万元。
(3)开工建设高邮运东船闸複线工程,将盐河改造为城区内河,打造成水景风光带,总投资6亿元。2012年,启动前期準备工作,争取2014年开工建设。
(4)完善京杭运河港口码头配套设施,建设港区物流商务中心和生产资料物流中心,规划建设仓储区、配送区、加工区和交易服务区,计画用地约350亩。2011年完成规划设计,“十二五”期间计画完成投资4.6亿元。
3、构建快速干线公路网(投资45.3亿元)。
(1)“四纵”:
①安大公路高邮段,是我市通往苏中机场的快速通道。全长30.45公里,将北段28.05公里改造为一级路,总投资3亿元。2015年,做好项目前期準备工作,计画完成投资5000万元。
②京沪高速公路扩容,里程44.4公里,投资约25.8亿元。“十二五”期间,计画完成投资20亿元,改造后与新S333设立互通出入口,计画2013年-2015年启动实施。
③S237高邮段,全长42.9公里,总投资12亿元。2011年完成先导段11.2公里,2011-2015年全面开工建设,计画完成投资9亿元。
④扬金公路高邮段,全长22公里,总投资2亿元。2015年启动项目前期準备工作,计画完成投资8000万元。
(2)“四横”:
①S332高邮段,全长12.5公里,改造为一级路,总投资约3.0亿元。2015年做好启动準备工作,计画完成投资5000亿元。
②S333高邮段,全长63.81公里,总投资20.4亿元。“十二五”期间计画完成投资12.5亿元;2011年-2012年续建完成一期工程,计画完成投资8亿元;2012年-2014年建设完成二期工程,计画完成投资4.5亿元;
③八车线(连线安大公路及S237),作为八桥高速出入口快速连线线,全长17公里,一级公路。2014年—2015年启动建设,计画完成投资1亿元。
④宁盐高速公路高邮段,全长65公里,是盐城至南京经我市东西向又一条快速通道。“十二五”期间,争取立项,2015年做好规划设计、征拆等启动準备工作,计画完成投资1亿元。
4、大力推进惠民工程(投资4.85亿元)。
(1)完善县道网建设,主要做好X205周龙线、X202甘临线、X301李周线的延伸。2015年开始实施,计画完成投资8000万元。
(2)提升乡道通畅水平,实施乡道升级改造,“十二五”期间,改造升级部分乡道300公里。2012年-2015年实施,计画完成投资1.5亿元。
(3)新、改建到重点产业园区、集中居住点道路200公里。2011年-2015年实施,计画完成投资5500万元。
4)改造乡村公路危桥672座,消除乡村公路安全隐患,方便民众生产生活。2011年-2013年实施,计画完成投资12500万元。
(5)完成北澄子河撤渡建桥新王、南圩大桥建设任务。2011年实施,计画完成投资7500万元。
5、加强农村公路管养,打造农村宜居环境。
对全市公路实行分级管理,做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重点解决乡村公路管养机构、人员、经费稳定和正常化问题。进一步整合资源,研究和完善各项考核检查机制,落实稳定的农村公路管养资金渠道,强化路产路权,提高管理效率,确保全市农村公路县、乡村道好路率达80%以上,路域环境得到较大提高。
(二)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目标及任务
按照“客运零换乘、货物无缝衔接”的要求,大力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和城乡物流网点全覆盖,全面实现“运力结构更加合理、营运线路更加科学、市场秩序更加规範、交通环境更加优美、交通安全更有保障”的目标。
1、道路客运业:
(1)落实公交优先政策,大力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一是落实公交优先政策,从源头上解决我市客运市场矛盾。建立规範的城乡公共运输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评估制度,鼓励实行公共运输低票价政策,落实政府财政经济补贴、补偿政策。对政策性亏损,由政府给予补贴;对城乡客运企业承担的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伤残军人、学生等实行免费或优惠乘车)以及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而增加的支出,由政府进行专项补偿。二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统筹规划、远近结合,打破城乡客运二元分割机制,建立结构最佳化、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经济便利、安全有序的从城区到乡镇及行政村的城乡一体化客运网路。三是最佳化结构,提升形象。对现有民营公交(华兴公交公司)进行改造,由国有经营主体(市道路客运有限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最佳化经营模式,取消个体车辆挂靠或承包租赁经营,实行公车公营。调整和整合线路走向,执行优惠票价,实行规範化服务。城乡客运线路按照“五定、三统一”(定线路、定班次、定时间、定票价、定站点,统一排班、统一调度、统一结算)的服务标準规範运行。
(2)明确发展目标,最佳化资源配置。加快客运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造,加大运力结构调整的力度,提升车辆档次,构建完善的旅客运输体系,使客运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地适应民众出行的需求。“十二五”期间,力求我市省市际线路班车、中高级以上车型达90%以上;旅游包车客运车辆,高级客车达100%。
(3)加强出租市场管理,实行运力额度控制。以全面提升全市出租汽车行业服务质量和信誉度为宗旨,打造出租汽车服务品牌,塑造计程车的良好形象;同时,强化对计程车企业的信誉考核,切实履行对计程车企业的管理职责。
2、道路货运业:
(1)打造龙头物流企业。“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打造诚信物流、红太阳物流、波司登物流、鸿运物流等4-5家道路运输龙头物流企业,力争进入省级龙头物流企业行列。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货源、资金和人才上的优势,组织推广公铁水空综合运输、甩挂运输、快速货运、城市配送和特种运输等多种现代化运输方式。
(2)推动货运站(场)建设。打造1-2家快速货运基地,市诚信物流在现有占地50亩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再规划200亩土地、投入1亿元资金;市红太阳物流在现有占地53亩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再规划155亩、投入1.3亿元用于货运场站建设,提供仓储、配载、信息、停车、维修、住宿等服务。
(3)打造快货基地。“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快速货运服务标準,规範和发展全市快速货运行业,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同时,通过“江苏快货”品牌的推广和省补贴资金的激励,推动1-2家江苏快货基地建设,鼓励快货品牌企业的干线运输车辆向大型化、厢式化发展,鼓励网路、GPS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在快速货运线路上的使用。
(4)培育农村物流基地。构建1-2家农村物流龙头企业,并在乡镇延伸设立办事机构和驻点,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力争服务面覆盖到90%以上的行政村,成为农产品运输的主要集散地。支持农村物流企业整合利用农村客运网路资源,实现客货同网经营。计画在车逻、八桥、汤庄、临泽、界首、三垛、横泾、司徒、甘垛、周山、周巷、卸甲、龙虬、菱塘、送桥客运站设立农村物流办事处。
(5)建立应急物流中心。积极引导市诚信物流应急物流中心纳入省级、扬州市级应急物流网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原则,建立长期应急保障车队和船队。由市诚信物流应急物流中心推进应急平台建设,应急车辆不少于20辆,应急运输船舶不少于20艘,形成省、市、县三级道路运输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实现各级指挥调度中心信息的互通和共享,提高应急回响速度和指挥调度能力。
3、水上运输业:“十二五”期间,对规模小、运力少、无管理人员的运输企业进行整合,计画注销5-10家水运企业。加快推动水路运力结构调整,鼓励技改投入,提高水路运输效率,大力发展大吨位、货柜货船。计画培育1家海运企业,力争海运力有零的突破。
4、汽车维修业:加速机动车维修市场监督系统的形成和功能的完善;建立和完善机动车维修市场有序竞争及发展体制,使机动车维修行业成为服务优质方便、秩序良好的服务体系。计画到2015年,全市汽车保有量达60000辆,一、二类维修企业达40户,三类快修企业达20户,三类专项维修企业达50户,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2户。发展2家符合国标的一类综合性维修企业和3家3S或4S专业维修店,发展2家“江苏快修”三类企业,推动维修技术迈上新的台阶。
5、驾培行业:逐步实现全行业培训能力规模化、教学条件规範化、技能训练模拟化、培训服务人性化、管理手段科学化,切实履行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职能,全面提升我市驾培市场的行业形象。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