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是200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邓大松、刘昌平。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 作者:邓大松,刘昌平
- ISBN:9787010048864
- 类别:经济 > 经济体制与改革
- 页数:526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5-03-01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
国外企业年金的发展概况
企业年金最开始出现在19世纪初,是私人企业僱主给予员工的一笔属于用于养老的资金,其目的是鼓励企业员工为企业长期忠实地效力。到上世纪90 年代左右,由于美国英国等西方已开发国家面临较为沉重的债务危机,使得政府和企业难以支付员工数目较大的养老金开支,这个时期许多中小企业也开始採取企业年金制度,是企业年金制度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
国内企业年金的发展概况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起步较晚,而且是通过法律规定来实行的。在国务院于1997 年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提出:为使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与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不断改善,要建立健全包括基本企业年金、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在内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目前我国常见的企业年金大多採取个人账户管理的方式,员工的年金费用由企业和员工来共同缴纳,所缴纳的基金用于实施市场化的运营和管理。同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以保障企业年金制度实施过程的规範化。
企业年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正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建设阶段,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例如覆盖範围有限、基金积累规模限制、收益效益不明显且等不足较为普遍。
企业年金的战略意义没能得到重视
如果企业年金制度只是完全依靠企业自身来制定和实施,是很难得到认同和持续发展的。因此十分需要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之上得到一定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保护方面起步较晚,国家对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一直缺乏规划性的引导和必要性的扶持。由于年金制度缺乏基本的法律保障,使得其运行缺少法律监督,企业年金与合作机构之间的关係定位不够清晰。不仅如此,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自身存在的不完善性以及较高的替代率都使得企业年金制度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空间。这导致了企业年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企业年金的管理操作不规範
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来,企业年金制度从建立到实施再到不断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其运行方式和模式的设计需要一系列相关人员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然而在当前的现实情况下,企业年金制度的方案设计和管理机制都面临着缺乏专业人才的现象。在採取的模式方面还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定论,即具体採取何种运行企业年金。于此同时企业的年金制度还面临着市场经济规则不健全、运作流程不规範等弊端的考验。这使得企业员工难以避免资金运营风险、自身利益难以保证的问题。并且有一些企业从自身来讲难以保证年金资产的独立性。
人力资源视角下的企业年金制度
从薪酬管理角度加强企业年金建设
企业年金制度是由企业和员工之间经过协商达成的一种补充福利形式,需要满足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同时企业年金作为新型的收入分配方式,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年金制度的制定需要考虑企业薪酬管理目标的因素,同时企业年金的目标也制约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行,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繫。
企业虽然需要将年金制度设定为员工的一种享有权利,但企业年金的缴费水平可以根据不同员工的具体需求发生一定的浮动,也就是说可以让员工选择是否缴纳个人的部分费用。缴费的额度可以根据员工的年龄和工作时间来发生改变,一旦企业年金的契约形成就具有了法律效应,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均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制约。
企业虽然需要将年金制度设定为员工的一种享有权利,但企业年金的缴费水平可以根据不同员工的具体需求发生一定的浮动,也就是说可以让员工选择是否缴纳个人的部分费用。缴费的额度可以根据员工的年龄和工作时间来发生改变,一旦企业年金的契约形成就具有了法律效应,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均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制约。
企业年金要确保内部薪酬的公平性
为获得员工的认可和支持,企业年金制度需要避免员工受益不公平的现象,企业年金的不公平会导致员工消极怠工,不满情绪扩延,严重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使得企业年金制度发挥事与愿违的作用。
因此应当积极避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主观臆断现象以及暗箱操作。企业年金制度的最终目的还是激励员工发挥更大的工作积极性,所以不能对所有员工採取同样的条款但是也不能发生不公平的现象。可以按照员工的工龄、工作内容、技能水平、工作业绩等不同指标给予不同的年金权益。当然,合适的方式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劳资纠纷的发生率、减小员工之间的矛盾。
因此应当积极避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主观臆断现象以及暗箱操作。企业年金制度的最终目的还是激励员工发挥更大的工作积极性,所以不能对所有员工採取同样的条款但是也不能发生不公平的现象。可以按照员工的工龄、工作内容、技能水平、工作业绩等不同指标给予不同的年金权益。当然,合适的方式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劳资纠纷的发生率、减小员工之间的矛盾。
企业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实施
年金制度的思考企业年金制度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不仅与企业文化挂鈎,还与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紧密结合。企业应从年金制度中看到保障和激励的双重功效。
企业和员工在建立企业年金的认识上都存在一定的观念问题,缺少一种长期的意识,员工对于提高社会保险完善程度的愿望远不如要求个人经济状况改进的愿望,员工对于长期福利的不重视使得年金制度难以得到有效改善,这就需要社会和企业向员工传达企业年金的作用以及意义,帮助企业已经员工发展一种长期的战略眼光。
企业年金作为员工收入的特殊形式,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发展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吸引人才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得到了普遍的套用和发展。虽然企业年金制度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发展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其作用和影响对于企业来说十分重要。站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下,企业年金制度的建设具有战略的意义和长远的效果,利于促进企业和社会和谐发展。
企业和员工在建立企业年金的认识上都存在一定的观念问题,缺少一种长期的意识,员工对于提高社会保险完善程度的愿望远不如要求个人经济状况改进的愿望,员工对于长期福利的不重视使得年金制度难以得到有效改善,这就需要社会和企业向员工传达企业年金的作用以及意义,帮助企业已经员工发展一种长期的战略眼光。
企业年金作为员工收入的特殊形式,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发展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吸引人才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得到了普遍的套用和发展。虽然企业年金制度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发展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其作用和影响对于企业来说十分重要。站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下,企业年金制度的建设具有战略的意义和长远的效果,利于促进企业和社会和谐发展。
内容简介
《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修订版)》为荷兰国际集团荷兰保险资助项目《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最终成果。作者在长期从事社会保障研究的基础上,採用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以及比较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企业年金治理结构、计画预期替代率和基金投资、监督管理等问题,为完善我国企业年金政策和制度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和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篇章结构与基本观点
1、篇章结构。 本书共12章:
1、企业年金基本理论分析;2、典型国有的企业年金制度;3、企业年金计画运行机制(上);4.企业年金计画运行机制(下);5.企业年金计画信託;6.中国企业年金计画治理结构;7.中国企业年金计画;8.企业年金制度与资本市场;9.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10.企业年金基金监管(上);11.企业年金基金监管(下);12.中国企业年金监管制度
2、基本观点。
其一,系统地研究了企业年金的基础理论,科学合理地界定了我国企业年金的定义和範畴;
其二,全面地分析了包括缴费率与替代率的确定、治理结构、基金投资与监管机制、待遇给付机制、替代率水平的确定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六个方面在内的企业年金计画运行机制;
其三,按照已开发国家企业年金髮展的最新趋势,遵循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特点,结合年金市场需求,科学地设计了包括理事会型、零售市场类和受益基準制在内的中国企业年金计画实施方案;
其四,深入地论述了建立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应解决的一些理论与现实问题,系统构建了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监管体系:準入与退出机制、风险分散机制、外部监管机制、担保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和佣金限制机制;
其五,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性建议:给付方式多样化、从严格定量限制到“审慎人”法则的监管模式、实行EET税收优惠待遇、採取信託型企业年金计画管理模式、对企业年金计画实施相对收益率担保等;
其六,立足当前我国企业年金法规,系统考察了我国企业年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证研究了我国企业年金目标工资替代率及其影响因素、划分了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模式、探讨了我国各类企业对企业年金计画类型的选择态度等。
1、企业年金基本理论分析;2、典型国有的企业年金制度;3、企业年金计画运行机制(上);4.企业年金计画运行机制(下);5.企业年金计画信託;6.中国企业年金计画治理结构;7.中国企业年金计画;8.企业年金制度与资本市场;9.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10.企业年金基金监管(上);11.企业年金基金监管(下);12.中国企业年金监管制度
2、基本观点。
其一,系统地研究了企业年金的基础理论,科学合理地界定了我国企业年金的定义和範畴;
其二,全面地分析了包括缴费率与替代率的确定、治理结构、基金投资与监管机制、待遇给付机制、替代率水平的确定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六个方面在内的企业年金计画运行机制;
其三,按照已开发国家企业年金髮展的最新趋势,遵循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特点,结合年金市场需求,科学地设计了包括理事会型、零售市场类和受益基準制在内的中国企业年金计画实施方案;
其四,深入地论述了建立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应解决的一些理论与现实问题,系统构建了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监管体系:準入与退出机制、风险分散机制、外部监管机制、担保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和佣金限制机制;
其五,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性建议:给付方式多样化、从严格定量限制到“审慎人”法则的监管模式、实行EET税收优惠待遇、採取信託型企业年金计画管理模式、对企业年金计画实施相对收益率担保等;
其六,立足当前我国企业年金法规,系统考察了我国企业年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证研究了我国企业年金目标工资替代率及其影响因素、划分了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模式、探讨了我国各类企业对企业年金计画类型的选择态度等。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作为国内首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全面系统研究我国企业年金的学术专着,本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形成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完整体系。本书对企业年金的定义比较準确地界定了企业年金的内涵实质和外延特徵,指出了企业年金的主体、性质、建立条件、地位和实施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企业年金的缴费形式、账户管理方式、供款基準方式、基本管理模式等重要範畴,为进一步分析企业年金的其他问题提供了理论的铺垫。在实践操作层面上,本书针对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现实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对于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构建和运行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第二,明确了涵盖六项具体内容的企业年金计画运行机制。企业年金计画能否发挥应有的巨观和微观作用, 关键就要看计画运行机制的六项内容的合理安排。本书通过对四种一般形式的徵税组合的经济影响的计算,认为EET是企业年金最适合的徵税方式;在吸收智利私人养老金监管过度教训的基础上,设定了政府监管的边界:政府应该成为真正的“裁判员”,而非“运动员”。
第三,勾勒了中国企业年金监管的制度框架。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本身是一个相对独立运行的、规模宏大的系统,其运行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关于企业年金监管体系的构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一个难点。本书在研究总结国内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比较全面地构建了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监管体系,包括準入机制——二次準入制度、风险分散机制——适度投资机制、外部监管机制——中介机构、担保机制——最低收益率担保、信息披露机制——信息披露规定与报告制度、市场退出机制——退任制度等。以上六个方面的机制均涉及到制度、管理、技术等层面,它们环环相扣从而构成一个相对完备的监管体系框架。
第四,保持了理论研究与制度发展的一致性。本书作者于2004年-2005年期间参与了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企业年金管理指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服务机构资格认定办法》的起草谘询工作,进一步加深对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理解,更深入地研究和丰富了我国企业年金的理论与实践内涵。
研究方法
1、保险精算技术。本书根据相关企业年金政策,运用保险精算的方法,建立了中国企业年金基金平衡模型,计算出企业年金基金平衡的最优参数组合,并对实现20%的目标工资替代率的敏感性结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
2、比较研究方法。本书对“审慎人”法则和定量限制式监管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对9个OECD主要国家的实证研究基础上,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定量限制式监管模式至少从总体绩效上说低于“审慎人”监管模式,从而得出养老金监管的未来趋势是从定量限制式监管模式逐步向“审慎人”监管模式过渡。
3、数理分析方法。本书通过模拟不同企业年金税收组合,分析了企业年金税收待遇的政策效应,提出了EET更适合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政策建议。
2、比较研究方法。本书对“审慎人”法则和定量限制式监管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对9个OECD主要国家的实证研究基础上,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定量限制式监管模式至少从总体绩效上说低于“审慎人”监管模式,从而得出养老金监管的未来趋势是从定量限制式监管模式逐步向“审慎人”监管模式过渡。
3、数理分析方法。本书通过模拟不同企业年金税收组合,分析了企业年金税收待遇的政策效应,提出了EET更适合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政策建议。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1、2003年7月15日,本课题的前期研究成果作为谘询报告——《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向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交,这份谘询报告的一些政策性建议在2004年5月颁布实施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该谘询报告建议:“第一,应儘快出台我国企业年金相关政策法规,解决当前企业年金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规範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运行;第二,我们应设计严格的企业年金治理主体準入制度、严格的投资限制政策,以及企业年金计画担保机制,以此保障企业年金基金安全,切实保护职工的权益;第三,应引入国外先进的监管手段和技术,建立企业年金监管信息系统。”
2、2004年1月18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管副部长刘永富同志为本书作序。刘副部长认为本书“为完善我国企业年金政策和制度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和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2004年2月29日,为推动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和推广本书,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与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深圳共同举办《2004中国企业年金髮展论坛》。会议邀请了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前司长孙建勇博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基金部孙杰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郑秉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董克用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曼教授、荷兰国际集团亚太区养老金经理David Hatton先生、前富达基金亚太区董事局主席Stuart Leckie先生、荷兰国际集团荷兰保险资深养老金专家陈松坤先生和厉放研究员等众多知名专家学者。本次会议是在两部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发布之前召开,因此也得到了包括《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深圳特区报》、《新浪网》、《凤凰卫视》等众多知名媒体的关注。
4、继2004年第一版出版后,本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应读者和出版社要求,于2005年3月出版了本书的修订版。
5、2005年6月,邓大松教授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聘为首届“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评审专家”;2007年8月再度被聘为第二届“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评审专家”。
6、《光明日报》(2006年4月7日 第11版)向广大读者推荐本书修订版 ,认为“本书形成了企业年金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完整体系;明确了涵盖六项具体内容的企业年金计画运行机制;勾勒了中国企业年金监管的制度框架;保持了理论研究与制度发展的一致性;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巨大反响。本书研究成果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现行企业年金法规的基本理念以及现行企业年金政策中得到了极好的印证。”
2、2004年1月18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管副部长刘永富同志为本书作序。刘副部长认为本书“为完善我国企业年金政策和制度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和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2004年2月29日,为推动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和推广本书,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与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深圳共同举办《2004中国企业年金髮展论坛》。会议邀请了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前司长孙建勇博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基金部孙杰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郑秉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董克用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曼教授、荷兰国际集团亚太区养老金经理David Hatton先生、前富达基金亚太区董事局主席Stuart Leckie先生、荷兰国际集团荷兰保险资深养老金专家陈松坤先生和厉放研究员等众多知名专家学者。本次会议是在两部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发布之前召开,因此也得到了包括《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深圳特区报》、《新浪网》、《凤凰卫视》等众多知名媒体的关注。
4、继2004年第一版出版后,本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应读者和出版社要求,于2005年3月出版了本书的修订版。
5、2005年6月,邓大松教授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聘为首届“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评审专家”;2007年8月再度被聘为第二届“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评审专家”。
6、《光明日报》(2006年4月7日 第11版)向广大读者推荐本书修订版 ,认为“本书形成了企业年金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完整体系;明确了涵盖六项具体内容的企业年金计画运行机制;勾勒了中国企业年金监管的制度框架;保持了理论研究与制度发展的一致性;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巨大反响。本书研究成果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现行企业年金法规的基本理念以及现行企业年金政策中得到了极好的印证。”
成果社会反映
1、2004年1月18日,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同志为本书作序。刘副部长认为本书“为完善我国企业年金政策和制度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和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曼教授为本书作书评《锐意创新、注重实践的理论研究——评邓大松、刘昌平的新着<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经济评论》,2005年第2期)。赵曼教授认为:“在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处于蓄势待发的关键时期,《中国年金制度研究》的作者不畏繁难,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翻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性研究。《中国企业年金制度》一书的出版,既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成果,又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3、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郑秉文教授在《光明日报》书评栏目为本书撰写题为《企业年金制度研究的力作》(2006年5月18日,第9版)的书评。郑秉文教授指出:“本书为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建设提供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政策决策体系,开拓了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研究领域,为中国企业具体制定和实施企业年金计画提供了正确的指引。”
4、《光明日报》(2006年4月7日 第11版)向广大读者推荐本书修订版 ,认为“本书形成了企业年金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完整体系;明确了涵盖六项具体内容的企业年金计画运行机制;勾勒了中国企业年金监管的制度框架;保持了理论研究与制度发展的一致性;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巨大反响。本书研究成果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现行企业年金法规的基本理念以及现行企业年金政策中得到了极好的印证。”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曼教授为本书作书评《锐意创新、注重实践的理论研究——评邓大松、刘昌平的新着<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经济评论》,2005年第2期)。赵曼教授认为:“在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处于蓄势待发的关键时期,《中国年金制度研究》的作者不畏繁难,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翻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性研究。《中国企业年金制度》一书的出版,既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成果,又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3、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郑秉文教授在《光明日报》书评栏目为本书撰写题为《企业年金制度研究的力作》(2006年5月18日,第9版)的书评。郑秉文教授指出:“本书为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建设提供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政策决策体系,开拓了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研究领域,为中国企业具体制定和实施企业年金计画提供了正确的指引。”
4、《光明日报》(2006年4月7日 第11版)向广大读者推荐本书修订版 ,认为“本书形成了企业年金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完整体系;明确了涵盖六项具体内容的企业年金计画运行机制;勾勒了中国企业年金监管的制度框架;保持了理论研究与制度发展的一致性;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巨大反响。本书研究成果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现行企业年金法规的基本理念以及现行企业年金政策中得到了极好的印证。”
成果引用或被採纳情况
2003年7月15日,本课题的前期研究成果作为谘询报告——《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向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交,这份谘询报告的一些政策性建议在2004年5月颁布实施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该谘询报告建议:“第一,应儘快出台我国企业年金相关政策法规,解决当前企业年金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规範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运行;第二,应设计严格的企业年金治理主体準入制度、严格的投资限制政策,以及企业年金计画担保机制,以此保障企业年金基金安全,切实保护职工的权益;第三,应引入国外先进的监管手段和技术,建立企业年金监管信息系统。”
成果获奖情况《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于2007年获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修订版)未申报奖项)
成果获奖情况《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于2007年获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修订版)未申报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