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苏州工业园

2019-06-29 01:21:05 百科
苏州工业园

苏州工业园

苏州工业园是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由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政府派出机构中共苏州市工业园区党工委、苏州市工业园区铵管委会领导。该园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娄葑、唯亭、胜浦。(斜塘、车坊已併入娄葑,跨塘已併入唯亭),户籍人口约30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苏州工业园区于90年代中后期发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苏州工业园区
  • 外文名称:Suzhou Industrial Park(SIP)
  • 别名:苏州园区
  • 行政区类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 下辖地区:娄葑、斜塘、唯亭、胜浦街道及湖西、湖东、东沙湖、月亮湾社工委
  • 政府驻地:现代大道999号
  • 电话区号:0512(国际:+86 512)
  • 邮政区码:215000
  • 地理位置:江苏省苏州市区东部
  • 面积:278平方公里
  • 人口:户籍人口54.05万,常住人口81.87万
  • 方言:吴语-吴语太湖片-苏州话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金鸡湖景区、白鹭园、阳澄湖半岛
  • 火车站:苏州园区站
  • 车牌代码:苏E

园区简介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2.7万(常住人口72.3万)。
作为中国第一个与外国政府合作建设的工业园区和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中新双方建立了由两国副总理担任主席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国务院连续多次发文,在目标规划、管理授权、政策扶持等重大问题上给予直接指导和具体帮助,并明确“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可在园区先行,一时看不準的也可在园区试行”,为园区创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发展环境。
25年来,该区实际利用外资300多亿美元,累计创造税收8000多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超1万亿美元。在25年发展历程中,园区探索实现了一系列转变。
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
从“学习借鉴”到“品牌输出”。苏州工业园区从系统学习起步,认真借鉴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累计派出194批3680人次赴新培训,并出台了110项接轨国际通行规则、符合中国国情的规章制度。中新合作内涵从早期的联合招商、合作开发,逐步向科技创新、金融开放、服务贸易等领域拓展。近年来,园区品牌更是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不断辐射推广。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25年来,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家外资企业在园区深耕发展,其中不乏西门子、飞利浦、艾默生、三星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在信息电子、高端装备製造等领域,更有一大批自主品牌企业发展起来。依託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範平台,园区推动309家中国企业到53个国家进行投资布局,成为服务中国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从“园区製造”到“园区创造”。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创新论英雄、生态论英雄”,园区在“守”与“舍”、“进”与“退”之间加快企业升级转型,实施产业梯次转移。近年来,园区聚焦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套用、人工智慧三大特色新兴产业,吸引哈佛大学、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冷泉港实验室等国际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园区设立相关机构。2018年,园区生物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数量、创新型企业、新增生物一类新药批件均占全国20%以上,成为最具创新活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从“先行先试”到“示範引领”。园区抢抓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深化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累计组织实施重点改革172项,其中近30项改革经验向全省乃至全国複製推广。在营造高标準的投资贸易环境和高效能的政务服务环境方面,该园区为全国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积累了鲜活经验。
根据2018年商务部2018年国家级经开区考核评价综合,苏州工业园区在全国219家经开区中排名第1;根据2018年科技部火炬中心2018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苏州工业园区在全国157个国家高新区排名第6;根据2018年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和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主办的《2018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苏州工业园区在全国百强榜中连续第六年获得第3。
2018年,苏州工业园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7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0亿元,进出口总额1035.7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1万元。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4年5月12日,将苏州市郊区的娄葑乡,吴县的跨塘、斜塘、唯亭、胜浦四个镇划归苏州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由苏州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2002年7月,将苏州工业园区娄葑镇东环路以西3个居委会划归平江区,东环路以西2个居委会划归沧浪区,2003年,将跨塘镇临湖村划归娄葑镇管辖。
2004年9月30日,将吴中区甪直镇车坊居委会和朝前、横港、李家、大仓、金园、鄂田、旺浜、华云、车渔9个村划归苏州市娄葑镇管辖。
2012年末,撤销娄葑镇,以星湾等36个居委会区域设立娄葑街道,以斜塘等38个居委会区域设立斜塘街道;撤销唯亭镇,设立唯亭街道;撤销胜浦镇,设立胜浦街道。
►区划现况
截至2019年3月,苏州工业园区下辖8个街道(社工委):娄葑街道、斜塘街道、唯亭街道、胜浦街道、湖西社工委、湖东社工委、东沙湖社工委、月亮湾社工委。政府驻地:现代大道999号现代大厦。

地理位置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古城以东,北纬N31°17′34.39″ ,东经E120°39′28.33″,东临崑山,西靠古城区,南接吴中区,北枕阳澄湖,面积278平方公里。以发达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网与世界各主要城市相连;轨道交通20分钟到达上海、60分钟到达南京(与沪、宁、杭融入同城高铁网)、4个半小时到达北京,距离上海虹桥国际机场60公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120公里,苏南硕放国际机场距40公里,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总部经济和商务文化活动中心。
从南到北,独墅湖、金鸡湖、阳澄湖依次排布,产学研、商贸商务、休闲养生功能板块特色鲜明,让2500年白髮姑苏重新焕发青春活力。
从西往东,娄江、吴淞江蜿蜒流淌,江流方向带出了古典到现代的自然过渡、东西方文化的和谐交融、传承和创新的一脉相通,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城市样板。
截止2018年底,苏州工业园区境内拥有沪宁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312国道等国家骨干路网及1000余公里的城市道路,园区通车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有苏州捷运1号线、苏州捷运2号线,在建的有苏州捷运3号线、苏州捷运5号线、苏州捷运6号线。

发展产业

2018年,苏州工业园区坚持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成功跻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套用、人工智慧产业已初具规模,2018年分别实现产值780亿元、650亿元、250亿元,同比增长27%、30%、3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新增中科院微电子所、自动化所、计算所、生物物理所4家科研院所落户,全球首个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大科学装置一期已建成使用,首届全球人工智慧产品套用博览会、第九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第三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
截至2018年底,累计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046家,累计培育3家科技部独角兽企业,集聚科技企业超5000家。累计评审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项目近1500个,人才项目质量、规模快速提升,形成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链式效应。累计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80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引进科研院所40多家,哈佛大学、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顶尖高校在园区设立研究机构或离岸创新基地,集聚新型研发机构近50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9件,平均每天产生髮明专利18件。累计集聚众创空间达76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19家,孵化创新创业项目2000多个,获得市场化投融资约33亿元,总估值超百亿元。在波士顿、新加坡等地设立一批海外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发展规划

摒弃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着眼于“产城融合、以人为本”的定位,20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实现“一张蓝图乾到底”,保持了城市规划建设的高水平和高标準。以绿为脉、以水为魂的园区,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精心设计的雨水蒐集和排水系统,令园区成为一座没有内涝的城市。以“九通一平”为标準,建成发达的城市地下管网和高密度的城市路网,通过立体化多层次的交通枢纽与周边发达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实现无缝对接,打造便捷高效的综合公共运输体系。按照城市功能布局定位划分不同类别居住区、相配套的商业服务体系,形成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以金鸡湖为核心展开,环金鸡湖区域布局中央商务区,构成园区的城市级中心;围绕8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布局商务、科教创新、旅游度假、高端製造与国际贸易四大功能板块,形成“产城融合、区域一体”的城市发展架构。

发展历程

建设背景: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了借鉴新加坡经验的重要讲话。
1992年9月,时任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率团访问中国,积极呼应邓小平同志讲话,表达了中新合作共同建立工业园区、并以该园区为载体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意向。此后,中新双方围绕合作开发事宜进行了多次协商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选址苏州。
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覆》(国函〔1994〕9号),同意江苏省苏州市同新加坡有关方面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
1994年2月26日,中新双方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定书》、《关于借鉴运用新加坡经济和公共管理经验的协定书》和《关于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商务总协定书》三个重要档案。
1994年3月1日,由苏州市政府承担的苏州工业园区“六通到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展开。
1994年4月20日,苏州工业园区首批借鉴培训团(规划建设)赴新加坡培训。借鉴新加坡经验正式开始。
1994年4月21日,首批中、新联合招商团赴欧洲招商。
1994年4月2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娄葑乡和跨塘镇、斜塘镇、唯亭镇、胜浦镇一乡四镇成建制划归苏州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筹)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园区行政区域基本形成。
奠定基础阶段(1994-2000):
1994年5月12日,首期开发建设正式启动。
1997年底,首期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
1999年6月28日,中新双方签署《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有关事宜的谅解备忘录》,确定从2001年1月1日起,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实施股比调整,中方财团股比由35%调整为65%,中方承担公司的大股东责任。
跨越发展阶段(2001-2005):
2001年3月23日,苏州市委、市政府召开苏州工业园区加快开发建设动员大会,二、三期的开发正式启动,园区进入了大动迁、大开发、大建设、大招商、大发展阶段。
2003年,苏州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苏州市1993年的水平,相当于十年再造了一个新苏州。
2004年,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十周年。中新双方一致认为园区开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已经初具规模。
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相继启动製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和科技跨越计画,为后续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转型升级阶段(2006-2011):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扩大10平方公里,为苏州工业园区推进自主创新和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009年,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十五周年,取得了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累计上交各种税收超千亿,实际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超千亿,注册内资超千亿等“四个超千亿”的发展成就。
2010年,在转型升级“三大计画”的基础上,又先后提出生态最佳化、金鸡湖双百人才、金融翻番、纳米产业双倍增、文化繁荣、幸福社区共“九大行动计画”,形成转型升级的完整体系。
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至今):
2013年,苏州工业园区确立了争当苏南现代化建设先导区的发展目标,全面实施镇改街道,高水平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开启了深化推进改革创新的新征程。
2014年,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二十周年,国务院批覆同意苏州工业园区等8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範区。
2015年9月底,国务院批覆同意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要求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
2016年起,苏州工业园区战略性布局人工智慧产业,计画用3-5年时间,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人工智慧产业集聚中心,布局国家级人工智慧创新中心,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2017年,园区在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蝉联第1,在全国高新区排名第5,并跻身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
2018年,商务部向全国推广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11项举措,园区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三连冠,入选江苏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

招商优势

“小政府 大社会”
苏州工业园区最佳化政府组织机构和权力运行体系,不断创新行政管理体制。通过大部门机构改革,构建了大经济发展、大规划建设、大文化管理、大行政执法、大市场监管等大部门制工作格局,形成“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部门管市场、一个平台管信用,一张网路管服务”的“五个一”基层政府治理架构。
“亲商”服务
借鉴新加坡经验,践行亲商服务理念,推动一站式服务中心、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适应转型发展,严格依法规範处理经济社会事务,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
“智慧园区
统筹建立人口、法人、地理三大信息基础资料库,建立统一共享交换体系和数据服务平台。以“政务通、企业通、居民通”统一框架为引领,有效规範电子政务项目的集约建设,推动行政审批、居民服务等政务管理服务事项网上审批,最佳化流程,提高效率。
投资软实力
实现教育一体化管理,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教育现代化水平跃居全省前列。
推进医疗机构建设,基本形成15分钟居民卫生健康服务圈。
实现并持续保持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100%,列入全国首批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
多元文化融合,园区文体旅品牌趋渐成熟。
鼓励措施
凭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苏州工业园区从先进制造及科技研发、服务业、人才等三个方面,为入驻企业提供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平台服务、技术交流等各类鼓励措施,不断持续推动发展创新。

入驻产业

科技创新集群推进
截止2008年6月底,园区集聚了海内外科技人才创办的科技型创新企业700余家,跨国公司和国家级研发机构100多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50家。

风景名胜

金鸡湖景区、白鹭园、阳澄湖半岛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