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2013年高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9-06-04 03:57:34 百科

2013年高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公报根据《2014年高邮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

2013年,面对错综複杂的经济形势,高邮市委、高邮市人民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促和谐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多项指标位居扬州前列。

基本介绍

  • 中文名:2013年高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地点:高邮市
  • 目标:全市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 相关档案:《2014年高邮市政府工作报告》

综合

2013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1.5亿元,可比价增长12.5%,连续十二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79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173.31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145.4亿元,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1592元,按美元汇率折算达8462美元。产业结构不断最佳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6.7:46.4:36.9调整为16.5:45.4:38.1。
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2.2%,同比上涨2.2个百分点,涨幅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1个百分点,菸酒及用品类下降0.3个百分点,衣着类上涨2.4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4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4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3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2个百分点,居住类上涨2.3个百分点。

农业

全市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水稻超高产攻关突破每亩880公斤。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113.96亿元,增长10.7%。
新增高效设施农渔业面积5.4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6.86万亩,新建高标準农田6万亩。特水养殖量效齐增,畜禽规模化、小区化养殖比重持续提高,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有序有效。农村“三大合作”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建市级以上“五好”示範合作社20家,新注册家庭农场55家,八桥钻友家庭农场注册成为扬州市首个家庭农场有限公司。组建高邮湖大闸蟹行业协会。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总数达16家,居扬州市首位。新增农产品“三品”品牌79个,总数达275个。高效农业保险保费3120万元,占农业保险保费45%,新增各类农业机械1.1万台(套),均列扬州市第一。
完善镇村布局规划,菱塘、三垛、临泽3个重点中心镇累计投入城镇建设资金4.04亿元,集镇品质进一步提升。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通过省全域验收。新创三星级“康居乡村”6个,车逻特平村、菱塘清真村创建特色示範村通过省级验收。投入3600万元,启动通乡公路照明亮化工程。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14个。改造农村危房600户。农村“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成果不断巩固,新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1.7万座,新增沼气用户1850户。菱塘回族乡入选全国美丽乡村,菱塘村被命名为江苏最美乡村,三垛镇创成江苏省卫生镇。村级组织“四有一责”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年集体经营性收入20万元行政村实现全覆盖。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情况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
粮食

875173
1.7
油料

22869
0.8
棉花

3384
-2.1
蔬菜

428275
10.9
肉类

47760
0.5
水产品

208444
10.6
生猪出栏量
万头
31.14
0.4
家禽出栏量
万只
1163
-3.0

工业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63.51亿元,增长17.6%。规上工业企业470家,产销超10亿元以上企业达7家,超亿元以上企业达180家,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0家。实现销售收入846.2亿元,增长18.1%;实现利税87.6亿元,增长29.4%,其中利润52.3亿元,增长36.9%。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8%。
实现工业用电量19.9亿千瓦时,增长65.5%,完成购进设备抵扣税2.4亿元,增长59%。实施技改项目328个,当年投入98亿元,增长32%。机械装备、电线电缆、纺织服装、照明灯具四大基本产业开票销售185亿元,增长30%。全市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达50家,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新增产值超10亿元企业1家,总数达7家。波司登公司纳税2.7亿元,华翔公司半年纳税超5000万元。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大米

70367
58.4
小麦粉

348400
8.2
饲料

77124
11.9


57685
2.4
服装
万件
6511
3.5
皮鞋
万双
2754
-6.4
单晶硅
千克
267025
-76.6
钢材

1101628
314.2
水泥

363968
8.0
灯具
台、只
207990
9.1
电力电缆
千米
110274
10.5

建筑业

全市建筑业总产值650亿元,增长3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707.2万平方米,增长32.2%;竣工产值425.6亿元,增长20.5%;竣工面积2190.8万平方米,增长13.4%。成功晋升一级总包资质企业3家,新开闢外埠市场14个,瑞沃公司继弘盛、兴厦之后跻身江苏省建筑业百强。

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78.75亿元,增长20.7%。其中,项目投资243.5亿元,增长14.8%。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投资3.81亿元,增长65.3%;第二产业投资197.94亿元,增长18.1%。其中,工业投资197.94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投资76.72亿元,增长29.5%。一、二、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4%、71.1%和27.5%。
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35.26亿元,增长74%。其中,住宅投资28.63亿元,增长71.6%;商业营业用房投资5.33亿元,增长67.3%。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347.99万平方米,增长39.9%,其中新开工面积230.88万平方米,增长62.5%;商品房竣工面积119.1万平方米,增长2.3%;商品房销售面积89.25万平方米,增长69.3%。
全年新开工10亿元项目9个、亿元项目56个,竣工10亿元项目6个、亿元项目40个。大体量项目、产业高端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持续突破。海德森、艾诺斯储能电池、易事特智慧型电网控制系统等项目相继落户电池工业园,振发光伏电站项目延伸了光伏产业链,智慧大厦项目推进了软体产业园建设。迅达机械、爱力生蓄电池、振兴铝业、光明特种电缆等10亿元项目一期工程竣工。秦邮特钢全年实现开票销售近50亿元。着力化解重大项目建设土地瓶颈,供地3762亩,其中工业用地2712亩;获批土地点供项目4个、918亩,独立选址项目6个、630亩,盘活处置闲置土地23宗、1052亩。全年争取土地指标3218亩,列扬州第一。首获省土地融资规模控制卡,顺利通过国家土地例行督察。

国内贸易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3亿元,增长12.4%。其中批发业14.08亿元,增长16.7%;零售业98.04亿元,增长13.5%;住宿业0.54亿元,下降15.6%;餐饮业11.64亿元,增长1.2%。从销售单位所在地来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0.93亿元,增长12.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37亿元,下降2.2%。新增限上企业48家,获批扬州市级服务业集聚区2个。天赐联华物流配送中心、尚程国际家居广场、港口码头物流园一期、郭集灯具城一期建成投运,波司登世贸广场部分封顶,五里坝国储库建成数位化粮库。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中,食品、饮料、菸酒类零售额4亿元,增长7.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1.53亿元,增长63.5%;日用品类零售额0.65亿元,下降2.7%;化妆品类零售额0.14亿元,下降1.7%;金银珠宝类零售额0.09亿元,下降60.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1.77亿元,增长10.3%;汽车类零售额1.16亿元,增长18.5%。

对外经济

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到账8100万美元,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实际到账87.1亿元、新增私营企业2429家。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双黄鸭蛋节和第六届中国邮文化节。成立6个产业投促分局,积极开展央企招商、专业招商。招引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5个、亿元以上民资项目34个,其中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投资项目2个、10亿元项目8个。全市进出口总额38497万美元,增长17.7%。其中,出口36108万美元,增长19.9%。获批省电动工具出口基地。

财政

全市财政收入为57.89亿元,增长13.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44亿元,增长17.1%。全年税收收入20.89亿元,增长20%,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2.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1.15亿元,增长11.3%。
财政收入分项情况
指 标
绝对数(万元)
比上年增长(±%)
财政总收入
578868
13.5
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254408
17.1
# 国税部门完成
51603
20.9
增值税(含改徵增值税)
38903
8.7
企业所得税
12700
83.8
# 地税部门完成
164049
19.6
地方工商税
142891
19.7
所得税
14380
20.1
教育费附加
6778
17.8
# 财政及其他部门完成
38756
3.6
2、上划中央收入
148345
10.6
3、基金预算收入
(含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176115
11.1

金融

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43.5亿元,比年初增加46.37亿元,增长15.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34.38亿元,比年初增加30.76亿元, 增长15.1%;各项贷款余额206.39亿元,比年初增加38.09亿元, 增长22.6%。招商银行正式营业,村镇银行获準设立,与中国进出口银行江苏分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合作。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情况
指标名称
绝对数
(亿元)
比年初增加
(亿元)
比上年增长
(±%)
年末各项存款余额
343.50
46.37
15.6
# 企事业单位存款
106.68
15.97
17.6
居民储蓄存款
234.38
30.76
15.1
年末各项贷款余额
206.39
38.09
22.6
# 短期贷款
115.54
17.79
18.2
中长期贷款
84.04
19.52
30.3
其他贷款



票据融资
6.79
0.78
13.2

科技创新

创成省创新型试点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07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2.1%。签约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93个,与重庆大学达成校地产学研全面合作。新建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13家。人才引进层次提高,获省市人才资助项目40个,219名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继续实施工业“四大战略”,曙光电缆上市辅导公示结束,华富储能完成股改;获批专利授权1873件,其中发明专利28件;组织制定行业标準4个;新创省着名商标7件、省名牌产品6个,科凌医疗器械创成中国驰名商标。建成省道路照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创成省优质道路照明灯具产品生产示範区。宏远公司获我市首个扬州市长质量奖先进单位。争取国家创新基金6项,获批省首台套重大装备产品认定2个。菱塘回族乡创成省创新型试点乡镇,车逻镇创成省五金机械製造名镇。

文化

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完成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整治工程。创成省诗词之乡。市图书馆通过国家一级馆评估定级。扬剧《淮海悲歌》获全国第八届戏剧文化奖银奖。创成省户户通有线电视县。

教育

创成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範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通过省督导评估,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建成武安中心国小及中心幼稚园、甘垛镇国中,完成35所中国小运动场地塑胶化改造。
各类教育学校数和在校生情况
指标名称
学校数(所)
在校生数(人)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中等职业教育
2
0
6001
4
普通高中
6
0
13844
-4.6
普通国中
25
0
18754
-6.6
国小
40
-9
29775
-5.8
幼稚园
48
0
13310
0.8

卫生

通过省“十二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中期评估验收。创成省妇幼卫生先进市。疟疾病防治提前五年达到国家标準。我市荣获全国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体育

成功举办第四届环高邮湖国际脚踏车赛、我们的节日·七夕等品牌文体活动。高邮大运河半程马拉松赛列入中国田协赛事。我市荣获全国民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城乡建设

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实施城建“双十”重点工程建设。东部新城加快崛起,残疾人康复中心等6个重点建筑相继封顶,实验国小东校区、人民医院东区分院、珠光路改造等项目顺利推进。投入1.7亿元,完成北关河风光带二期工程;投入6000万元,高规格完成S237城区段绿化工程。古城保护全面启动,投入2.2亿元,实施穿心河(市河)整治一期工程;投入9000万元,开展城南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完成盂城驿景区一期扩容。惠民力度不断加大,建成社会福利中心、城东农贸市场和珠光路、蝶园路停车场,碧水新城一期424套保障性住房主体竣工,奎楼新村、奎楼二村、蝶园新村老小区改造、文游北路立面整治及39条后街后巷整治工程顺利实施。推进“清水活水,不淹不涝”城市建设,疏浚整治城区河道10条、新建闸站1座。全面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三拆三整治”行动,拆除违法建设3.14万平方米,琵琶西路虾仁加工点、水榭华庭水产品批发点、城区农贸市场髒乱差等一批顽症得到有效治理。
S237二、三期工程建成通车,四期工程路基贯通。北澄子河新王、南圩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完成车八线县道大修12公里,疏浚通扬线航道20公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三年行动计画圆满收官,累计改造危桥672座,投入资金1.25亿元。制定城乡公交发展规划,开通马横线、周八线城乡客运班车,新增镇村公交专线6条。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加快实施,完成投资4.5亿元。完成里下河水源调整工程、京杭运河高邮段血防工程。横泾河整治工程顺利推进。110千伏回乡变建成投运,110千伏文游变加快推进,新建10千伏线路397公里,电气化乡镇实现全覆盖。

生态环境

创成国家生态市。《高邮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省环保厅评审。全年关闭“三高一低”企业23家,淘汰蓄电池企业落后产能61万千伏安时,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和循环经济项目29项、减排工程8个,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新建城区污水管网7.8公里,建成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清水潭旅游度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及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疏濬县乡河道476条,完成北澄子河三垛至城区段综合环境整治,三垛西大桥断面稳定达标,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新增造林面积1.9万亩,其中成片造林1.2万亩。新增城区绿地52公顷。继续强化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建成PM2.5大气自动监测站。

人口

2012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25.99万户,户籍总人口81.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8万人。出生人口5906人,出生率7.22‰;死亡人口6132人,死亡率7.5‰;人口自然增长率-0.28‰,比上年增加1.47个千分点。年末常住人口73.99万人,比上年增加0.09万人。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城市化水平达47.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

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99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4940元,下降1.7%;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15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电脑拥有量分别达351部、109台,恩格尔係数为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26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0002元,增长19%。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电脑拥有量分别达280部、29台,恩格尔係数为35%。

社会保障

落实各项促进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新增城镇就业869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824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调高至每月80元,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政策範围内住院支付比例分别达80%、70%,在扬州率先启动城镇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实施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孤儿赡养标準新一轮提标。开展救助帮扶活动,发放慈善救助金648万元。低收入农户脱贫率40%,高分通过省扶贫办考评。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0个、城区社区托老所5个、农村“老年关爱之家” 4个。五保集中供养率85.3%。全力做好“7·7”风雹救灾重建工作。落实保障性住房政策,新建经济适用房258套、公租房728套(间),完成直管公房解危三年计画,共解危2269户。住房公积金扩面5514人,发放公积金贷款2.3亿元。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