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5日在涟水县
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县长 王向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涟水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涟水县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 代县长:王向红
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严峻複杂的巨观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总基调,凝心聚力,积极作为,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重生态、维稳定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突出结构调整、产业最佳化,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统筹推进稳增长促转型,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2亿元,同比增长1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72亿元,增长1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9亿元,增长1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15.8亿元,增长29.5%;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1389元、11206元,分别增长9.7%和11.8%。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围绕“7+1”产业体系,不断推进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完成规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9.1亿元,增长34.3%,申报固定资产购置进项税5000万元。实现规模工业开票销售收入208.3亿元,增长30.3%;完成工业用电量9.6亿千瓦时,增长8%;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项目8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8个,新竣工设备投资超千万元项目13个;净增规模工业企业31个,总数达329个。今世缘机械化酿酒、睿基家具等一批在建项目顺利投产,娅茜内衣、钛聚体育用品等一批签约项目如期开工。今世缘酒业成为全市首家境内主机板上市企业,银凤化纤在上海股权託管交易中心成功挂牌。高效农业稳步发展。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新增高效设施农渔业2.9万亩,建成特色基地1.4万亩、高标準农田5.1万亩,完成灌区节水改造投入2.86亿元,新培育家庭农场62家、发展省市级示範社22家、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7个、改造粮食危旧仓库21个,粮食收购和托市收购均创历史新高。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78亿元,居全市之首;新增26个达“新八有”标準经济薄弱村,5.1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全省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农机化工作被省评为先进集体。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投资49亿元,实施5000万元以上经营性三产项目15个。德润酒店、东鼎商城二期等项目全面建成,龙源国际大酒店、象富商业广场等项目主体封顶,锦宏农贸市场通过标準化验收,汽车城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22.97亿元,增长16%,占GDP比重达42.1%;净增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和规模服务业企业30户,总数达273户;规模服务业营业收入103.5亿元,增长20%。
突出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发展活力日益增强。坚持靠改革增动力、凭开放添活力、用创新聚后劲,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提升开放层次,加快创新步伐。行政审批全面最佳化。在全省率先建立“全集中”、“全到位”政务服务平台,在全市率先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实行目录化管理,将有审批事项的43个部门行政许可科全部集中到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办公,并探索建立了“一窗并办”、“同城同办”、“县乡通办”等审批制度,典型经验被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和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广泛报导。与此同时,金融财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等改革稳步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显着。积极抢抓发达地区项目“溢出”机遇,主动对接各类商会、产业协会,广泛捕捉信息,全力招引项目,签约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53个,乾钧重工、品创金属、合盛塑胶等一批项目相继落户。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716万美元,其中台资占78.5%。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亿美元,增长53.2%;外经营业额1350万美元,增长12.5%。园区建设扎实推进。经济开发区围绕“新兴产业集聚区、创新发展引领区、产城融合示範区”目标,不断加大建设投入,完善设施配套,承载能力明显提升,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项目11个,新竣工3000万元以上项目9个,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区技术评估考核,电子电气产业园跻身省级特色产业园行列。薛行化工园、机场产业园稳步发展,永安化工、中欧房车等项目相继建成。乡镇工业集中区厂房利用率不断提高,涟城工业集中区被认定为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範区,徐集工业集中区被评为省级小企业创业示範基地。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为依託的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各类创新要素在企业集聚、各种技术成果在企业转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重点企业研发机构1家;完成专利申请1543件,其中专利授权636件;4人入选省“双创”和“博士计画”、5人入选市“淮上英才”。金融支持成果丰硕。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238.9亿元,贷款余额164.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7.8亿元、29.2亿元,增幅均列全市第一。银企对接成效明显,11家金融机构与195户企业签订融资协定28.2亿元,资金到位率94%。小微企业“格线化”金融服务全面拓展,新增担保贷款6.47亿元。金融产品不断创新,推出“金阳光商家乐”商户贷、就业贷、创业贷等特色信贷产品22种,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站267个,乡镇覆盖率100%,行政村覆盖率71%。
全县城镇化率达46.2%,县城建成区面积达33.07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增至28.12万人。城市功能更趋完善。完成城市总规和17个乡镇总规修编。五岛湖公园综合改造工程基本完工,“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城市特色进一步彰显。涟水路等17条道路改扩建、红日路等22条道路绿化美化亮化全部完成,建成1个“城市绿色小客厅”,既缓解了城区交通压力,也为市民休闲观光提供了新平台。投资超亿元的总部经济大楼即将投入使用,连淮扬镇高铁顺利开工。326省道高沟至沭阳交界段、329省道涟水段全面完工,235、346省道涟水绕城段、327省道黄营连线线等工程启动实施。改造农村公路60.7公里,新建改建农桥122座。城市公共脚踏车一期工程全面完成,投放车辆700辆,极大方便了居民出行。城市管理扎实推进。以完善城市格线化及路长制管理为重点,以“九整治、三规範、一提升”工程为抓手,全面启动城市管理数位化建设,交通秩序、建筑工地、城市广告、店外经营、环卫保洁等领域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以市容“门前三好”竞赛和达标工地创建为载体,积极开展流动商贩、便民摊点、渣土运输车管理等专项整治,建成安东南路、常青西大道2个非机动车示範停放点和渠北西路、淮浦北路2条广告牌匾设定示範路。城乡环境不断改善。新增各类绿地126.5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1.5%。投入1500万元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桃园、湖滨、常青3个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750套,满足了部分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完成房屋徵收10.18万平方米,交付安置房5000套。投入3600万元开展了农村环境全域整治,南集、徐集、义兴等11个乡镇通过市验收,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大力推进省级生态县创建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高沟、红窑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保滩、岔庙、南集、梁岔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验收,创建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3个、市级14个。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净削减率完成目标。郑梁梅大道截污工程、取水口护坡工程顺利完工,饮用水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共为1.1万人发放援助金835万元。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组建12个城乡教育发展联盟,高分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承办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脚踏车(山地、公路)项目比赛,我县代表队取得2金4银3铜优异成绩,涟水赛区被授予“最佳赛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全面建成。全县医疗卫生机构“五定”工作如期完成,新农合连续五年参合率100%;县医疗中心全面建成,保滩惠民示範医院投入使用,县中医院加入南京都市圈中医院合作发展联合体;以县为单位通过省消除疟疾考核评估,“一刻钟医疗服务圈”初步建成。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免费孕前优生检查覆盖率达96.9%,全市领先。文化惠民活动深入推进,新建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6个村级电子阅览室,为147家农家书屋添置办公网路设备;在全省率先完成第二轮地方志续修,《文化涟水》系列丛书第一辑交付印刷。国土资源管理更加严格规範,在接受国家土地例行督察和国土专项审计中,既“全面体检”合格,又通过整改促进了耕地保护、规範了用地行为。就业创业富有成效。新增城镇就业726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18%,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583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02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467人。积极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画”,新培育3人以上就业创业典型20个,新发展私营企业2626户,新增个体工商户4570户,均列全市前茅。“圆绿”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社会保障能力稳步提高。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全县“五大保险”参保率均达95%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乡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完成社保扩面2万人。建成3个社会福利中心、2个“省级示範性养老服务中心”、44个乡镇居家养老中心、3个农村老年关爱之家、2个关爱驿站、3个区域养老中心,改造乡镇敬老院21个。实施残疾人康复项目进医保,出台困难精神病人免费用药政策,为1200名残疾人开展康复进家庭服务。社会治理不断加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五德”教育,创建省级文明单位19个、省级文明村镇8个,高沟被评为“全国文明镇”。
2015年工作任务
今年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市定目标。
一、坚持壮大总量和提升质量并举,全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积极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加快产业高端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不动摇,围绕做强“7+1”主导产业,立足建链补链强链,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项目,确保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0个,新竣工设备投资超千万元项目15个,净增规模企业21户;规模工业开票销售增长12%,全部工业入库税金增长6%,工业用电量增长8%,固定资产购置进项税增长20%。加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加快推动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集聚。重点围绕“打造苏北重要的空港物流城市”,统筹规划专业市场和物流业发展,加快机场物流园等区域性物流中心和物流节点建设。狠抓招商引资突破。以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为主攻点,以大企业、大项目为主目标,不断拓展招商引资的深度和广度,努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好、税源贡献大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更广範围谋划外资招商,更大力度推进外资项目,不断提高台商集聚度,力争实现日韩、欧美招商“零突破”。全面发挥产业招商局主体作用,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集中优势资源,精心包装项目,积极捕捉信息,深入开展驻点招商、委託招商、以商引商,力争新签约亿元项目30个以上。合力攻坚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以工业项目为主体,以城建项目、三产服务业项目为补充,千方百计引项目,不遗余力跑项目,持之以恆上项目,强化要素保障,及时解决问题,定期组织观摩,不断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储备、报批、建设跟蹤管理制度,重点做好项目用地指标争取和项目审批协调,确保汽车线路板、钢结构等项目建成投产,高档纺织面料、乐器等项目顺利推进。夯实园区载体支撑。按照“量质并举、打造特色、加速突破”的发展思路,加大“一区两园”建设投入,加快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等设施配套和环境影响跟蹤评价报批,不断增强园区承载力,扩大园区辐射面。发挥紧邻综保区特有优势,放大电子电气省级特色产业园效应,大力发展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电子电气、机械装备等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园区发展能级,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完善高沟等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多层厂房建设规划,加快提档升级,争创省高标準厂房建设与使用先进园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成专利申请1600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个,新增校企联盟6家。抓好创新平台建设,新建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新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家、新研发高新技术产品5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20%以上。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引进国家“千人计画”、省“双创人才”、市“淮上英才”等高层次人才10人以上,建立院士工作站、企业研究生工作站3个。高度重视品牌创建工作,申报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着名商标3个。加强优质服务保障。继续开展“百企帮扶”活动,逐户建立企业“健康清单”,分层分类制定扶持方案,重点实施融资保障、用工服务、土地供给等要素助企行动。积极创建“金融生态优秀县”,有序发展各类金融机构,新增贷款25亿元,新增存贷比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进一步深化银企合作,全年对接融资30亿元,资金到位率90%以上。加强中小企业应急资金互助会和担保公司建设,新增中小微企业担保贷款7亿元。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确保1户、力争2户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二、坚持全面贯彻和重点突破并举,强力推动改革不断深化。按照“整体谋划、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思路,在确保中央、省市改革措施在涟水不折不扣落实的同时,突出重点领域,狠抓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创新突破,为加快发展增创更多改革“红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範行政审批行为,清理削减审批事项,缩减归併审批环节,全面最佳化行政审批服务环境;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监管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政务服务网路化、标準化建设和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儘快把政务服务中心打造成“苏北领先、全省一流、国内知名”的政务服务平台。推进经济领域改革。建立全口径预算,用好财政政策,健全全面规範、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机制。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逐步将城区保洁、绿化养护、社会养老服务纳入购买範围。创新政府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融资模式。合理调整财政收入分配关係,进一步形成“谁发展谁受益、多发展多受益”的格局。加快金融重点领域改革,鼓励支持企业通过发行票据、企业债券和股票直接融资。探索发展民营中小金融机构试点,努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推进园区“二次创业”。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在新的起点上加快经济开发区“二次创业”步伐。支持开发区开展人事管理制度和薪酬发放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人员聘用制、干部竞岗制”等企业化用人制度和基本薪酬、绩效薪酬、奖励薪酬相结合的工资发放制度,激发开发区全体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放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成效,在全县50%行政村开展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最佳化土地资源配置,依法依规、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农民利益有保障。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机制为重点,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三、坚持空间最佳化和内涵发展并举,着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抓住淮安成为江苏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市机遇,全力攻坚城乡建设“三年行动计画”,努力谱写具有涟水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美丽篇章。做强中心城区龙头。以“多规融合”为抓手,加快城市总规报批与城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努力实现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详规全覆盖,引领分工发展、协同发展、最佳化发展。围绕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积极拓展城市公共空间,不断扩大绿化覆盖面积,努力提高亮化美化档次,加快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魅力。启动环城路、235省道朱码闸桥连线线建设,新建改建上海路等10条道路,渠化改造安东路与炎黄大道交汇处等部分道路节点,努力实现城外有环线、进出有快线、南北西东有贯通线目标。加快提升安东南路、常青东大道两大商业圈商业质态,着力引进一批旗舰店、品牌店和连锁店。全面推进汽车城项目建设,力争引进5个以上品牌4S店。分类推进镇村建设。围绕“县域副中心、现代小城市”目标,在用足用好各项扶持政策基础上,积极组织实施提升改造和规划建设“10个功能项目”,加快建设新型城镇化先行区。本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特色鲜明”原则,进一步提升高沟、红窑等乡镇城镇综合功能。坚持因地制宜、放大特色,统筹推进其他乡镇建设,积极培育工业型、农业型、旅游型特色镇,实现错位发展。加大规划保留村庄投入,留住正在消逝的农村景观、乡村风情,努力建成一批凸显乡土气息、田园风光、看得见蓝天碧水、记得住浓郁乡愁的美丽乡村。加大城市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快数位化城管建设,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管理网路,推动城市面貌平面整洁、立面规範、空间和谐、动态有序。加强市容市貌管理,依法取缔占道经营,纠正违章摊点,规範招牌设定,力争将安东南路建成省级市容管理示範路。加强城区交通秩序综合治理,倡导文明出行理念,加大机动车乱停乱放、三轮车乱闯“禁区”、电瓶车乱闯红灯管理力度。推进小区物业管理规範化建设,加强选聘前期介入,强化过程评议考核,畅通差评退出渠道,努力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加大违法建设打击力度,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重拳出击,铁腕整治,形成防违治违的强大声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争创省级生态县和国家级生态乡镇,推进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38个村整治任务,争创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开展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燃煤锅炉整治、老旧机动车辆淘汰等专项整治,强化建筑工地绿色施工管理,确保空气品质稳步提高。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完成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委託第三方运行。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全面封堵水源地排污口,确保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严守生态红线和环保底线,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
四、坚持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并举,努力开创城乡统筹发展新局面。坚持现代、特色、精品、生态发展道路,突出规模基地建设、龙头项目招引、特色产业培育,加快集中连片、规模开发、产业集聚,积极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发展层次。抓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古黄河现代农业产业带、保滩花卉苗木休闲观光园、唐集有机农业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力争申报国家级农业园区1个、省级农业园区1个,建成市级现代农业示範区3个。以各类园区为平台,主攻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综合体项目,力争引进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5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高效设施农业、畜禽水产规模养殖、休闲观光旅游等农业项目10个。加快富民强村步伐。将增加农民收入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使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成为常态。大力培育农业经营新型主体,加强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产加销一体化,实现增产增收、加工增收、流通增收,帮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加大精準扶贫力度,完善挂鈎扶持制度,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亿元,力争新增脱贫人口5.9万人、剩余26个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新“八有”标準。加强农村“三资”管理,促进“三资”保值增值,力争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20%以上。激发农村内生活力。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引导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鼓励能人大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联耕、联种、联管、联营试点,新培育家庭农场50家、土地规模经营示範点5个、市级以上示範专业合作社20个。依託网际网路拓展农产品行销渠道,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继续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实现村级全覆盖。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高效农业保险覆盖面,确保“应保尽保”。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项目,启动实施陈师镇高标準农田综合整治项目。加快推进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新建高标準农田6万亩,高标準农田比重达54%。强化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实现预警信息全覆盖。积极整合水利、开发、一事一议奖补等各类涉农资金,把资金使用与农村环境整治有机结合,推动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五、坚持发展指标和幸福指数同升,极力促进民生福祉更大改善。积极顺应人民民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期盼,将精力儘可能向民生集中,财力儘可能向民生投放,政策儘可能向民生倾斜,让人民民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力推动城乡教育发展联盟深度合作,不断加快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大力发展民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积极推进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快县医院、中医院、县三院与南京中大医院、省中医院、市一院医疗联合体组建,加强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医务人员补偿分配机制。强化社会抚养费徵收管理,健全征管机制,规範征管行为,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创作更多富有涟水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为涟水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类精神文明创建,积极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继续推进全国第一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全国“诗词之乡”创建,启动《文化涟水》系列丛书第二辑编撰。加快有线网路整合,做好农村有线电视数位化整转工作。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推进省级创业型城市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问题。统筹发挥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援助平台作用,让特困户、重灾户、因病返贫户等弱势群体得到及时有效援助。实施养老助残关爱工程,进一步完善3个社会福利中心配套设施,整合社区卫生服务、文体活动、生活娱乐等公共设施,形成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依託、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全面落实好睏难精神病人免费用药政策,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做好扶残助残工作。切实强化社会治理。深化平安涟水、法治涟水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不断提升民众安全感。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全面落实信访稳定工作责任,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依法依规解决各类合理诉求,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努力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不断深化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集中精力办好民生实事。今年我们将重点办好十件为民实事:一是最佳化市民出行环境。实施城区道路畅通工程、公共脚踏车二期工程等项目。二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道路提档升级,改善田间通行条件,疏浚河道,整治河塘,综合整治村庄环境,新增区域供水乡镇10个。三是保障困难群体住房。新开工建设(收储)公共租赁住房100套,新开工棚户区改造400套。四是改善办学条件。实施中国小校舍安全工程,提升中国小装备水平,资助困难学生。五是最佳化创业就业服务。设立综合服务中心,新增就业7000人,开展创业培训3000人。六是关心帮助特殊群体。设立关爱驿站2个,城乡低保标準分别提高到490元、370元。七是整治提升城区环境。投入3000万元,改造提升城区老旧小区8个。八是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实现行政村综合便民服务全覆盖。九是继续开展送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十是实施全民健康工程。继续完善城区“一刻钟医疗服务圈”,对城区自来水进行深度处理,将新农合筹资标準提高到4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