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2005年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9-05-11 03:38:43 百科

2005年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是淮安市政府2006年1月1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

基本介绍

  • 中文名:2005年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日期:2006年1月11日
报告全文
“十五”回顾和2005年主要工作
2001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紧紧围绕“人均超全国、财政再翻番、建设大城市、苏北争先进”的奋斗目标,大力弘扬“团结、创新、实干、自强”的淮安精神和“苦抓、苦干、苦创”的“三苦”精神,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圆满完成了“十五”计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十五”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预计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1.81亿元,年递增12.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24美元,年递增11.7%;财政收入75.56亿元,年递增24%,是“九五”末的2.9倍;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426.8亿元和273.5亿元,为“九五”末的2.4倍、1.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71亿元,是“九五”的2.8倍。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30.3∶40∶29.7变为21∶45.5∶33.5,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转变。
“十五”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九五”末的60平方公里扩大到85平方公里,人口由65万增加到85万,实现了“建设大城市”的目标;建成大运河文化广场、市民健身广场等一批重点工程,城市品位、形象有了很大提升。县城、重点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成效显着,市域城镇体系初步形成,预计城市化水平达38%,比“九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2公里,新长铁路客货运全面开通,结束了淮安不通火车的历史。淮河入海水道、华能二期等水利、能源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建成。
“十五”是改革开放成效最明显的时期。市属国有集体企业以“四到位一保障”为标準的产权制度改革完成205户,改制面达95%,市直和部分县(区)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市、县(区)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农村改革扎实推进,行政审批、财税金融、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成效显着。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306亿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5.8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5.2亿美元、外经营业额6.6亿美元。市经济开发区由小到大,县(区)工业园区从无到有,全市开发区、园区累计开发面积70平方公里,一批乡镇工业集中区初具雏形。
“十五”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全面的时期。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四大工程”进展顺利。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累计投入资金70亿元,办学条件显着改善,国小、国中和高中阶段入学率分别达到99.2%、96.3%和87.2%,新建46所民办中国小校,初步建成高教园区,新增3所高职院校。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累计投入资金7亿元,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超额完成农村卫生三项建设任务。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100多部文艺作品获省以上奖项,圆满承办世界女篮锦标赛、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男排决赛等重大赛事。开通了数位电视。建成3个国家级生态示範县(区)和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成功进行经济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人口出生率稳定在10‰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5‰。实现了全国双拥模範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优秀交通管理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创建目标,国家园林城市创建通过省级专家组验收,国家卫生城市创建通过省级可行性调研验收,健康城市建设全面启动,成功举办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稻米博览会、科技洽谈会等特色节会。
“十五”是人民民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预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1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年分别递增11.1%和5.8%,人均储蓄余额比“九五”末翻一番。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力转移总量达120万人,接近农村总人口的1/3。农村五件实事成效明显,全面取消农业税和“两工”,对农民种植水稻、使用良种和购置农机具进行财政补贴;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3655公里;基本消除草危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88.4%;完成农村改水三年攻坚任务,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扶贫助困工程进展顺利,城镇新增就业13.4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8万人;累计办理廉租房租金补贴698户,安置解困房908户;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分别达98%、85%、96%和85%;城乡低保覆盖面扩大到12.3万人。物价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