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五年,是清浦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显着变化、人民民众得到实惠更多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总值翻一番,投资增百亿,财政超三倍,率先达小康”奋斗目标,抢抓机遇,创新实干,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清浦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 地点:清浦区
- 类型:政府工作报告
- 时间:2010年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综合实力显着增强。经济总量比“十一五”规划提前一年实现翻番,人均GDP先后越过3000、4000、5000美元三个台阶,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十五”末的15.2:53.5:31.3调整为8:40.5:51.5,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2010年完成GDP82.3亿元、人均3.5万元,均是“十五”末的2.5倍;财政总收入16.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1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6倍、7.7倍;所有乡镇街道财政收入超3500万元,城南乡、清安街道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327.3亿元,是“十五”的5.7倍;实现列统工业销售110亿元,是“十五”末的4倍,销售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企业分别达8户和10户;设施化农业比重超过60%,居全省之首,在全市率先建成10亿元蔬菜优势主导产业,被授予全省“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区”,“淮安红椒”成为全省首个设施化蔬菜中国地理标誌证明商标;现代服务业增加值42.4亿元,占GDP比重比“十五”末提高20个百分点,清浦新城获批苏北首家省级现代商务集聚区。
城乡面貌变化巨大。按照市委、市政府“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城区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50亿元,实施项目282个,圆满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环保模範城市创建任务,城市化率达56%。实施旧城改造项目65个,动迁面积近220万平方米。全面启动20平方公里新城建设,核心区10条主次干道全部竣工。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防控违措施不断完善,创成4个“零违建”乡镇街道、55个“零违建”村居。完成集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4平方公里城乡一体化核心区启动建设,被评为“中国(长三角)城乡一体化建设範例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新建农村公路150公里,实现“村村通”;建设市级以上重点水利工程12项,疏浚区乡级河道153条;新增农村改水受益人口1.2万人。生态建设得到加强,空气品质优良率91%,区域水质达标率保持95%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9%;城南乡成为全市首批国家级生态乡镇,盐河镇建成省级生态乡镇。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累计引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27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8个,协定总投资60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超过100亿元。利用外资实现历史性突破,2010年注册外资实际到帐、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11亿元。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企业2807家,个体工商户9319户,注册资本金9.2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4倍、5.4倍、7.9倍。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启动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实现免费,国中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95%,比“十五”末提高15个百分点;清浦中学创四星级、第一中学创三星级高中通过省级验收。科技创新成效显着,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市级企业研发机构5家,创成省级科技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20亿元,是“十五”末的9.1倍。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得到加强,在全区範围构筑起“15分钟健康服务圈”,被命名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範区和食品安全示範区。顺利通过“质量兴区”省级验收。计画生育世代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创成国家级计画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民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创新举办清江浦庙会。建成国家级红十字会示範区、省级白内障无障碍区和残疾人社区康复先进区。
民众生活明显改善。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努力让民众分享更多发展成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分别达18821元、8975元。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累计达16亿元,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改善民生十件实事等着力于发展生产、致富百姓、改善民生的惠民措施得到落实。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417人,被征地农民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2.9%。1.4万人纳入城乡低保,标準提高到每月300元和160元,“五保”集中供养标準提高到每年3000元。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社区管理。“新农合”财政补贴由“十五”末的人均15元增加到120元。
和谐社会建设统筹推进。为义务教育阶段10383名家庭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对171名大学生实行资助,保证困难家庭子女享有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切实解决困难民众住房问题,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比重由“十五”末的4.2%下降到1.6%。严格执行征地补偿政策规定,连续四年获得省“平安拆迁先进单位”称号。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信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安全生产工作得到加强。国防动员、人防、“双拥”和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法治清浦、平安清浦建设成效显着,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刚刚过去的2010年,面对错综複杂的经济形势和异常激烈的竞争态势,全区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拚搏,经济社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十一五”发展划上了圆满句号。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省、市平均水平,在全市实现进位争先。项目引进和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引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11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7个,苏宁、恆大、维科等十多箇中国500强企业成功落户,清浦成为全市大企业、大品牌、10亿元以上大项目集聚较多的地区之一。“三大板块”建设协调推进,新城阳光湖公园、市民广场建成开放,规划展览馆、清江浦历史文化展示馆主体建成;以淮海南路、北京南路为轴线的旧城改造全面推进,拆迁面积67万平方米;工业新区10平方公里路网框架基本形成,配套设施基本到位。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加强,为清浦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上下群策群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凝聚着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我代表区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区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驻区省市属单位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清浦经济社会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加快清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咬定发展不放鬆,狠抓发展不动摇,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用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开放的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度的有机统一,注重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统筹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必须始终坚持把民众利益放在首位,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让广大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政府自身建设,坚持高标準、严要求、求实效,努力提高政府工作水平。这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完善、创新和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区的经济总量还不大,综合实力还不强,特别是乡镇和村级经济仍然相对薄弱;经济成长方式较为粗放,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工业产业集聚度和规模效益有待提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紧迫而艰巨;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财税结构需要进一步最佳化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任务比较繁重;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面临新的情况,部分民众生活水平还不高,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服务效能还有差距,推动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切实採取措施加以解决。
综合实力显着增强。经济总量比“十一五”规划提前一年实现翻番,人均GDP先后越过3000、4000、5000美元三个台阶,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十五”末的15.2:53.5:31.3调整为8:40.5:51.5,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2010年完成GDP82.3亿元、人均3.5万元,均是“十五”末的2.5倍;财政总收入16.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1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6倍、7.7倍;所有乡镇街道财政收入超3500万元,城南乡、清安街道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327.3亿元,是“十五”的5.7倍;实现列统工业销售110亿元,是“十五”末的4倍,销售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企业分别达8户和10户;设施化农业比重超过60%,居全省之首,在全市率先建成10亿元蔬菜优势主导产业,被授予全省“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区”,“淮安红椒”成为全省首个设施化蔬菜中国地理标誌证明商标;现代服务业增加值42.4亿元,占GDP比重比“十五”末提高20个百分点,清浦新城获批苏北首家省级现代商务集聚区。
城乡面貌变化巨大。按照市委、市政府“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城区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50亿元,实施项目282个,圆满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环保模範城市创建任务,城市化率达56%。实施旧城改造项目65个,动迁面积近220万平方米。全面启动20平方公里新城建设,核心区10条主次干道全部竣工。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防控违措施不断完善,创成4个“零违建”乡镇街道、55个“零违建”村居。完成集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4平方公里城乡一体化核心区启动建设,被评为“中国(长三角)城乡一体化建设範例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新建农村公路150公里,实现“村村通”;建设市级以上重点水利工程12项,疏浚区乡级河道153条;新增农村改水受益人口1.2万人。生态建设得到加强,空气品质优良率91%,区域水质达标率保持95%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9%;城南乡成为全市首批国家级生态乡镇,盐河镇建成省级生态乡镇。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累计引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27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8个,协定总投资60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超过100亿元。利用外资实现历史性突破,2010年注册外资实际到帐、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11亿元。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企业2807家,个体工商户9319户,注册资本金9.2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4倍、5.4倍、7.9倍。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启动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实现免费,国中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95%,比“十五”末提高15个百分点;清浦中学创四星级、第一中学创三星级高中通过省级验收。科技创新成效显着,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市级企业研发机构5家,创成省级科技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20亿元,是“十五”末的9.1倍。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得到加强,在全区範围构筑起“15分钟健康服务圈”,被命名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範区和食品安全示範区。顺利通过“质量兴区”省级验收。计画生育世代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创成国家级计画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民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创新举办清江浦庙会。建成国家级红十字会示範区、省级白内障无障碍区和残疾人社区康复先进区。
民众生活明显改善。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努力让民众分享更多发展成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分别达18821元、8975元。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累计达16亿元,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改善民生十件实事等着力于发展生产、致富百姓、改善民生的惠民措施得到落实。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417人,被征地农民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2.9%。1.4万人纳入城乡低保,标準提高到每月300元和160元,“五保”集中供养标準提高到每年3000元。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社区管理。“新农合”财政补贴由“十五”末的人均15元增加到120元。
和谐社会建设统筹推进。为义务教育阶段10383名家庭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对171名大学生实行资助,保证困难家庭子女享有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切实解决困难民众住房问题,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比重由“十五”末的4.2%下降到1.6%。严格执行征地补偿政策规定,连续四年获得省“平安拆迁先进单位”称号。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信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安全生产工作得到加强。国防动员、人防、“双拥”和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法治清浦、平安清浦建设成效显着,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刚刚过去的2010年,面对错综複杂的经济形势和异常激烈的竞争态势,全区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拚搏,经济社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十一五”发展划上了圆满句号。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省、市平均水平,在全市实现进位争先。项目引进和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引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11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7个,苏宁、恆大、维科等十多箇中国500强企业成功落户,清浦成为全市大企业、大品牌、10亿元以上大项目集聚较多的地区之一。“三大板块”建设协调推进,新城阳光湖公园、市民广场建成开放,规划展览馆、清江浦历史文化展示馆主体建成;以淮海南路、北京南路为轴线的旧城改造全面推进,拆迁面积67万平方米;工业新区10平方公里路网框架基本形成,配套设施基本到位。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加强,为清浦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上下群策群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凝聚着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我代表区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区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驻区省市属单位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清浦经济社会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加快清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咬定发展不放鬆,狠抓发展不动摇,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用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开放的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度的有机统一,注重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统筹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必须始终坚持把民众利益放在首位,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让广大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政府自身建设,坚持高标準、严要求、求实效,努力提高政府工作水平。这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完善、创新和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区的经济总量还不大,综合实力还不强,特别是乡镇和村级经济仍然相对薄弱;经济成长方式较为粗放,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工业产业集聚度和规模效益有待提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紧迫而艰巨;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财税结构需要进一步最佳化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任务比较繁重;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面临新的情况,部分民众生活水平还不高,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服务效能还有差距,推动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切实採取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