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苏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中共苏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依靠全市人民,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统筹做好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扩大开放、城乡一体、环境最佳化、文化繁荣、法治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 经济运行稳中提质。全市预计完成地经济运行稳中提质。区生产总值1.35万亿元,增长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43.8亿元,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30.7亿元,增长3.8%。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6万亿元,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提高到47.5%和44.8%。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大力发展智慧型製造,支柱产业提档升级步伐加快。服务业量质齐升,实现增加值6305亿元,增长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7%。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总部经济和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新增各类金融机构111家,金融总资产达到3.4万亿元,增长13.3%。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62亿元,增长12%;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5000亿元,增长40%。实现旅游总收入1675亿元,增长10%;姑苏区被命名为首个国家古城旅游示範区,苏州高新区镇湖国家级生态旅游示範区创建工作通过验收。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65亿元,增长15%;中国工艺文化城入选国家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农业现代化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四个百万亩”布局得到最佳化,新增现代农业园区面积9千公顷、高标準农田面积3.2千公顷,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7.5%。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可控,又添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126个。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地方储备粮三年扩储任务顺利完成,我市成为国家粮安工程建设试点示範市。
-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69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1家、工程中心(实验室)10家、企业技术中心65家,新加坡-中国(苏州)创新中心落户苏州工业园区,中国POWER技术产业生态联盟在苏州高新区成立。苏州自主创新广场获批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苏州高新区成为全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单位。积极拓展产学研合作,我市与中国科学院签署新一轮深化院市合作备忘录。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扩大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扶持範围,全年帮助中小科技企业获得信贷资金31亿元。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10.5万件和5.3万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2件。我市国家城市综合服务标準化试点通过评估,张家港市成为国家智慧财产权示範城市。国际精英创业周、“赢在苏州”海外系列创业大赛成效明显,中国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取得新成果。新增国家“千人计画”人才32人,累计达到157人,其中创业类人才95人,继续位居全国城市首位;新增省“双创计画”人才98人,累计达到501人,连续八年名列全省第一。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1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5.5万人,高技能人才46.6万人。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加快行政审批制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度改革,削减行政审批事项294项,市级机关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政府行政权力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市级政府性基金管理清单向社会公布。启动行政审批服务中介机构改革。简化企业设立审批流程,实行企业设立登记“一口受理、一口办理”。工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成效显着。制定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事项目录,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深入开展。国有企业分类监管不断加强,市属国资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启动实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私营企业达到29.6万户,增长15.6%;注册资本1.15万亿元,增长18.9%。学习借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经验,31项改革政策在我市複製推广。苏州工业园区获批开展贸易多元化试点和4项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崑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金融创新步伐加快,跨境人民币双向借款突破100亿元。崑山市被国家列为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苏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获批筹建,苏州高新区全国股转系统首家委託服务机构揭牌运营。新增上市企业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71家。
- 对外贸易保持增长,开放型经济提质增效。完成进出口总额3113.1亿美元,增长0.6%,其中出口1811.8亿美元,增长3.1%。外贸结构持续最佳化,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达到29.7%,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苏州造”内外贸一体化网上销售平台建成运营。服务外包接包契约额、离岸执行额分别增长20.4%和18%。“苏满欧”五定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太仓港纳入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实际使用外资81.2亿美元,其中服务业使用外资占到37.6%,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项目使用外资占到47%。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範围进一步扩大,资金池规模达到66亿美元。海关特殊监管区外汇监测平台推广运用。中方境外协定投资额达到17亿美元,增长5%,总量实现全省“十一连冠”。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16次会议在我市成功召开。相城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太仓港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南北共建合作进一步深化,苏州宿迁工业园、苏州南通科技产业园、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园区再创新成果。对口支援西藏林周和新疆霍尔果斯、巩留、阿图什,以及对口帮扶贵州铜仁等工作扎实开展。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抓住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元首访苏机遇,有效促进经贸文化交流。新增国际友城2对,累计缔结48对。对台合作全面深化,交流领域不断拓宽。侨务工作得到加强,新增2个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範单位。
5.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坚持教育优先发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有序开展招生考试、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试点实行校长职级制,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促进教师校际交流。新建国小、幼稚园37所,完成校舍安全工程121万平方米,提档升级外来工子弟学校74所。我市被评为国家中国小安全教育实验区。建成苏州高等幼儿师範学校迁建主体工程。成立全省省辖市首家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崑山杜克大学招生开课,世界联合学院分院落户常熟市。成功承办首届世界语言大会。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範区建设成果,文化惠民成效明显。建成中国崑曲剧院,设立全国首个轨道交通图书馆。建设“书香苏州”,在全国首创推出“网上借阅·社区投递”便民服务。繁荣文艺创作,一批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分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曹禺剧本奖和中国曲艺牡丹奖。新增专题博物馆、美术馆11座,苏州博物馆吴门画派·文徵明特展获得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大运河苏州段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新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名村3个,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和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平江历史街区、石湖渔家村越城遗址、同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整治等工程取得新进展,可园、柴园等古典园林整体修复继续推进。我市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路-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範基地(苏绣)落户苏州高新区。《苏州市志(1986~2005)》出版发行。加强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15分钟健康服务圈”。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继续深化,药品加成全面取消。修订医疗机构设定规划,鼓励社会资本办医。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体迁建一期工程如期完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园区总院基本建成。医疗自助服务进家庭和婴幼儿健康促进工程取得成效。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顺利实施。市民健身中心体育场、体育馆按期建成。在第18届省运会上,我市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均首次位居全省第一。成功举办首届市民健身运动会。民族宗教工作创新开展。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深入实施。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创建省双拥模範城实现“满堂红”。
6.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认真办好民生实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事,持续增加民生投入,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7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6万元,分别增长8.5%和10%。新增就业17.2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15万个,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43.6万人,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零就业”、“零转移”贫困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实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新建创业孵化载体12个,累计达到173个,苏州市大学生公共实训基地获批国家级创业孵化示範基地。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均保持在99%以上,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準由每人每年310元提高到360元。城乡老年居民全部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最低生活保障标準由每人每月630元提高到700元。低保边缘重病困难对象救助範围进一步拓宽,医疗费用自负部分救助比例由60%提高到70%。“苏银通”业务开通运行,市区养老金实现免费跨行存取。新增养老床位6125张、日间照料中心96个、助餐点163个,市怡养老年公寓建成启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发放残疾人各类专项生活救助金1.2亿元。探索建立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制度,拓展居住证服务功能。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6794套,基本建成32773套,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65.8万人,职工月均缴存额提高7.8%。市区15个老住宅小区、57幢零星居民楼、25条街巷综合整治工程全部完工,12个城中村(无地队)改造完成年度任务;梅巷片区、解放新村片区危旧房改造稳步推进;完成居民家庭天然气置换4万户。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市区新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车600辆,新增计程车500辆。开展食品安全放心行动,强化药品安全综合治理。肉类流通追溯体系覆盖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期平台建成使用,新增放心粮油店(柜)52个。全市新增“菜篮子”保供基地333公顷,市区新建和改造标準化农贸市场10家。加强价格监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2.1%。 - 2015年主要任务
-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6000亿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进出口总额保持稳定,实际使用外资70亿美元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省下达任务。
- 1.坚持提质增效,促进经济稳增快转。牢坚持提质增效,促进经济稳增快转。牢抓住转方式、调结构这一关键,推动经济在转型升级中行稳致远,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确保经济稳健运行。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落实鼓励社会投资的政策措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带动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着力抓好210项重大项目,年内完成投资超过1600亿元,支持新增长点项目和企业技术改造。超前谋划和储备全局性、战略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创新消费供给,释放消费潜力,不断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商贸集聚区,最佳化发展社区商业、农村商业。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範城市建设,完善电子商务示範基地功能,新增一批电子商务示範平台、示範企业。加大古城旅游示範区和旅游度假区建设力度,扩大休闲度假旅游消费,提高旅游产品品质、旅游服务质量、市场监管水平和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培育文化、信息、养老、健康等潜力大前景好的消费热点,促进大众消费。加强出口基地和出口品牌建设,提高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贸易集聚化、品牌化水平。保持服务外包快速发展势头,力争接包契约额、离岸执行额均增长15%。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资源进口。继续办好中国(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中国(崑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强化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有效防控金融、房地产市场和产能过剩等风险,加强对困难企业的风险预警和帮扶解困。调整最佳化产业结构。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製造业向智慧型化、高端化、服务化迈进,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培育壮大高端装备製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鼓励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构建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争创国家品牌培育示範城市,形成一批国家级质量标桿和品牌培育示範企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下大力气化解过剩产能,严控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项目和低水平重複建设项目。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积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和引进总部企业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创意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建设中新金融创新合作试验区、台资金融机构集聚区和金融服务外包集聚区、科技保险创新试验区三大金融高地,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着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使之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催生新技术、创新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实现文化产业规模、质态和效益的全面提升。办好第四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抓住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範区建设的机遇,集聚国际国内优质创新资源,推动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构建“三核、多区、两中心”的空间布局,着力把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崑山高新区打造成为创新驱动的核心区,支持吴江汾湖高新区、常熟高新区升格为国家高新区,建设各县级市(区)省级高新区,做实做优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撬动社会资金助力各类创新。深入实施“雏鹰”、“瞪羚”计画,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快速成长。推动科教协同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争取更多创新研究机构、合作研发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落户苏州。完善纳米大科学装置、中科院科技服务网路苏州中心等载体平台功能,启动苏州自主创新广场二期工程,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智慧财产权示範城市和着作权示範城市建设,发挥国家智慧财产权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智慧财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力。深化省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努力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做好质量强市工作,完善质量管理长效机制。统筹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坚持高端引领,突出产业导向,加大高层次、高技能、複合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创新成果转化同产业对接。深入实施“姑苏人才”计画,办好国际精英创业周、苏州技能英才周、“赢在苏州”海外系列创业大赛等活动。改进人才管理,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