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镇人民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以工兴镇、富民强镇”战略,成功地克服了非典疫情、一般公共卫生事件、洪涝灾害、禽流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积极应对巨观环境的新变化,实现了全镇经济的跨越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五年来,镇人民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以工兴镇、富民强镇”战略,成功地克服了非典疫情、一般公共卫生事件、洪涝灾害、禽流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积极应对巨观环境的新变化,实现了全镇经济的跨越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主要表现在: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着增强。五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幅14%以上,比上一届高出7个百分点。预计200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上届的两倍。今年实现财政收入1800万元,一般预算收入1001万元,同口径年均增幅25%以上。
──经济结构不断最佳化,产业层次明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期末的61∶22∶17调整为43∶37∶20。家纺绣品产业优势日渐凸显,从2002年的32台发展到1000多台,电脑绣花企业从两家发展到100多家。2005年被省命名为江苏家纺绣品名镇,今年又被盐城市列入十大产业集群之一。农业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跃升,一批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加快形成,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标準化农业成效明显,农业产业化向深度推进,第一产业稳定增长,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全镇特经作物占种植业比重、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均提高到50%以上。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6%,工业技改投入年均增长近30%。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增势强劲,苏中、苏果、新合作等大型超市落户我镇,大型农贸市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兔毛、玉米、豆粕等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发展活力日益彰显。五年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近500万美元,实现了外资企业从无到有,目前全镇外资企业已达8家,预计2007年可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境外设立直销视窗4个,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与国内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得到加强。同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先后对综合厂、幼稚园、建筑公司、对虾场等相关单位进行了综合配套改革。
──基础设施继续加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集镇设施建设步伐显着加快,累计投入超过3000万元, 商业步行街项目列为盐城市“八类十大工程”已全面竣工,集镇道路全面实施了黑色化,“三纵三横”的框架已经形成。镇村公路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投入2000万元,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到今年底全镇农村四级公路将达到70公里。累计投入583万元新建桥樑56座,投入470.6万元疏浚整治河道43条142.6万方。全镇程控电话、行动电话用户、网上用户分别达到11000户、7000户、300户。集镇人均共用绿地面积达到4.5平方米。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望达8000元。居民的食物结构和居住条件继续改善,许南、高中、四仓、四联等村的中心村建设稳步发展,全镇中心村建房户达1300户。
──社会事业日益繁荣,精神文明成效显着。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劳动者素质明确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成果得到巩固,高标準的镇中国小建设基本完成,国小入学率100%;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健康发展,民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十分活跃,计画生育工作成效明显,已连续12年实现人口负增长。人民民众的文化素质、道德观念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五年来,我们主要抓了八个“突出”:
1、突出招商引资,大力实施以工兴镇的新战略。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全镇经济跨越发展的第一抓手,在继续坚持一、二、三产业并举,大中小项目齐抓,扩大经济总量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招商思路和招商重点,加大产业招商、企业招商和专业招商力度。五年来,共洽谈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22个,已经投产运行并产出效益的有8家,特别是近两年来,成功引进了百福臻禽业、紫晶麦芽、春晖纺织、中邦丝织、富达油脂、隆利纺织、凯鹏塑胶、海涛船配、芙之秀服饰、嘉德服装等千万元以上项目纷纷落户我镇。惠锋电器、卓尔纺织、东珠服装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分别落户市经济开发区和沿海经济开发区,为我镇今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2、突出项目建设,奋力实现工业经济的新跨越。紧紧围绕全镇家纺绣品支柱产业,从壮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研发生产能力、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等方面,不断加大引导扶持和服务力度,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一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突出组织实施落户我镇千万元以上项目的跟蹤服务,对列出的重点项目,实行一份实施计画,一名镇领导牵头,一套班子服务。全面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制,加大项目建设要素协调力度,千方百计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按照储备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竣工,投产项目抓达产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项目的跟蹤管理、要素筹集和协调服务。实行优惠政策与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开工时间、建设周期和税收贡献“五挂鈎”制度。每年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的增幅都30%以上。二是抓好企业技改投入。充分发挥现有企业投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投大靠强、积极引进项目、资金、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每年技改投入都在一个亿以上。三是培大育强骨干企业,加强对缫丝厂、光明公司等现有骨干企业的培植和服务,认真组织“定报企业家家到”活动,有效地促进了骨干企业的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