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清浦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9-11-28 23:56:17 百科

清浦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清浦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是2007年12月27日由淮安市清浦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2月27日在淮安市清浦区第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区长 王亦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清浦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和基本经验
五年来,本届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翻番、扩张三个总量、最佳化四个结构、建设宽裕小康”奋斗目标,不断深化“工业强区、三产兴区、环境立区”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圆满完成了区六届人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过去的五年,是全区加快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全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全区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
——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全区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从18.9亿元增加到45.3亿元(预计,下同),其中一产4.6亿元、二产19.46亿元、三产21.2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9.3%、6.1%、26.5%、18%,人均GDP达到18990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亿元,年均增长38%。在全面免徵农业税和各种刚性支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仍实现了财政预算收支平衡,2007年全区财政收入6.2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4.1%、32.7%。连续4年被市政府授予“财政收入上台阶”荣誉称号,4个乡镇财政收入突破千万元。
——产业结构逐步最佳化。紧紧抓住结构调整主线,更加注重培育特色产业,努力转变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进一步最佳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18∶32∶50调整为10∶43∶47。坚持工业强区第一方略,通过主动策应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本地企业的扩张,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最佳化升级,基本形成了化工医药、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新型建材四大支柱产业。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123户,比2002年末净增74户;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49.46亿元,是2002年的5.7倍,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52.1%;销售超亿元、税收超千万元企业从无到有,分别达到12户和6户。完成建筑业产值18.5亿元,是2002年的7.1倍。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成长点,老城区、清浦东区、城南新区三大板块开发建设全面推进,各类专业市场不断壮大,连锁超市等新型商业形式蓬勃发展,餐饮娱乐、中介服务、仓储物流等行业经营良好,五年累计建设各类服务业重点项目55个,完成投入64.3亿元。着力调整最佳化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发展多种经营,建成一批无公害蔬菜、稻米、花卉苗木种植及畜禽养殖基地,初步形成城郊型农业发展特色,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超过 33%,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达到16个。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粮食作物的耕种基本实现机械化。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累计新注册私营企业1755户、个体工商户6105户,新增从业人员1.3万人、注册资本金29.9亿元。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面完成商贸流通企业和工业企业改制,教育、卫生、建设等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累计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381个,协定引资113.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4.2亿元,是前五年总和的4.3倍。亿元以上项目引进取得重大突破,五年共引进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项目21个,其中50亿元项目1个、10亿元项目3个、1亿美元外资项目1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349.4万美元,出口总额1.1亿美元。各类园区建设力度加大,冶金机械工业园形成“三纵六横”路网框架,开发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累计进园区项目10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1个。盐化工业园建设顺利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全面展开。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围绕把淮安建成特大城市目标,加大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城乡环境面貌和配套功能进一步最佳化。累计建成40条城区主次干道,完成696条巷道、54公里下水道、55个生活小区和生活大院的建设与改造任务。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6.1%、39.8%,五年分别提高11个和12个百分点。累计完成拆迁面积120万平方米,建设面积300万平方米,其中清浦东区五年总开发面积109万平方米,入住人口超过5万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江苏省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範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分别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和专家考核,启动国家“健康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完成城南片区城市设计方案,建设北京南路、柯山路、枚乘路等道路,启动了运河以南高档商业住宅小区的开发,南城安置小区、锦城花园安置小区初具规模,建成区行政中心。调整全区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完成3个集镇控制性详规和114个农民集中居住点布局规划,启动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点40个。新改建农村公路217.7公里,农村行政村灰黑公路通达率100%。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6亿元,疏浚团结河、红旗河、运南乾渠等105条区、乡级河道,整治10个村的村庄河塘,新建、改造和维修小沟级以上各类配套建筑物1600多座,改造农村危桥52座。农村新植树木200多万株、成片林近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2万亩。完成农村改水、改厕和有线电视布网工程。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