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信义”是我国晋商中久负盛名的老字号,清代起源于山西万荣县阎景村,约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所经营的商品有食盐、酱菜、茶叶、酒类、糕点、药材、皮货、绸缎、布匹、日杂等。七十多年,“敬信义”商号除阎景村的总号外,生意遍及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新疆、湖北、河南、上海、北京、天津等15个省市、40多个县,100余间店铺,总资产数百万银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敬信义
- 外文名:Jing Xinyi
- 起源地:山西万荣县阎景村
- 创建时间:清道光年间
品牌历史:
清同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山西晋商豪门李氏家族李文阶、李文蔚兄弟在山西万荣县阎景村成立了“敬信义”商号,取“礼善敬人,诚信为本,道义至上”之意。之后李文阶、李文蔚兄弟又在解州关帝庙附近成立了“敬信义”分号,1852年之后,“敬信义”的生意不断扩大,敬信义”商号也成为晋商着名的商号之一。伴随着商号经营规模的扩大,李氏家族的生意由传统的货物贸易进一步走向金融汇兑和兴办实业,由商人转化为实业家,行商足迹遍及天下。
1823年,李家第十三代李文炳(东院),十七岁开始渡过黄河、远涉西北,往返于西北和山西之间跑买卖做生意。1827年在定边县凝条梁镇开设了第一个店铺。1830年后,李文炳的两个弟弟李文阶(中院)、李文蔚(西院)在闫景村成立了《敬信义》商号,从此有了李家的第一个字号。随着商业的发展壮大和家族的繁衍分支,在李文阶(中院)李文蔚(西院)兄弟俩分家后,大约在清同治(1862—1874年)年间,李文蔚与其子李敬修、李敬义在闫景成立了《敬义泰》,并派第一任掌柜王秉初携银1000两在宁夏银川的玉皇阁西边的三间铺面筹办了《敬义泰》分号。李文蔚在《敬信义》的股份仍然保留。1907年李敬修之子李子用留学英国前后,李子用将其西院的股份从《敬义泰》中全部退出,从此《敬义泰》为李文蔚(西院)的另一孙子李道升(后称南院,实为西院的一支)独股独资。
晋商豪门
山西晋商豪门李氏家族的发展脉络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一个缩影:与乔家、王家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李氏家族以传统农业为立家根本,逐渐进入商贸领域,后投资经营近代工业实业,从而由农转商,后又转为民族资本家。李家以土布起家,以义制利,利义相济,世代“富而不骄,富而不奢,富而行仁”。李家的经商史及其数代人遵古“忠恕”的家规家风和历世乐善好施的义举至今仍有参照意义。
十善记:
李家经商,崇奉释道儒文化传统,故称儒商。儒家以仁义为本,多行善事,李家商号分布天下,因此“李善人”之名闻名遐迩。
一善:不争民产东沟筑院
阎景村东西走向,南北皆为民居,后沟为穷人凿窑而居,李家迁来,无地可建房院,只有东沟荒地,于是在此建筑宅院。不像刘文彩那样侵占民居。
二善:求义求利经商义先
李家经商,首推边远地区,行销土布,办行栈、花店,互通有无,广开店铺。遵循公平交易、诚信为先、薄利多销的信条,与人方便,公买公卖。
三善:光绪年间两地救难
光绪3年(1877年),北方大旱,出现父食子、犬吃犬的惨象。敬修(子用之父)善人居官河南,自己献出俸禄,放赈舍饭。光绪20年(1894年),家乡阎景遭遇水灾。光绪26年(1900年),河东大旱,小麦无收,村民们少吃无穿。面对水旱两灾,敬修、敬伦、敬义施衣舍饭,出银五百两救济。
四善:鸣钟舍饭善待村民
民国19年前后,晋南大旱,小麦颗粒无收,秋作物还未及时下种,饑荒严重,百姓叫苦连天。道行、道在、道升见此情形,在老家薛店、阎景庙院、池神庙里三地熬粥,鸣钟舍饭,一日三餐管饱。笔者有个亲戚,家住介山,闻此情形,赶往阎景,才熬过了荒年。学用母亲去世下葬时,有乞丐成群结队就餐,也算作送葬礼仪。就在平日,他们也周济贫寒的本村贫民,一到饭时,这些村民也赶来与佣人同桌吃饭。
五善:发放银元赈济晋南
1928年,李家“三道”(道在、道行、道升)兄弟发放银元,赈济晋南,向河东旱救总会捐出万元。河东灾区17个县,每县捐助千元,万泉本县捐助两千(或四千)。
六善:抗战期间救济难民
抗战期间,花园口决堤,许多难民涌向西安,在街头讨饭。道在买上粮票,发给这些难民。日本飞机轰炸西安,许多同胞被炸身亡。又是道在出钱,挖防空洞避难。警报一响,大家赶快往洞里钻。避难期间,道荣还给大伙儿送水送饭,直到抗战结束。
七善:兴办公益慷慨捐献
万泉地处高垣,水深天旱,人畜饮水困难,李家牵头,开凿深井一眼,但还是不能解决吃水、用水难题。于是道荣出钱在村南买地,开挖南池,村民自愿捐款一元工钱,本村和邻近四县的居民,都前来做工。不但能挣钱还管饭。不到两年时间,南池雨水盛满,可以满足本村用水,就是外村也可车拉人担。1930年,修筑万运公路,道行全族捐款3万多元。还有国民国小、万泉高小、方山书院先后兴建时,李家都有贡献。高村庙里育婴堂创办,李道升亦出银五百两。
八善:车马牲口随意出借
村民耕田种地、打场磨麵或出门,常用李家牲口,道行常备五六头牛马、驴骡,只要给长工头目打招呼,就可使用。道行有两辆骡马轿车,一驾自用专车,一驾支应别人出门过红白喜事或看病之用,如事紧急,专车也可支应。打场遇雨,也先用道行的牲口抢打抢运。
九善:义医施药借贷不难
李家在阎景街上开设药店,字号长寿东,此药店公私合营结束后,为国营阎景药材站。李大猷(敬义之孙道升之子)22岁少亡,其妻王和君擅长针灸,义医行善,得到村民交口称讚,可惜善人不得善果,“文革”中被“革命民众”拖死。1930年河东流行瘟疫,疫名“虎勒拉”,李家普施防疫药物,终于减轻疫情。敬修夫人曾在太原居住,购药医活白喉,留下美名。其余村民如遇婚丧大事、疾病等突发事件,只要找上门来,没有空手而回的。有的人借贷钱粮无力归还时,李家就将此一笔勾销,令人感叹。
十善:尊敬劳动善待雇员
李家经营商业和土地,对待雇用人员,都实行工资制。李家主少客多,家丁(护家卫队)、门卫、长工、短工、使女、丫环、奶母、小跑、採购、保管、账房、总管、花工、水官、油匠、木工、常年工乾、医生、教员,一大堆雇员,好像《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虽是僕人,但以礼相待,绝不小看。
李氏家族:
发迹万荣
李氏家族第八代李永山迁居闫景村后,继承先祖农耕遗风,併兼营小手工业。经过几代人辛勤劳作,逐渐家道殷实,为日后经商打下了基础。至第十三代后裔李文炳出生,已是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李文炳之父李廷槐弟兄四个,因老大李廷桂膝下无子,所以李文炳一出生便被过继给伯父李廷桂承嗣。
李文炳
李文炳,字虎臣,清监生。自幼聪明,富有商业头脑,无心务农而有志于商道。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年仅十六岁的李文炳开始弃农经商,乾起了逢集赶会摆卖土布的营生,经常肩挑布包、走街串巷叫卖。随着时间推移,李文炳认识到靠摆摊卖布这样的小打小闹,生存容易发展。
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他得知靖边、安边、定边等地,因土地贫瘠、气候寒冷不能种植棉花,当地土布的价格猛涨,往返一趟利润颇丰,便用手头积蓄在万泉一带收购土布,组织马帮向“三边”贩运,同时把西北的皮货、药材等贩回内地,当地人称其为“边客”。李文炳的马帮从禹门渡摆渡过河,翻山越岭1000多公里,每年往返数次,有时还会遇到土匪抢劫,艰辛异常。由于他讲究诚信,生意便顺利地做大,逐渐积累起扩大经营的原始资本。李文炳决心改变中间商人身份,立志在“三边”设立商铺,占据整个商贸渠道。1827年,李文炳在定边县凝条梁镇设立商铺,改变自晋南零散收购的进货渠道为到河南的禹州﹑湖北的枣阳一带设庄批量收购土布,并捎购茶叶﹑药材﹑杂货到“三边”一带出售,马帮又将皮货、药材驮回销售。
李文炳单枪匹马走三边的做法,与商道繁荣的趋势不适应,所以在设立商铺的同时,他又让自己的两个弟弟李文阶、李文蔚加入到李家的经营行业是家族的传统做法,在最兴旺的时候实现了传承。1830年,李文炳再次思变,决定与两个弟弟分开经营。他把相对比较好的店铺给了两个弟弟经营,而自己却背负债把不易经营的生意一併揽了过来。这一次是李家经商之路的又一个新的起点,当时的李文阶、李文蔚兄弟经过了三年的商海搏击后商业才华已经显露,由于分流之后的李文炳带走了李家的不良资产,其生意从此不景气。
分开经营后,李文阶、李文蔚兄弟在闫景村成立了李家的第一个商号“敬信义”。在此之后李文阶、李文蔚兄弟又在解州关帝庙附近成立了“敬信义”分号,经营的商品有食盐、酱菜、茶叶、酒类、糕点、药材、皮货、绸缎、布匹、日杂等。1852年后,“敬信义”商号生意不断扩大,分号逐渐向西发展到了西安、平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一带。同时,“敬信义”商号实行股份制。商号规定:每三年结算分红一次,在三年的总收入中扣除股金总额和“财神股”,盈余部分按股份多少分给股东和人力股。採取死分活值(,一般按四六分成,股东六份,人力股四份。人力股折抵财股最多为一股,最少为一厘,由于增设了人力股,使得各商号掌柜以店为家, “敬信义”商号也成为晋商着名的商号之一。在“敬信义”分号向西北扩展的十年间,李氏家族达到鼎盛时期。1865年前后,李文蔚、李文阶不仅在“敬信义”商号中入股,还利用分红所得发展自己的商号。
李文阶
李文阶在闫景村创建以川广药材杂货为主的“长寿东”,以收购棉花为主的“公生明”、“长恆东”、“长丰东”等商号。在绛州设立钱庄,以汇兑业务为主。在汾城县(今属襄汾县)设立“敬信诚杂货铺”购销中草药和粮食,后转行专门经营中药材。1936年2月更名为“恆记药店”,店铺房屋达54间。“恆记药店”的进货渠道正规,当时经营的中药有350多种,药品销往汾城、新绛、襄陵、乡宁、大宁、蒲县、石楼、永和等地,受到药品零售店和郎中的信任。山区六县常年在汾城住有採购员,一方面从这里购买药品运回本地;一方面又将山区的柴胡、黄芪、知母等中药材售给药店,如收到名贵药材,药店则发往北京同仁堂。
李文蔚
李文蔚的商号主要向解州、西安、平凉、兰州、银川、西宁一带发展,后又发展到上海、天津、武汉等地。李文蔚在银川开设的“敬义泰”商号后来资产达百余万银元,发展成为旧宁夏省城的“八大家”之首,故址设在今银川市玉皇阁西边。创业之初,“敬义泰”在宁夏各县设有庄客,负责收购羊毛、枸杞、髮菜和药材等土特产。后又经销绸缎、布匹和杂货等。“敬义泰”的销售方式,在清末民初以零售为主,民国十一年(1922年)以后,转为批发为主,兼顾零售。初创时,进货主要靠山西老号批发,后改由天津进货,运货主要靠河运。黄河解冻后,僱船将收购的土特产品顺水运到包头,再转运天津销售;又将包头运集的货物,逆水运回宁夏。黄河冰封后,雇用骆驼来往宁夏、包头之间。
李子用
1917年,曾留学英国的李氏十五代后裔李子用在陕西三原县北大街设立了“鼎记花店”,创办实业。每逢八九月份,花店就派员下乡办理预购棉花业务,先付款后交货。“鼎记花店”每年投入收购棉花的资金达二十余万银元,收购棉花六百多担(一担100斤),送打包厂整装,由火车经永乐店运往沪、津、武汉的申新纺织公司、中纺公司、大华纱厂。由于资金雄厚、业务量大,各纱厂与“鼎记花店”的业务联繫最多。“鼎记花店”为李家创造了颇丰的财富,民国时期,三原县形成了一条山西人经商的“山西街”。
1925年,李子用为扩大生意,在山陕咽喉之地、铸造业发端极早的陕西省韩城县(现韩城市)建立“敬信义”炉院(明清时冶炼铸造的工厂称炉院)。“敬信义”炉院在入炉配料、模具尺寸、生产操作等方面严格把关,主要产品有大、小五齿铧、风齿铧、柳叶铧、笼圈、铁锅之类。最出名的产品是芝川铧。李子用后又投资入股了新绛县大益纺纱厂,1922年经山西榆次晋华纺纱厂总工程师王世毅(1917年留学日本,临猗县人,李子用亲家)引荐,入股经营晋华纺纱厂,其所学的纺织专业知识得到发挥。
步入巅峰
李子用接管家门商务后,第一件事就是修订店规。为调动各商铺掌柜、店员的积极性,李子用把东家股份由六成改为五成,人力股由四成改为五成,人力股一股由原三厘升为五厘,把每三年分红一次改为一年分红一次。当年,李家的生意利润比上年翻了一番多。着手将银川“敬义泰”的门面扩大为五间,在“敬义泰”东边附设“敬义栈”,后改为“敬义酱园”。主要生产和销售酱油、酱菜、酱、醋、糕点、黄酒、玫瑰露酒和枸杞酒,併兼销糖、茶和其他杂货。前店后厂,产销见面。敬义酱园成为宁夏第一酱园。李子用投资纺织业并抽股退出“敬义泰”后,他的侄子李大辅(字丕丞)同王和君(第十六代李大猷原配,大猷行三,早亡,人称王和君为三寡妇)成为大股东,“敬义泰”成为宁夏“八大商号”之首,现银达20万两。
1862年到1937年的七十多年,是李氏家族鼎盛时期,生意遍及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新疆、湖北、河南、上海、北京、天津等15个省市、40多个县,总计100多个店铺,总资产数百万银元。李家媳妇王和君接手“敬义泰”生意后,每年到各地商号巡查,从闫景村坐马车出发,每天行程60里,“只住自家店,不吃别人饭,直到银川城”。
走向没落
随着军阀的压迫和抗日战争的爆发,李氏家族生意逐渐走下坡路。1938年日军占领万泉县后,李氏家族大都逃往西安或西北自家店铺所在地,只有少数几户仍住在闫景村,晋南的生意渐趋衰落。抗日战争时期,西安市物价大幅度下降,货币贬值,人心不稳,加之洋货进入,“敬”字号杂货铺经营每况愈下;西北一带生意在当地军阀的压迫下也开始衰退。以“敬义泰”为例,1933年,马鸿逵入主宁夏后,商业环境越来越糟糕,营业逐渐衰退。战争开始后,货源断绝,收入下降,遂改为“大同庆”,生意也到了停顿的境地。至解放前夕已奄奄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