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代(1955~)男,彝族,云南勐腊县人,文学学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参加工作。曾任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民革中央委员、民革云南省委副主委、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1998年至今当选为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5年9月,免去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兼)职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王四代
- 国籍:中国
- 民族:彝族
- 出生日期:1955年
人物履历
1955年出生于云南西双版纳易武,做过公路局测量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以优异的成绩,全县首个考入云南民族大学,2006年担任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

1982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中文系;
1982年至1983年在怒江州支教;
1983年至1999年在中文系任教;
1999年至2006年先后任民族艺术系副主任、主任和民族艺术学院院长;
2006年11月至2015年8月任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
1998年至今当选为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5年8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王四代免去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职务。
任免信息
2017年11月,当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主要作品
出版专着《诗性的智慧—云南民族文学》、《古道边的歌谣—阿昌族女性》两部,主编《云南民族文化概要》,参编撰《中国风俗辞典》、《中国风俗大观》、《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志》等着作10余部,在《世界宗教研究》、《民间文学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30 余篇;主持完成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云南民族艺术教育研究”;担任云南省大型项目《云南民族文化知识丛书》(28本)项目主持人和副主编、主要撰稿人;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2项,省级奖6项;发表散文200余篇,参与完成佤族题材的电影剧本《司岗里的女人》、《部落的木鼓》的创作。
获得荣誉
从1989年1月22日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以来,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曾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专访。
2006年被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授予“四个一批”人才奖——“云南文学艺术贡献奖”。
2008年,被授予第一届(亚太地区)民间艺术家最高奖—「金飞鹰奖」终身成就荣誉称号。
忧公路碾碎山河
作为5位彝族全国政协委员之一,王四代浓厚的「民族情结」与养育他的热带雨林密切相关。西双版纳丰饶的物产、纯朴的民族风情,让童年时的王四代,在三年自然灾害中远离饥饿;神奇的热带动植物,丰富的民族习俗,成了他日后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猎野味、捉河鱼的他,是唱着民族歌曲,跳着民族舞蹈,喝着自家酿製的米酒长大的。「而如今的热带雨林,销声匿迹的野生动植物,受污染的山川河流,及逐渐被吞噬的民族村寨,让我有种山河被公路碾碎的感觉。」王四代说,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有一件事让王四代记忆犹新:一位日本学者访问云南民族大学时问他﹕「中国人是怎幺过生日的?」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犹如当头棒喝,强烈地震撼了他的心。「中国孩子过生日,唱的是西方的生日歌,吃的是西式的蛋糕,却没有自己独特的生日习俗。」王四代痛心地说。
1994年,王四代赴美国考察时惊奇发现,西方的艺术教育虽然早已自成体系,却融入了大量的外来艺术元素,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中国的艺术教育过于西化,无论是艺术创作、艺术史还是艺术理论的教育,都基本追随西方的体系,毫无自身特点,他作了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中国的艺术花园里盛开着西式的鲜花!」
推行文艺本土化
本着多年来对教育的潜心研究,王四代认为,要想拯救当今的中国民族文、艺,必须通过「教育代代相传」,也就是推行「本土化教育」。
早在5年半前,王四代便着手推进建构《云南本土民族艺术教育》,他开设民族艺术讲座,并先后邀请文化艺术方面的权威专家、本土民间文化艺术家进行文化艺术讲座。他还由此产生了创建民族艺术「基因库」的构想,打算用5年的时间,走遍云南的村村寨寨,发掘尚存的民族艺术元素,建立一个收揽各少数民族独特人文风情的资料库。
2001年8月,王四代带领民族大学99级舞蹈学专业的学生,首战大理、建水,寻找到大量白族舞蹈及当地民间音乐素材。之后的5年,他率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通过文字记录、摄影、摄像、录音、蒐集当地文献等方法进行田野调查,涉足云南20余个州、市、县,整理收集包括大理南涧打歌,烟盒舞在内的白、彝、傣、景颇、纳西、哈尼族等数十个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民族工艺……民族艺术「基因库」的构想初步实现。
此后,王四代迅速与云南省民族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昆明市博物馆、大理市博物馆等联繫,实现了资料的交流共享,为云南本土化艺术教材编写提供资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