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杨简茹

2019-04-18 09:45:12 百科
杨简茹

杨简茹

杨简茹,女,汉族,辽宁丹东人。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研究生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师从邹跃进教授,获硕士学位。2009年至今任教于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杨简茹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
  • 性别:女

研究方向

视觉文化理论 艺术批评

研究成果

着作

2006年7月—2007年3月任职于中国雕塑研究所,筹建雕塑史论资料库,并参与编选《20世纪中国雕塑论文选》(殷双喜主编)
合译《伟大的世界文明》,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编/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4年5月,与祝帅合着《民国摄影文论》,中国摄影出版社

译着

《中正之笔》,[美]倪雅梅 着,杨简茹译,祝帅校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
杨简茹

论文

2007年6月于《美苑》发表《刍议本雅明的“灵光”观念及其对当下语境绘画地位的意义》并获第12届“美苑杯”全国高等院校在校生论文评奖活动最高奖“学术奖”
2007年12月于《美术观察》发表《尴尬的中国动画——从〈变形金刚〉的票房奇蹟说起》
2008年7月—今任《星·艺术》副主编,并作为杂誌主笔撰写评论文章多篇
2009年8月于《批评家》发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探究—以<流行体系>为例》
2009年8月于《艺术与设计》发表《新更衣记——漫谈旗袍的审美特徵》
2008年8月随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教授赴陕北写生,并着有《写生日记》(长城出版社,2009)
2010年9月于《美术观察》发表《后世博时代的智慧型建筑》
2010年12月于《东方艺术-大家》发表《暗地光芒——看<银翼杀手>中的人性绽放》
2011年1月于《中国艺术报》发表《唐装,误读有理》
2011年2月于《美术观察》发表《80后——文化变迁中的焦虑》
2011年5月于《美术观察》发表《青花瓷不能承受之重》
2011年7月于《中国艺术报》发表《第二性不是脆弱的蛋壳——管窥云南当代女性艺术家群体》
2011年8月于《东方艺术-大家》发表《失重的人——加速文化时代的“生命政治”》
2011年9月于《艺术与设计》发表《看与被看——辛亥百年国民服饰认同衍变》
2011年10月于《美术观察》发表《艺术之都:城市身份书写的误区》
2012年2月于《中国艺术报》发表《自觉站位:远观八零后艺术现象》
2012年3月于《中国艺术报》发表《複製之殇:后机械複製时代的“灵光”消逝》
2012年3月于《东方艺术-大家》发表《云南女性艺术杂感》
2012年5月于《东方艺术-大家》发表《艺术史经典引发的当代话题》
2012年6月于《美术观察》发表《地标式建筑潮:现代化城市进程的弔诡》
2012年7月于《美术观察》发表《摄影跨界:輓歌还是蜕变?》
2012年4月于《艺术探索》发表《兼收并蓄 文采精华——祝帅书艺絮语》
2012年7月于《中国艺术报》发表《90后毕业季——重要的不是技法》
2012年5月于《中国艺术报》发表《商品社会的“完美罪行”》
2012年9月于《中国艺术报》发表《城市雕塑,不缺能力缺机制》
2012年10月于《美术观察》发表《视觉至上:文化转型中的影像奇观》
2013年1月于《中国艺术报》发表《游走于暧昧边缘的艺术时尚》
2013年4月于《东方艺术·大家》发表《行为的困惑与突围》
2013年2月于《艺术与设计》发表《广告中的男性》
2013年7月于《中国艺术报》发表《从伤痕美术、残酷青春到卡通绘画——兼论三代人的“青春”创作》
2013年6月于《美术观察》发表《批评之后:网路艺术批评的文化解读》
2013年8月于《美术观察》发表《版画:从历史看向未来》
2013年10月于《美术观察》发表《中国式经营:民间博物馆建设的得与失》
2013年11月于《美术观察》发表《网路青年学科化——近十年中国美术批评关键字》
2014年1月于《美术观察》发表《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领域对国家形象塑造及其思考》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