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现代通信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图书)

2019-04-02 04:47:58 百科
现代通信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图书)

现代通信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图书)

《现代通信原理》陶亚雄写的电子与通信类专业主干专业课程用书,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绍

  • 书名:现代通信原理
  • 作者:陶亚雄
  • 页数:221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图书信息

书名: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教材——现代通信原理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条形码:9787505387270
ISBN:ISBN 7-5053-8727-8
作者:陶亚雄
印刷日期:2003-10-1
精装平装,开本,页数:平装16开,221页

图书前言

本书遵循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适当减少理论教育深度、强化实际动手能力训练、培养新一代综合套用型人才的精神和教育部颁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电子与通信类专业主干专业课程《现代通信原理》的最新教学大纲编写而成。
本书在内容选取、章节顺序安排以及编写方面,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充分考虑了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文字上力求浅显通俗,并适当增加了一些示意性的插图和例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2.在内容选取上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儘量避免泛泛而谈的情况;教学内容儘可能体现现有通信系统中採用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3.在教学内容和思考练习中,突出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与掌握,系统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能力。
4.大部分章节之后都有相应的实训要求,对该章内容进行强化训练。
5.第3、4、5章各以一个实际通信系统为例进行概念介绍和原理分析,加深学生对各种通信技术的理解及提高套用能力。
全书共8章,分别介绍了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系统中常用的调製与解调方式、多路信号复用、收发同步以及最佳接收问题,简要讲述了资讯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和编码理论。本课程参考学时为80~90学时(含实验学时)。它是通信、电子类教学用书,同时也可作为计算机通信、网路类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用书,还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由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陶亚雄主编及统稿,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坚教授主审。其中第1、2章分别由湖南TOP职业技术学院尹立贤和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吴明元、董春山编写,第3、4、5章由湛江海洋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张炎生编写,陶亚雄编写第6、7、8章及各章要求并负责全书统稿。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位参编老师及其所在院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尤其是重庆职业技术学院郭少东院长给予了极大的支持鼓励,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提供大量文献参考资料的专家学者,尤其是主审本书的同济大学王坚教授的辛苦劳动和认真指点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限制,且编写时间仓促,疏漏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3年2月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通信的基本概念及发展简史
1.1.1 通信的定义
1.1.2 通信的方式
1.1.3 通信发展史
1.2 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1.2.1 信息、信号及分类
1.2.2 通信系统的构成
1.2.3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3 通信的频段划分
1.4 现代通信的发展方向
第2章 模拟调製系统
2.1 调製的功能及分类
2.1.1 调製的功能
2.1.2 调製的分类
2.2 线性调製系统
2.2.1 常规双边带调製系统
2.2.2 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製(DSB)
2.2.3 单边带调製(SSB)和残留边带调製(VSB)
2.3 非线性调製系统
2.3.1 一般概念
2.3.2 频率调製(FM)
2.3.3 相位调製(PM)
2.4 模拟调製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2.4.1 线性调製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2.4.2 非线性调製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本章小结
思考题和习题
第3章 数字基带调製与传输
3.1 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及其功率谱
3.1.1 二元码
3.1.2 差分码
3.1.3 非归零单极性码的功率谱
3.1.4 非归零双极性码的功率谱
3.1.5 伪三元码及其功率谱
3.2 脉冲编码调製PCM
3.2.1 抽样和抽样定理
3.2.2 量化
3.2.3 编码
3.3 PCM系统的噪声
3.4 差分脉冲编码调製DPCM
3.4.1 差分脉冲编码调製DPCM的原理
3.4.2 DPCM的编码、解码过程
3.4.3 DPCM的性能
3.5 增量调製DM(DM)
3.5.1 增量调製原理
3.5.2 增量调製的量化噪声
3.6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及其误码率
3.6.1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结构
3.6.2 升余弦滚降滤波器
3.6.3 码率和误码率
3.6.4 误码率的一般公式
3.6.5 眼图
3.7 信道均衡及部分回响系统
3.7.1 时域均衡及其功能
3.7.2 部分回响系统概念
本章小结
实训 数字基带调製系统
思考题和习题
第4章 数字频带调製
4.1 幅度键控ASK系统
4.2 频移键控FSK系统
4.2.1 频移键控FSK
4.2.2 频移键控FSK的解调
*4.2.3 相位连续的频移键控CPFSK
4.2.4 MSK与GMSK调製系统
4.3 相移键控PSK系统
4.3.1 绝对相移键控PSK
4.3.2 绝对相移键控PSK的解调
4.3.3 二进制相对相移键控2DPSK
4.3.4 相对相移键控DPSK的解调
4.4 QPSK系统
4.4.1 QPSK、QDPSK调製
4.4.2 QPSK、QDPSK的解调
4.5 多元数字频带调製
4.5.1 多电平调幅MASK
4.5.2 其他多元调製方式
本章小结
实训 数字调频系统
思考题和习题
第5章 信道复用
5.1 信道定义
5.2 传输媒介
5.2.1 有线传输媒介
5.2.2 无线传输媒介
5.3 频率复用FDM
5.4 时分复用TDM
5.5 複合调製与多级调製系统
5.6 多址通信方式
5.6.1 频分多址(FDMA)方式
5.6.2 时分多址(TDMA)方式
5.6.3 码分多址(CDMA)方式
5.6.4 混合多址方式
本章小结
思考题和习题
第6章 编码技术
6.1 信源编码
6.1.1 信源的不肯定性
6.1.2 离散信源的平均信息量——熵
6.1.3 连续信源的熵
6.2 信源编码
6.2.1 符号独立化
6.2.2 机率均匀化——最佳编码
6.3 信道容量与香农公式
6.3.1 信道的容量
6.3.2 离散信道的熵速率和信道容量
6.3.3 连续信道的信息容量
6.4 信道编码
6.4.1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6.4.2 差错控制方式
6.4.3 差错控制编码的分类
6.5 码重与码距
6.5.1 几个基本概念
6.5.2 纠/检错能力与最小码距dmin的关係
6.6 几种常用的差错控制码
6.6.1 重複码
6.6.2 奇偶监督码
6.6.3 水平奇偶监督码
6.6.4 水平垂直奇偶监督码
6.6.5 定比码
6.6.6 群计数码
6.7 线性分组码
6.7.1 线性分组码的定义及性质
6.7.2 生成矩阵G和监督矩阵H
6.7.3 汉明码
6.8 循环码
6.8.1 循环码的特点
6.8.2 循环码的生成多项式
6.8.3 循环码的编码过程
6.8.4 循环码的编码电路
6.8.5 循环码的解码
本章小结
思考题和习题
第7章 最佳接收机
7.1 最大输出信噪比準则和匹配滤波接收机
7.1.1 最大输出信噪比準则
7.1.2 匹配滤波器的传递函式H(f)
7.1.3 匹配滤波器的冲激回响h(t)
7.1.4 匹配滤波器的输出波形s0 (t)
7.1.5 最大输出信噪比接收
7.2 最小均方误差接收机
7.3 最小错误机率接收
7.4 最大后验机率接收
本章小结
思考题和习题
第8章 同步原理
8.1 载波同步
8.1.1 直接法
8.1.2 插入导频法
8.1.3 载波同步系统的性能指标
8.1.4 相位误差对解调性能的影响
8.2 位同步
8.2.1 外同步法
8.2.2 直接法
8.2.3 位同步系统的性能
8.3 群同步
8.3.1 连贯插入法
8.3.2 间隔式插入法
8.3.3 群同步系统的性能
8.3.4 群同步的保护
本章小结
思考题和习题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