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编制,主要明确“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点专项规划,是我国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行动指南。
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6〕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6年7月28日
正文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编制,主要明确“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点专项规划,是我国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行动指南。
第一篇 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面向全球、立足全局,深刻认识并準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和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新趋势,系统谋划创新发展新路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开拓发展新境界,加速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第一章 把握科技创新发展新态势
第二章 确立科技创新发展新蓝图
第三章 建设高效协同国家创新体系
第二篇 构筑国家先发优势
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善民生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需求,加强重点领域的系统部署,为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章 实施关係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
第五章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第六章 健全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第七章 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
第三篇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围绕增加创新的源头供给,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壮大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学前沿发展方向,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更多贡献。
第八章 持续加强基础研究
第九章 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
第十章 加快培育集聚创新型人才队伍
第四篇 拓展创新发展空间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和高效流动。以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为重点带动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整体水平,深度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路,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第十一章 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第十二章 提升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水平
第十三章 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
第十四章 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路
第五篇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构建支撑科技创新创业全链条的服务网路,激发亿万民众创造活力,增强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第十五章 全面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
第十六章 建设服务实体经济的创业孵化体系
第十七章 健全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体系
第六篇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强重点改革措施实施力度,促进科技体制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的协调,增强创新主体能力,构建高效协同创新网路,最大限度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
第十八章 深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第十九章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第二十章 建立高效研发组织体系
第二十一章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第七篇 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
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的传播塑造,使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和参与科技创新,进一步夯实创新发展的民众和社会基础。
第二十二章 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第二十三章 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第二十四章 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第八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强化各级政府部门在规划实施中的职责,充分调动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政策法规、资源配置、监督评估等方面完善任务落实机制,确保规划实施取得明显成效。
第二十五章 落实和完善创新政策法规
第二十六章 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第二十七章 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
解读
国务院近日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号角后的第一个科技创新规划。
新华社记者採访全程参与规划编制的科技部副部长李萌、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吕薇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权威解读规划5大看点。
看点1——大科技:从科技规划到科技创新规划
与以往国家科技规划不同,本规划首次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命名。
李萌:“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规划提出了12项指标,包括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5.6%提高到20%。这是衡量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重要指标。
规划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从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基地、打造高端引领的创新增长极、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路、建立现代创新治理结构、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等六个方面,提出建设高效协同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
许倞:规划最显着的特徵,是关注点不仅仅为科学技术研究本身的改革和发展,更加关乎国民经济主战场,关乎面向科技前沿,关乎面向重大需求。比如,过去科技规划很少提及科技金融,本次规划中不但提到科技金融还谈到双创,谈到如何支持发展各类风投、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特别注重在新常态下发展新经济,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
看点2——高起点:从立足眼前到兼顾当前长远
规划作了六项总体部署。前两项要求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李萌: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贯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思想,力争做一个高起点的规划。在深入实施重大专项的基础上,面向2030年部署了15个科技创新重大科技项目;围绕现代农业等十大领域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围绕生态环保等五大领域构建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围绕深空、深海、深地、深蓝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
刘德培:规划高度关注颠覆性技术和基础研究。国家对颠覆性技术要有预判、预警和预置,以此保证在未来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和拥有竞争力。
许倞:我国科技发展已经从长期跟蹤进入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行”新阶段。因此,规划更加注重前沿性引领性,更加关注颠覆性技术对产业变革的影响。比如重大项目中,部署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脑科学和类脑研究等超前技术。
看点3——全链条:从“象牙塔”到创新全链条
规划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如何发挥科技创新在新常态下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李萌:规划彰显时代特点。不是“象牙塔”里面的规划,而是体现科技和经济结合、体现支撑国家由大到强转变的创新规划。它强调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重大科技项目、国家实验室、国际大科学计画和大科学工程作为重点任务。从上游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到中游的技术创新,再到下游的技术推广和产业化,进行全链条设计。
吕薇:创新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科研只是创新链条的一个环节。本次规划从创新全链条出发,体现了整体性协调性,突出了顶层设计,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
看点4——新空间:从局部示範到多层次推进
规划指出,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吕薇:规划亮点之一是突出区域创新。中国各个地区发展阶段、创新要素的分布和创新能力相差较大,不可能齐步走。
规划提出拓展创新发展的新空间,强调打造区域创新发展高地和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这是一个分四个层次的系统部署:首先北京、上海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次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範区和高新区创新发展;三是建设带动性强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第四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点。
看点5——宽格局: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融入世界
规划要求,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路,深入参与全球创新治理。
李萌: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路,说明创新自信增强了。中国很多创新型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进步正深刻改变全球创新版图、全球产业分工和经济格局。
薛澜: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创新体系都不能闭门造车。只有开放,才有促进创新资源的全方位流动和有效配置。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走进去和引进来,对丰富创新生态起了重要作用。未来,中国将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吸引海外资源,探索试行技术移民;更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在全球科技共同体中发挥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