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2009年3月1日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孟庆平。
基本介绍
- 书名: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 作者:孟庆平
- ISBN:9787542630254
- 页数:230
- 定价:23.00元
-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2009年3月1日
- 装帧:平装
- 开本:1/32
背景
养老保险,是关係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事;养老保险的制度改革,涉及金融市场、财政体系和国家巨观经济政策,複杂而艰巨。《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书,围绕我国养老制度的市场化改革,进行了深入细緻的实证分析,可为政府决策部门和社会保险机构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为相关专家学者提供参考。21世纪是一个不稳步推进改革就没有发展的时代。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从1978年的3645.2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1564亿元,增长129.37倍,从第七大经济体一跃而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的养老保险体制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发展与完善。
阻碍因数
众所周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③,中国的养老保险体制在改革、发展和实践中亦暴露出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基金筹集难
难一方面,社科院研究表明2006-2010年全国养老保险费收缴率分别为90%、89.9%、89.5%、87.7%和86.5%,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这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将产生十分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退休和在职人员之比在逐年下降,20世纪50年代为1:400,1978年为1:30,1995-2011年分别为1:3.90、1:3.30、1:2.99、1:3.08和1:3.16,虽然2010年后有所改善,但大趋势未变(见表1)。可见老龄人口越来越多,相对而言劳动力在减少,如此一来,缴纳保费的人数相对下降。而宋晓梧(2001)认为2030年时中国退休和就业人数之比将高达47.39%,照此趋势,届时中国养老基金筹资将出现巨大困难。
保障水平低
1.城镇养老保障水平低。养老金支出从2001年的2321.3亿元迅速增加到2011年的12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6.11%;离退休人员数则从2001年的3380.6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6819万人,年均增长6.59%,远低于基金支出16.11%的增长率,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养老基金支出增加迅猛,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这点从月均养老金髮放情况可以窥知一二,2001年月均养老金为572.20元,2011年为1466.49元,年均增长8.93%,均优于离退休人员增长情况。
但即使如此,仍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十分相符。社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在2000、2005、2011年分别为780.92、1335.33和3095.58元,十一年增长3.96倍,年均增长率达13.34%,远远超过月均养老金增长情况;不仅如此,养老保险替代率亦从2001年的73.27%下降到2011年的47.37%。可见老年人晚年生活保障情况令人堪忧,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如此指标的养老基金支出尚且包括各种补贴、医疗费等,若只计算离休金、退休金、退职金三项,所得养老金数额将更小④,如果从此种视角衡量老年人生活状况,其境况将更添几分隐忧。
2.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低。以上是城镇养老金状况,下面分析农村养老金水平情况,由表3可知,2003年农村养老基金支出为15亿元,2010年增加到200亿元,增长13.33倍;同时,领取养老金人数由2003年的198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863万人,增长14.46倍,超过了养老基金支出增长速度;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662元增加到5919元,年均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43元增加到4382元,年均增长10.70%。
农村养老金在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总体上都处于下降的趋势,分别从2003年的28.89%、38.89%下降到2010年的11.8%和15.94%,而更应考虑的是农村居民收入本就十分之低,加之替代率极低,老年人生活状况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之低不言而喻。
城乡差别大
1.待遇水平城乡差别大。由图1可知城乡之间养老金的差别巨大。2003年城镇月养老金比农村月养老金多610.86元,2011年达到1276.49元,七年差距扩大两倍多。从相对数上看,城乡差别总体上趋于扩大。2003—2007年城镇月养老金是农村的10.68、13.30、12.15和11.8倍,但是2009年迅速扩大到31.36倍,2010年为23.97倍。
如此之大的城乡待遇差别,对于养老保险体制的健全完善构成了不容忽视的阻碍,将对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产生不利影响。
养老金绝对数差别明显,下面分析替代率情况(农村居民则考虑养老金与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之比)。由图2可知,城镇养老金替代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八年也仅下降了13.97个百分点;反观农村,养老金在农村居民生活人均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则由2003年最高时的38.99%下降到2010年时的15.94%,下降了23.05个百分点,其减速远快于城镇。若我们考虑替代率的计算基数,二者之差别则更显着。
2.政策、财政支持城乡差别大。一直以来,政府把大量的人力、无力、财力用于城镇的建设、发展,却边缘化了农村的发展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通过低价徵用农民土地,至少使农民蒙受了2万亿元的损失,鑒于此,政府应该从每年平均万亿元之多的土地收益中提出一定的百分比补偿农民。
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各级地方财政通过补贴等形式会对养老保险给予支持,但资金用在城镇居多,支持农村的非常少,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财政并未承担起主要支出责任。
这不仅与享受养老保险是所有社会成员享有的权利,不应该受到任何形式的政策歧视与制度歧视相左,更不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和经济社会发展。
碎片化、区域差大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比较严重,如在缴费基数、缴费比率、补贴程度以及享受待遇等多方面,城乡居民、国有企业职工和私营企业职工、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城镇工作人员和农民工,以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等都存在很大差异,而在参保人员以及领取养老金人员构成方面亦有较大不同,这都不利于展,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如此,区域差别亦比较大,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财政力量雄厚,养老保险体制比较完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有较大保障;而诸如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西部省区市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财政收入相对较少、技术乃至理念都落后于发达地区,养老保险体制发展滞后,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也不利于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
对策建议
养老保险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最为重要的项目,养老保障体制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制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促进养老保险体制发展、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多渠道促养老保险基金筹集
1.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逐年上升,从2003年的5428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0277万人,而同时期的农村就业人数却不断下降,从2003年的48793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41418万人,但即使如此,农村参保人数与就业人数之比却一直都不高。从2003年的11.12%上升到2010年的24.81%,虽然提高了两倍之多,但参保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提高潜力巨大。
具体可通过扩大政策的宣传、解释和合理地加大引导工作,增加其参保的信心,排除其年老后得不到保障、保障水平难以满足基本生活等种种顾虑;国家应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进行相关的讲解。
2.推迟退休年龄。一方面我国有延长退休年龄的迫切性;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现行的退休年龄很低,平均只有52岁左右,但是已开发国家退休年龄却已经达到65岁以上,而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一些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现在已达73岁①,即具有可行性。
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及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需要,我国应适时延长退休年龄,以发挥老年人经验、技术等优势,而来缓解养老保障收支压力,促进养老保险体制的完善。
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2011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已高达103740亿元,且城乡养老保险基金每年都有大量结余,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巨额结余的一定比例,增加和改善老年人的照料、服务,提高其晚年生活质量。
可适当提高城乡养老金水平,这相对货币贬值也在情理之中,尤其农民每月五六十元的养老金难以满足需求,更难应对疾病支出;对农村还应增加补贴力度,由目前的每人每年补贴30元参考CPI、工资增长率及时调整到更高水平。
缩小城乡差别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制度、法规的日益完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社会经济政策已经越来越阻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勇于改革,以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目前,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援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越来越成熟,而且具有紧迫性。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三农(尤其是失地农民、农民工)的关注和支持力度,诸如2012年2月6日农业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重点培训500万职业农民,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大力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等具有深远意义举措,应坚持好、落实好、发展好。
在政策及财政支持方面,尤其应该向农村、农民倾斜,只有农民增收、生活改善,农村这个巨大市场才能被激活,扩大内需的重要目标才能比较顺利的实现并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发展现状
养老保险制度是由国家发起并支持的、建立在劳资分责基础上的老年保障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乃至对一国或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建国至今,中国的养老保险体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①。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出台,我国开始探索养老保险体制建设,至1966年文革已初步形成基本的养老保险体制框架;1984年,国有企业退休费用全社会统筹在辽宁、广东、江苏和四川展开试点,1987年正式开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制改革,1991年《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标誌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筹集模式开始形成,1995年明确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财务制度,2001年辽宁试点做实个人账户,2009年全国10%的县(市、区)新农保试点,2010年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社会保险法》出台。
截至2011年,全国共有2343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3.58亿人参保,9880万人领取养老金;2147个县(市、区)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334万人参保,641万人领取养老金②。我国的养老保险体制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在朝着到2020年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宏伟目标迈进,但是,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阻碍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2012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9693亿元,总支出15502亿元,当期结余4191亿元,累计结余23667亿元。有25个省份调整最低工资标準,平均增幅为20.2%。
健全法制
儘快出台全国统一的权威的社会保障法,为社会保障建设提供明确指导。制定法律要遵循实地调研、反映民情、疏解民困、着眼长远原则,执行法律要秉持平等、彻底、人本、阳光公心,监管法律要坚守不徇私、不畏权、民可说、责必究本分。
继续探索放开城市户籍限制,建立全国统一的自由流动、灵活有序、积极高效的劳动力市场,鼓励社会保险关係有条件的顺利转移接续;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破除地域观念、本位思维,勇于探索城乡对接、自由流动的新方法、新模式,要敢于试验、敢于创新,敢于担责。
相关书籍
图书简介
本书作者在对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的国际运行实践进行分析总结以后,对我国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做了比较深入细緻的实证分析,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供不应求的矛盾、市场化改革对财政、资本市场以及经济成长可能产生的经济效应等诸多问题,做了较有深度的分析,特别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对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的公共价值分析有一定的新意。
作者简介
孟庆平,1971年生,山东青州人。1993年毕业于山东财政学院税收系,199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先后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博士后流动站。曾先后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套用经济学院、美国肯塔基大学马丁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做过访问学者。现为山东财政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导。曾在《财贸经济》、《财政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杂誌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关于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架构
第二章 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的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 养老保险的组织形式、运行模式与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
第二节 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表现
第三节 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的国际共同趋势与形成原因
第三章 已开发国家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的经验
第一节 已开发国家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与动因
第二节 已开发国家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已开发国家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借鉴
第四章 开发中国家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的经验
第一节 彻底的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拉美国家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的经验
第二节 以强制储蓄为特徵的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新加坡政府集中管理的个人账户制度的经验
第三节 强调家庭和非政府组织在养老保险供给中的作用——部分亚非国家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的经验
第五章 中国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分析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对政府养老保险带来挑战
第二节 中国养老保险的保障能力:供不应求的矛盾
第三节 中国城镇居民的高养老储蓄为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发展空间
第四节 从经济效应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
第六章 中国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的政策选择
第一节 中国政府养老保险的“合理度”界定与目标定位
第二节 强制性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计画的制度安排与政府激励
第三节 企业年金和个人自愿性养老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
文库简介
本书是《泰山财经博士文库》系列着作之一。《泰山财经博士文库》,由山东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发行,于2009年12月6日举办了首发式。
《泰山财经博士文库》系列着作还有:
《财政分权与中国财政体制改革》,马静着;
《国企改制后的治理问题研究: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分析框架》,王爱君着;
《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经济学分析》,朱德云着;
《公共投资与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研究》,岳军着;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与最佳化:基于公共财政的框架》,王玉华着;
《中国基层财政困境问题研究:癥结与出路》,李森着;
《制度与问题智慧财产权的政府管理》,刘玉安着;
《转型经济中的巨观调控:基于实践的探索和反思》,王静着;
《公共品双层供给理论与实证研究》,赵宝廷着;
《公用事业:放鬆规制与市场支配力的防範》,郭磊着;
《环保产业投资问题研究》,武普照着;
《面向可持续创新的产业集群治理》,杨慧着;
《中国政府科技投入:经验研究与实证研究》,徐晓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