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第三版)

2019-05-04 08:09:13 百科

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第三版)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本书系统、深入地阐述了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在重点论述传统通信技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力求充分反映国内外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 全书共13章,内容包括绪论、随机过程、信道与噪声、模拟调製系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数字频带传输系统、数位讯号的最佳接收、现代数字调製解调技术、复用和数字复接技术、同步原理、差错控制编码、典型通信系统介绍等。 本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晰,理论分析严谨,逻辑性强,由浅入深,注重理论联繫实际。另外,每章还列举了一定数量的例题,并附有大量的思考题和习题。 本书可以作为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科书,也可作为通信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基本介绍

  • 书名: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第三版)
  • 作者:张辉 曹丽娜
  • ISBN:978-7-5606-2997-1
  • 定价:45.00元
  • 出版时间:2015-10

书籍信息

  • 主 编:张辉 曹丽娜
  • 书代号:328900
  • I S B N:978-7-5606-2997-1
  • 出版日期:2015-10
  • 图书库存:有货
  • 纸书价格:38.25元 原价:45.00

图书目录

第 1 章 绪论 1
1.1 通信系统的组成 1
1.1.1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1
1.1.2 模拟通信模型和数字通信模型 2
1.2 通信系统分类与通信方式 5
1.2.1 通信系统的分类 5
1.2.2 通信方式 7
1.3 信息及其度量 9
1.4 主要性能指标 11
思考题 12
习题 12
第 2 章 随机过程 14
2.1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统计特性 14
2.1.1 随机过程 14
2.1.2 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 15
2.1.3 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徵 16
2.2 平稳随机过程 17
2.2.1 定义 17
2.2.2 各态历经性 18
2.2.3 平稳随机过程自相关函式的性质 19
2.2.4 平稳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 19
2.3 高斯随机过程 22
2.3.1 定义 22
2.3.2 重要性质 22
2.3.3 高斯白噪声 24
2.4 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24
2.5 窄带随机过程 27
2.5.1 同相和正交分量的统计特性 28
2.5.2 包络和相位的统计特性 29
2.6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 30
思考题 33
习题 33
第 3 章 信道与噪声 36
3.1 信道定义与数学模型 36
3.1.1 信道定义 36
3.1.2 信道的数学模型 37
3.2 恆参信道及其传输特性 40
3.2.1 有线电信道 40
3.2.2 微波中继信道 41
3.2.3 卫星中继信道 42
3.2.4 恆参信道特性 43
3.3 随参信道及其传输特性 45
3.3.1 陆地移动信道 45
3.3.2 短波电离层反射信道 47
3.3.3 随参信道特性 49
3.4 分集接收技术 51
3.4.1 分集方式 52
3.4.2 合併方式 53
3.5 加性噪声 55
3.5.1 噪声的分类 55
3.5.2 起伏噪声及特性 55
3.6 信道容量的概念 57
思考题 60
习题 60
第 4 章 模拟调製系统 63
4.1 幅度调製(线性调製)的原理 63
4.1.1 调幅(AM) 64
4.1.2 抑制载波双边带调製(DSB-SC) 65
4.1.3 单边带调製(SSB) 66
4.1.4 残留边带调製(VSB) 68
4.1.5 相干解调与包络检波 69
4.2 线性调製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71
4.2.1 分析模型 71
4.2.2 线性调製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 72
4.2.3 调幅信号包络检波的抗噪声性能 74
4.3 非线性调製(角度调製)原理 77
4.3.1 角度调製的基本概念 77
4.3.2 窄带调频与宽频调频 78
4.3.3 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82
4.4 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86
4.5 各种模拟调製系统的性能比较 89
思考题 90
习题 91
第 5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94
5.1 数字基带传输概述 94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96
5.2.1 数字基带信号 96
5.2.2 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97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103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扰 106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 107
5.6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111
5.7 眼图 114
5.8 均衡技术 116
5.8.1 时域均衡原理 116
5.8.2 均衡效果的衡量 119
5.8.3 均衡器的实现与调整 122
5.9 部分回响系统 124
5.9.1 第Ⅰ类部分回响波形 124
5.9.2 部分回响的一般形式 127
思考题 129
习题 130
第 6 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135
6.1 抽样定理 135
6.1.1 低通抽样定理 136
6.1.2 带通抽样定理 138
6.2 脉冲幅度调製(PAM) 141
6.3 脉冲编码调製(PCM) 144
6.3.1 量化 144
6.3.2 编码和解码 154
6.3.3 PCM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162
6.4 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製(ADPCM) 163
6.4.1 DPCM 164
6.4.2 ADPCM 165
6.5 增量调製(ΔM) 167
6.5.1 简单增量调製 167
6.5.2 增量调製的过载特性与动态编码範围 169
6.5.3 增量调製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170
6.5.4 PCM与ΔM系统的比较 172
思考题 173
习题 174
第 7 章 数字频带传输系统 177
7.1 二进制数字调製与解调原理 177
7.1.1 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 177
7.1.2 二进制移频键控(2FSK) 179
7.1.3 二进制移相键控(2PSK) 181
7.1.4 二进制差分相位键控(2DPSK) 183
7.1.5 二进制数字调製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185
7.2 二进制数字调製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187
7.2.1 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188
7.2.2 二进制移频键控(2F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194
7.2.3 二进制移相键控(2PSK)和二进制差分相位键控(2DP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198
7.3 二进制数字调製系统的性能比较 203
7.4 多进制数字调製系统 205
7.4.1 多进制数字振幅调製系统 205
7.4.2 多进制数字频率调製系统 207
7.4.3 多进制数字相位调製系统 208
思考题 213
习题 214
第 8 章 数位讯号的最佳接收 217
8.1 匹配滤波器 217
8.2 最小差错机率接收準则 221
8.2.1 数位讯号接收的统计模型 221
8.2.2 最佳接收準则 224
8.3 确知信号的最佳接收机 226
8.3.1 二进制确知信号最佳接收机结构 226
8.3.2 二进制确知信号最佳接收机误码性能 228
8.4 随相信号的最佳接收机 232
8.4.1 二进制随相信号最佳接收机结构 232
8.4.2 二进制随相信号最佳接收机误码性能 236
8.5 最佳接收机性能比较 238
8.6 最佳基带传输系统 239
8.6.1 最佳基带传输系统的组成 240
8.6.2 最佳基带传输系统的误码性能 241
思考题 243
习题 244
第 9 章 现代数字调製解调技术 250
9.1 正交振幅调製(QAM) 250
9.1.1 MQAM调製原理 250
9.1.2 MQAM解调原理 253
9.1.3 MQAM抗噪声性能 253
9.2 最小移频键控(MSK) 254
9.2.1 MSK的基本原理 254
9.2.2 MSK调製解调原理 257
9.2.3 MSK的性能 258
9.3 高斯最小移频键控(GMSK) 259
9.3.1 GMSK的基本原理 259
9.3.2 GMSK的调製与解调 262
9.3.3 GMSK系统的性能 263
9.4 π4DQPSK调製 264
9.4.1 π4DQPSK的调製原理 265
9.4.2 π4DQPSK的解调 266
9.4.3 π4DQPSK系统的性能 267
9.5 OFDM调製 268
9.5.1 OFDM基本原理 269
9.5.2 OFDM信号调製与解调 270
9.5.3 OFDM系统性能 271
9.6 数位化接收技术 272
9.6.1 信号的数字检测原理 273
9.6.2 数字检测技术的套用 276
思考题 278
习题 279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