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现代通信系统为背景,着重介绍了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军事领域中的套用。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侧重于数字通信。
基本介绍
- 书名:通信原理与套用
- 作者:蔡勇
- ISBN:711803825
-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 开本:16
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原理与套用
图书编号:1074737
出版社:
定价:30.0
ISBN:
作者:
出版日期:2005-03-01
版次:1
开本:小16开
简介
全书共9章,内容包括通信系统基本概念、信号与噪声、模拟调製、模拟信号的波形编码、数位讯号传输、无线通信技术套用、战场数据分发系统套用。数据链路技术与套用和通信系统发展趋势等。
本书内容简炼、概念清晰、理论联繫实际,充分体现了近年来通信技术的一些最新发展成采和理论。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和信息电子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数字通信是用数位讯号作为载体来传输讯息,或用数位讯号对载波进行数字调製后再传输的通信方式。它可传输电报、数字数据等数位讯号,也可传输经过数位化处理的语声和图像等模拟信号。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数字通信的早期历史是与电报的发展联繫在一起的。1937年,英国人A.H.里夫斯提出脉码调製(PCM),从而推动了模拟信号数位化的进程。 1946年,法国人E.M.德洛雷因发明增量调製。1950年C.C.卡特勒提出差值编码。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製出供实验用的24路电子管脉码调製装置,证实了实现PCM的可行性。1953年发明了不用编码管的反馈比较型编码器,扩大了输入信号的动态範围。1962年,美国研製出电晶体24路1.544兆比/秒脉码调製设备,并在市话网局间使用。 数字通信与模拟通信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它抗干扰能力强,通信质量不受距离的影响,能适应各种通信业务的要求,便于採用大规模积体电路,便于实现保密通信和计算机管理。不足之处是占用的信道频带较宽。 20世纪90年代,数字通信向超高速大容量长距离方向发展,高效编码技术日益成熟,语声编码已走向实用化,新的数位化智慧型终端将进一步发展。
通信系统作为一个实际系统,是为了满足社会与个人的需求而产生的,目的就是传送讯息(数据、语音和图像等)。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30年来形成了通信原理的主要理论体系,即资讯理论基础、编码理论、调製与解调理论、同步和信道复用等。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是介绍数字通信系统中各种通信信号的产生、传输和解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和熟悉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
模拟信号指幅度的取值是连续的(幅值可由无限个数值表示)。时间上连续的模拟信号连续变化的图像(电视、传真)信号等,时间上离散的模拟信号是一种抽样信号,
数位讯号指幅度的取值是离散的,幅值表示被限制在有限个数值之内。二进制码就是一种数位讯号。二进制码受噪声的影响小,易于有数字电路进行处理,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套用。
数位讯号指幅度的取值是离散的,幅值表示被限制在有限个数值之内。二进制码就是一种数位讯号。二进制码受噪声的影响小,易于有数字电路进行处理,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套用。
数字滤波器相比模拟滤波器有更高的信噪比。这主要是因为数字滤波器是以数字器件执行运算,从而避免了模拟电路中噪声(如电阻热噪声)的影响。数字滤波器中主要的噪声源是在数字系统之前的模拟电路引入的电路噪声以及在数字系统输入端的模数转换过程中产生的量化噪声。这些噪声在数字系统的运算中可能会被放大,因此在设计数字滤波器时需要採用合适的结构,以降低输入噪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1.3 通信发展简史
有线通信
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
1.4 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
1.5 主要传输手段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2章 信号与噪声
信道噪声能够干扰通信效果,降低通信的可靠性。从不同的方面,噪声有着不同的分类:
噪声按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外部噪声和内部噪声。外部噪声即指系统外部干扰以电磁波或经电源串进系统内部而引起的噪声。如电气设备,天体放电现象等引起的噪声。内部噪声一般包括由光和电的基本性质所引起的噪声,电器的机械运动产生的噪声,器材材料本身引起的噪声,系统内部设备电路所引起的噪声。
2.1 信号和系统的分类
2.2 确定信号的分析
2.3 随机信号的分析
2.4 信道与噪声
2.5 信息及其度量
第3章 模拟调製
3.1 线性调幅
3.2 模拟角调製
3.3 频分多路复用
3.4 时分复用
第4章 模拟信号的波形编码
4.1 脉拟编码调製
4.2 差分脉码调製
4.3 增量调製
第5章 数位讯号传输
5.1 数位讯号的基带传输
5.2 数位讯号的载波传输
5.3 差错控制编码
第6章 无线通信技术套用
6.1 无线电台通信
6.2 卫星通信
6.3 移动通信
第7章 战场数据分发系统套用
7.1 战场数据分发系统的由来
7.2 系统组成
7.3 系统工作特性
7.4 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
7.5 定位报告系统/增强型定位报告系统
7.6 战场数字分发系统的套用
第8章 数据链路技术与套用
8.1 数据链路
8.2 数据链路性能及用途
8.3 数据链路构成
8.4 数据链路的操作方式
8.5 Link10操作
8.6 Link11操作
8.7 数据链路的互连
8.8 数据链路的发展趋势
第9章 通信系统发展趋势
9.1 未来战术通信系统的信息结构/特徵和作用
9.2 未来战场数位化通信
9.3 战术环境中的多媒体通信
9.4 未来战术通信与信息战
附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