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

2020-01-02 17:05:38 百科
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

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

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集科研、服务、教学于一体,将整合洛阳师範学院公共文化特色人才资源、专业资源及场馆设施资源,通过梳理政策,总结案例,融合创新,智力支援实践,为推动我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搭建知识化、信息化与智力化平台,打造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综合性研究实体。该中心将结合我省公共文化服务现状、特点和优势,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均等化、标準化和信息化进行深入研究,产生一批高水平论文、项目、着作,3年内争取社会投入经费不少于300万元,培训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400名,并制定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标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
  • 外文名:Henan Research Center for Public Culture

一、中心概况

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和转型发展,彰显办学实力和特色,洛阳师範学院依託文化产业、公共管理、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学科的专业优势和研究基础,整合研究团队,凝练学术方向,于2012年组建“洛阳师範学院公共文化研究中心”。2015年中心被确立为“洛阳市公共文化研究中心”。 2016年1月经河南省文化厅批准成立“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1月21日在洛阳师範学院伊滨校区举行揭牌仪式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洛阳论坛开幕式。
本中心是河南省首个公共文化研究中心,集科研、服务、教学于一体,是一个跨学科、专业化、开放型、非营利性的学术研究机构。中心立足洛阳,面向全省,通过梳理政策,总结案例,融合深化创新,智力支援实践,为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搭建知识化、信息化与智力化的平台,打造河南省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综合性研究实体。使本中心成为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的学术高地、面向社会培养公共文化专业人才的培训基地和为政府提供决策谘询的高端智库。
  

二、机构设定

本中心挂靠洛阳师範学院图书馆,实施中心主任负责制,制定激励性的人才政策和科研政策,最大限度调动中心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合理设定各种专、兼职岗位,确保研究中心工作规範、高效运行。
本中心下设机构包括:(1)研究室:针对公共文化诸方面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及热点问题展开科研攻关。(2)培训中心:对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群艺馆及文广新局等部门的管理和从业人员进行文化管理、创意策划、专业知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3)评价中心:制定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标準,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4)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中心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的更新及维护。(5)综合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

三、团队优势

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
本中心有专职研究人员36名;兼职研究人员15名。研究人员中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占70%;具有博士学位者18人,占50%。中心还聘请李国新等国内知名专家担任特聘教授,并成立专家谘询委员会。中心主任为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重要成员、洛阳师範学院党委书记时明德教授,在公共文化理论研究、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方案设计、指导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及提升公共文化管理及业务人员素质等方面学术造诣深厚,具有独到的战略发展眼光。
中心研究方向带头人均具有研究生学历和高级职称,长期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均等化、信息化、标準化等方向的研究,具有扎实的前期研究基础。洛阳师範学院文学院院长刘继保教授,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近几年围绕“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展开研究,曾多次申报文化厅的研究课题。图书馆副馆长马艳霞博士,围绕“公共文化服务民间参与”共完成三个省级项目,2012年 “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投入模式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投入模式”发表CSSCI论文8篇。
研究团队骨干成员长期以来积累了丰硕成果,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等各级项目。致力河洛音乐文化研究的马春莲教授,主持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河洛大鼓的考察与研究”;从事河洛体育文化研究的周明华教授,主持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河洛古都体育文化研究”;长期从事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图书馆馆长李虎教授、从事洛阳市河洛志愿者研究的安锋副教授、从事数字人文研究的王国强博士以及从事社会工作的李华伟副教授和从事文化产业研究的崔家田副院长等。

四、专业优势

洛阳师範学院现有23个学院,4个公共教研部,61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管理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该中心整合学校多个学院的相关专业,依託他们的人才优势和研究基础,打造中心的专业优势。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办于2009年,目前形成文化市场与产业项目运营策划、文化资源产业化两个专业方向。该专业研究团队在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产业投融资、文化资源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文化创意项目策划等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
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两个本科专业创立于2005年,这两个专业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公共文化的相关基础研究,在河南省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河南省NGO现状调查以及社区志愿服务等方向积累丰硕成果。
音乐学院2006年建立中原音乐文化研究所,致力于传承中原地区音乐文化,挽救和保护河南濒危戏曲、曲艺品种,发掘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在中原音乐文化研究方向拥有多项研究成果。
2014年成立的艺术设计学院,积极参与地方文化艺术建设与行业艺术文化建设,在区域艺术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上取得突破性成果。

五、基地优势

基地依託的洛阳师範学院图书馆是一所以人文社科文献馆藏为底蕴,河洛文化为特色兼具自然科学的多学科综合性师範院校图书馆,现共有各类文献225万册(件),其中纸质型文献176万册,电子文献49万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资料库》、《国道外文专题资料库》等22箇中、外文期刊资料库,图书馆建有本馆区域网路和图书馆网站,依託“万兆主干、千兆桌面”的校园网路与网际网路联通,使全校师生可以随时通过网路阅览电子图书,进行各种资料库检索和查阅电子文献,实现了信息服务网路化,为中心的发展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

六、中心任务

(1)理论研究:中心围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均等化、标準化、信息化进行深入研究,产生一批高水平论文、项目、着作,打造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高地。为促进科学研究,从2016年起《洛阳师範学院学报》开闢“公共文化研究”专栏,欢迎省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
(2)智库谘询:立足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展开广泛调研,获得一手资料,设计策划成系列的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蓝皮书。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价体系,努力成为区域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中心和政府各级文化部门决策谘询的高端智库。
(3)培训工作:中心将在开展公共文化理论与政策法规研究基础上,扎实推进公共文化管理及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目前已制定河南省图书馆馆长培训方案、河南省文化馆馆长培训方案和河南省文广新局局长培训方案。
(4)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与传承:中心将协助基层文化机构挖掘、保护、传承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民众喜闻乐见、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公共文化产品,满足基层民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协助基层文化管理部门总结经验,探索麵向基层城市社区和农村公共文化的服务模式,普及传承文化,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