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综合布线系统白皮书

2019-03-10 09:53:00 百科
综合布线系统白皮书

综合布线系统白皮书

《综合布线系统白皮书》是201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宜,本书较详细地提供了数据中心机房布线系统、光纤布线系统、禁止布线系统、布线工程管理在工程建设中需要掌控的要点。

基本介绍

  • 书名:综合布线系统白皮书
  • 作者:张宜
  • ISBN:9787302229674
  • 定价:78.00元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年7月1日
  •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综合布线系统白皮书》是具有多年行业经验的信息通信与建筑智慧型化专业人士呈现给行业的“套用佳作”,其目的在于和行业朋友分享、交流、探讨综合布线系统的技术套用、产品使用、热点问题等。最佳化的设计方案、新技术的套用要求与规定、产品的性能指标与配置、布线工程的实施安装与检测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并附有相关套用案例供读者参考,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套用。
《综合布线系统白皮书》是《数据中心布线系统设计与施工技术白皮书》、《光纤配线系统设计与施工检测技术白皮书》、《禁止布线系统设计与施工检测技术白皮书》、《综合布线系统管理与运行维护技术白皮书》的彙编册,每个专题技术白皮书包括:研究的範围与依据、术语、概述、系统设计、产品选择、系统配置、工程案例与热点问题分析等内容的介绍。
《综合布线系统白皮书》并附赠光碟一张,内有大量综合布线相关产品类型、产品安装、工具演示等视频资料。

图书目录

数据中心布线系统设计与施工技术白皮书
1 引言 1-1
研究的範围 1-1
研究的依据 1-1
2 术语 1-3
3 概述 1-5
3.1 数据中心定义 1-5
3.2 数据中心繫统的组成 1-5
3.3 国内外机房等级及分类 1-6
4 布线系统设计 1-9
4.1 数据中心布线的空间构成 1-9
4.1.1 计算机机房内布线 1-9
4.1.2 支持空间 1-10
4.2 数据中心布线规划与拓扑结构 1-12
4.2.1 数据中心网路布线规划 1-12
4.2.2 数据中心网路布线拓扑结构 1-12
4.2.3 用户需求分析 1-18
4.3 产品选择 1-25
4.3.1 线缆 1-25
4.3.2 机柜/机架 1-26
4.3.3 配线架 1-27
4.3.4 线缆管理器 1-28
4.3.5 设备线缆与跳线 1-29
4.3.6 预连线系统 1-30
4.3.7 线缆/跳线标籤系统 1-31
4.3.8 走线通道 1-31
4.4 通道设计 1-32
4.4.1 架空地板走线通道 1-32
4.4.2 天花板下走线通道 1-32
4.4.3 走线通道间距要求 1-33
4.4.4 走线通道敷设要求 1-34
4.5 机柜机架布置设计 1-34
4.5.1 机柜/机架安装设计 1-34
4.5.2 配线设备安装设计 1-37
4.6 接地体与接地网 1-38
4.6.1 接地要求 1-38
4.6.2 数据中心内接地系统结构 1-39
4.7 管理 1-40
4.7.1 标籤标识 1-40
4.7.2 连线硬体标籤系统 1-41
4.7.3 布线管理系统 1-41
4.7.4 标识设计 1-42
5 布线系统施工与测试 1-46
5.1 配线设备安装 1-46
5.1.1 线路施工 1-46
5.1.2 线缆端接 1-46
5.1.3 通道安装 1-47
5.2 接地体与接地网的安装 1-48
5.2.1 机架接地连线 1-48
5.2.2 机柜接地连线 1-50
5.2.3 设备接地 1-51
5.3 测试 1-51
5.3.1 测试对象特点 1-51
5.3.2 测试方法 1-51
6 布线配置案例 1-54
6.1 配置方案一——4级数据中心机房设计 1-54
6.1.1 布线系统构成 1-54
6.1.2 产品选择与配置 1-55
6.1.3 配线区方案说明 1-56
6.1.4 机柜与接地 1-58
6.2 配置方案二——3级数据中心机房设计 1-59
6.2.1 项目概述 1-59
6.2.2 方案设计说明 1-60
6.3 配置方案三——数据中心机房工艺要求设计 1-62
6.3.1 数据中心布线构成 1-62
6.3.2 数据中心机房布置 1-67
6.3.3 数据中心机房工艺对土建要求 1-67
7 热点问题 1-69
7.1 数据中心内线缆管理是否必要 1-69
7.2 为什幺需要支持10G套用 1-69
7.3 如何看待外来串扰(Alien crosstalk)对数据中心布线的影响 1-69
7.4 如何处置数据中心内的废置线缆 1-69
7.5 如何考虑使用高阻燃等级的线缆 1-70
7.6 数据中心内的交叉连线是否必要 1-70
7.7 数据中心内的伺服器可以直接连到核心区的交换机吗?怎幺连 1-71
7.8 冷通道下面可以走线吗 1-72
7.9 布线系统对数据中心的节能环保有积极的措施吗 1-73
光纤配线系统的设计与施工检测技术白皮书
1 引言 2-1
1.1 套用範围 2-1
1.2 编制依据 2-2
1.2.1 参考和引用的标準和规範 2-2
1.2.2 标準简要说明 2-3
2 术语 2-5
3 光纤配线系统设计 2-8
3.1 概述 2-8
3.2 光纤配线系统构成与工程界面 2-9
3.2.1 住宅光纤配线系统 2-9
3.2.2 工业园区和专用网光纤配线系统 2-11
3.2.3 公共建筑光纤配线网路构成 2-11
3.3 光纤配线系统拓扑结构 2-12
3.3.1 环型网路拓扑结构 2-12
3.3.2 星型网路拓扑结构 2-12
3.3.3 树型网路拓扑结构 2-13
3.4 信业务与接入网技术 2-13
3.5 光纤需求分析 2-14
3.5.1 电话交换机(PABX/ISPBX) 2-14
3.5.2 计算机网路(LAN) 2-20
3.5.3 视讯业务网路 2-26
3.5.4 其他业务网路 2-27
3.6 管线建设规模预测 2-27
3.6.1 引入信息通信中心机房管道 2-28
3.6.2 管道容量确定原则 2-28
3.6.3 交接箱容量测算 2-28
3.7 预测汇总 2-29
3.8 光纤链路的衰减计算 2-29
3.8.1 包含光纤分路器的光纤链路 2-30
3.8.2 不包含光纤分路器的光纤链路 2-32
3.9 需求分析表 2-33
4 光纤产品组成与技术要求 2-36
4.1 光缆 2-36
4.1.1 光纤分类 2-36
4.1.2 光缆分类 2-40
4.1.3 色谱 2-43
4.1.4 接地 2-46
4.2 光纤的接续与端接 2-46
4.2.1 光纤接续 2-46
4.2.2 光纤端接 2-49
4.2.3 现场端接连线器 2-50
4.2.4 光纤连线损耗 2-52
4.3 光纤连线器 2-52
4.3.1 一般结构 2-52
4.3.2 光纤连线器的性能 2-53
4.3.3 光纤连线器 2-54
4.4 光分路器 2-56
4.4.1 熔融拉锥型光纤分路器 2-56
4.4.2 平面波导型光纤分路器(PLC) 2-57
4.4.3 两种类型光纤分路器性能对比 2-57
4.4.4 光分路器的选择 2-58
4.5 光纤系统的配线设备 2-59
4.5.1 室外机房 2-59
4.5.2 室外光纤配线设备 2-60
4.5.3 室内光纤配线设备 2-64
5 产品选择和系统配置 2-69
5.1 套用範围 2-69
5.2 产品选择要素 2-70
5.2.1 光缆终端部位 2-71
5.2.2 引入光缆 2-71
5.2.3 配线部分 2-71
5.2.4 主干部分 2-72
5.2.5 信息通信中心机房 2-72
5.3 套用方案和产品配置 2-72
5.3.1 FTTx全光网路( PON技术) 2-72
5.3.2 光纤+以太交换机解决方案 2-83
5.3.3 HFC光纤同轴混合网路 2-85
5.3.4 SDH/MSTP同步光纤传输网路 2-89
5.4 光纤配线网监测系统 2-90
6 安装设计与施工 2-91
6.1 安装设计 2-91
6.1.1 线路敷设方式确定原则 2-91
6.1.2 室外光缆敷设 2-92
6.1.3 楼内光缆敷设 2-96
6.1.4 管道利用率与弯曲度 2-97
6.1.5 传输线路接地 2-98
6.2 施工要点 2-98
6.2.1 桥架安装 2-98
6.2.2 线槽安装要求 2-99
6.2.3 园区(建筑物之间)光缆布放 2-99
6.2.4 楼宇(建筑物内)光缆布放 2-104
6.2.5 入户光缆布放 2-105
6.2.6 光纤配线设备安装 2-106
6.2.7 光纤极性表示方法 2-108
6.2.8 光纤连线器件的清洁 2-109
7 光纤系统的测试 2-111
7.1 光纤布线系统的一类测试 2-111
7.2 光纤链路测试模型 2-111
7.2.1 测试方法A或称“A模式” 2-111
7.2.2 测试方法B或称“B模式” 2-113
7.2.3 测试方法C或称“C模式” 2-113
7.3 测试要点 2-114
7.3.1 测试标準 2-114
7.3.2 测试光源 2-115
7.4 双光纤、双向(极性)、双波长测试选择 2-115
7.5 捲轴(心轴)光纤测试 2-116
7.5.1 多模光纤测试 2-116
7.5.2 单模光纤测试 2-116
7.6 测试模型选择 2-118
7.7 测试跳线选择 2-118
7.8 非现场测试 2-119
7.9 带分光器链路测试 2-119
7.10 光纤链路的二类测试——光纤链路结构测试(OTDR) 2-119
7.10.1 测试场合 2-119
7.10.2 OTDR曲线 2-120
7.11 测试仪器的常规操作程式 2-122
8 热点问题 2-123
8.1 什幺是单模与多模光纤?它们的区别是什幺 2-123
8.2 使用光纤有哪些优点 2-123
8.3 如何选择光缆 2-124
8.4 在光纤的连线中,如何选择固定连线和活动连线的不同套用 2-124
8.5 光纤越来越接近用户终端,“光纤到桌面”的意义和系统设计时需要注意哪些因素 2-125
8.6 光纤连线器可以被直接端接在250μm光纤上吗 2-125
8.7 FC连线器可以直接与SC连线器连线吗 2-125
8.8 光纤的固定连线包括机械式光纤接续和热熔接,那幺机械式光纤接续和热熔接的选用原则有哪些 2-126
8.9 在光纤到户系统中对光缆接头盒的要求与电信运营商户外线路中所使用的光缆接头盒有什幺不同 2-126
8.10 当敷设管道光缆时,该怎样使用牵引拉手 2-126
8.11 普通层绞式光缆施工应注意什幺 2-127
8.12 家居配线箱散热问题如何解决 2-127
8.13 光纤配线网路的节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2-127
8.14 如何保障无源光网路的安全运行 2-128
8.15 光纤清洁的主要方式 2-128
8.16 光纤产品已经带有了防尘盖,为什幺在测试和使用前还需要清洁 2-128
8.17 光纤测试时,为何要用专门的参考跳线来设定参考值 2-129
8.18 在做光纤链路损耗测试时,测试仪开机预热的重要性何在 2-129
8.19 测试损耗时,为何会出现负值?难道被测链路不但没有损耗,还产生了增益 2-130
8.20 不合格链路的故障排除有哪些方法 2-130
8.21 光缆链路产生连线故障原因在哪儿 2-130
附录1:其他相关标準 2-132
禁止布线系统的设计与施工检测技术白皮书
1 引言 3-1
1.1 编写目的 3-1
1.2 参考标準及资料 3-2
1.2.1 国家标準 3-2
1.2.2 国际标準 3-2
1.2.3 行业标準 3-2
2 术语 3-4
2.1 名词术语 3-4
2.1.1 电磁环境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3-4
2.1.2 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 3-4
2.1.3 场强Field Intensity 3-4
2.1.4 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3-4
2.1.5 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3-4
2.1.6 电磁感应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3-4
2.1.7 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3-4
2.1.8 等电位联结Equipotential Bonding 3-5
2.1.9 总等电位联结端子Main Equipotential Bonding Bar 3-5
2.1.10 等电位联结导体Equipotential Bonding Conductor 3-5
2.1.11 耦合衰减Coupling Attenuation 3-5
2.1.12 转移阻抗Transfer Impedance 3-5
2.2 缩写语 3-5
3 禁止布线系统的技术要求 3-7
3.1 电磁兼容性及防护等级 3-7
3.1.1 计算机网路与电磁干扰 3-7
3.1.2 电磁场参数指标 3-8
3.1.3 电磁兼容性等级 3-9
3.2 禁止布线系统的特点与要求 3-9
3.3 禁止布线系统的套用 3-10
3.3.1 套用原则 3-10
3.3.2 各种套用环境 3-10
3.4 禁止布线系统的设计要素 3-12
全程禁止与接地 3-12
4 布线系统的接地 3-14
4.1 场地接地系统设计 3-14
4.1.1 进线间接地 3-14
4.1.2 电信间接地 3-14
4.1.3 机房接地 3-14
4.2 机架/机柜接地设计 3-15
4.2.1 机架接地 3-15
4.2.2 机柜接地 3-17
4.3 管槽的接地设计 3-17
4.4 等电位联结导体(BC)要求 3-17
5 产品介绍及产品特点 3-19
5.1 禁止对绞电缆 3-19
5.1.1 禁止电缆类型表示方法 3-19
5.1.2 常见对绞电缆的种类 3-19
5.2 禁止模组 3-22
5.2.1 RJ-45型禁止模组与非RJ-45型禁止模组 3-22
5.2.2 禁止模组的名称及外形示意图 3-22
5.2.3 禁止模组的禁止性能初判 3-27
5.3 禁止配线架 3-27
5.4 禁止跳线 3-27
5.5 预端接禁止铜缆 3-28
5.6 禁止机柜 3-29
5.7 禁止机房 3-30
5.8 金属桥架和金属导管 3-30
6 安装设计和施工要点 3-31
6.1 禁止施工的基本原则 3-31
6.2 施工前的工程準备检查 3-31
6.3 禁止对绞电缆的护套及禁止层处理 3-32
6.3.1 含有丝网的对绞电缆 3-32
6.3.2 仅含铝箔层,且铝箔层导电面向内的对绞电缆 3-33
6.3.3 仅含铝箔层,且铝箔层导电面向外的对绞电缆 3-33
6.3.4 禁止对绞电缆处理汇总表 3-33
6.4 禁止模组端接的技巧 3-34
6.4.1 禁止层端接的基本方法 3-34
6.4.2 4对对绞芯线端接 3-35
6.4.3 模组端接完毕后的收尾工作 3-35
6.5 禁止布线系统的接地施工 3-35
6.5.1 禁止配线架的接地 3-36
6.5.2 机柜接地 3-36
7 禁止布线工程的测试与验收 3-37
7.1 系统技术参数及解释 3-37
7.1.1 电气性能指标 3-37
7.1.2 禁止层连通性测试 3-38
7.1.3 电缆禁止层的等电位联结 3-38
7.2 施工期间的检查 3-39
7.2.1 进场检查与资料检查 3-39
7.2.2 首样负责制 3-39
7.2.3 随工检查 3-39
7.3 禁止布线系统的性能测试 3-40
8 热点问题 3-41
8.1 F/UTP电缆和S/FTP电缆的传输性能差异 3-41
8.2 禁止电缆的抗干扰能力 3-41
8.3 禁止电缆的误码率信息 3-41
8.4 当布线系统採用的是禁止6A类系统时,现场不需要测试线外串扰 3-41
8.5 非禁止对绞电缆採用的製造工艺已可实现平衡传输,但不足以抑制外界干扰 3-42
8.6 商业建筑中仍需考虑信息泄密 3-42
8.7 禁止布线系统接地仅需在配线架端接地 3-42
8.8 禁止布线系统如果没有接地,抗干扰能力仍优于非禁止布线系统 3-42
8.9 当布线系统已经接地时,仍需要达到等电位联结要求 3-42
8.10 禁止布线工程中的“接地”并非特指将干扰信号泄放到“地球” 3-43
8.11 禁止布线系统信道测试通过连通性检查,并不意味着禁止层没有故障 3-43
附录A 禁止系统的故障定位案例 3-44
A.1 芯线与禁止层之间短路 3-44
A.2 禁止层开路 3-45
A.3 禁止层带电 3-45
A.4 禁止层测试的完整流程 3-45
综合布线系统管理与运行维护技术白皮书
1 引言 4-1
2 参考标準及资料 4-2
2.1 国家标準 4-2
2.2 国际标準 4-2
3 术语和缩略语 4-3
4 管理分级及标识设计 4-4
4.1 管理级别 4-4
4.2 级别的选择及标识要求 4-4
4.2.1 一级 4-4
4.2.2 二级 4-5
4.2.3 三级 4-5
4.2.4 四级 4-5
4.2.5 建筑物及相关场地及信息点业务的推荐代码 4-5
4.2.6 级别和相关的标识符 4-6
4.3 一级管理系统 4-7
4.3.1 基础设施标识符 4-7
4.3.2 水平链路组件标识符 4-7
4.3.3 水平缆线记录 4-8
4.4 二级管理系统 4-9
4.4.1 基础设施标识符 4-9
4.4.2 电信间标识符 4-10
4.4.3 电信间-水平链路标识符 4-10
4.4.4 建筑物内主干缆线标识符 4-11
4.4.5 建筑物内主干线对或纤芯标识符 4-11
4.4.6 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板(TMGB)标识符 4-12
4.4.7 局部等电位联结端子板(TGB)标识符 4-12
4.4.8 必须的记录要求 4-12
4.5 标识工程示例 4-14
5 色码标準 4-17
5.1 色码使用场合 4-17
5.2 色码标準示例 4-17
6 布线管理的设计 4-18
6.1 管理系统要求 4-18
6.2 管理系统配置原则 4-18
6.2.1 配线管理连线模型 4-19
6.2.2 管理方案设计 4-20
6.3 走线管理 4-21
6.3.1 管槽的标识管理 4-21
6.3.2 机柜和机架的选型和标识 4-22
6.3.3 理线器及其他綑扎附属档案 4-23
6.4 管理系统验收 4-25
7 标识产品 4-26
7.1 环境要求 4-26
7.2 标识方式 4-26
7.2.1 贴上型和插入型 4-26
7.2.2 覆盖保护膜缆线标籤和管套标籤 4-27
7.2.3 配线架和面板的标识方式 4-28
7.3 标籤和标籤印表机 4-29
7.3.1 标籤材料分类和特点 4-29
7.3.2 标籤印表机分类的选择 4-29
7.3.3 标籤列印方式 4-30
8 跳线管理流程 4-31
8.1 铜缆和光缆跳线操作规範 4-31
8.1.1 规划阶段 4-31
8.1.2 準备阶段 4-31
8.1.3 配线阶段 4-32
8.1.4 验证阶段 4-32
8.2 光缆的极性管理 4-32
8.2.1 一般原理 4-32
8.2.2 插头和适配器互通 4-33
8.2.3 跳线交叉连线 4-34
8.2.4 端到端光纤信道极性管理 4-35
8.2.5 预端接的极性管理 4-35
8.3 光纤跳线及连线器的清洁 4-36
8.3.1 光缆连线器的清洁的重要性 4-36
8.3.2 光缆连线器的清洁 4-36
8.3.3 接触式清洁方法 4-37
8.3.4 非接触式清洁方法 4-37
9 智慧型布线管理 4-39
9.1 智慧型布线的实现目标 4-39
9.2 智慧型布线主要功能 4-39
9.2.1 实时智慧型管理 4-39
9.2.2 图形化显示 4-40
9.2.3 资料库搜寻功能 4-40
9.2.4 网路资产管理 4-40
9.2.5 远程管理方式 4-40
9.2.6 报告功能 4-40
9.2.7 报警功能 4-40
9.2.8 布线管理与IT管理的结合 4-40
9.3 智慧型布线技术 4-41
9.3.1 系统构架 4-41
9.3.2 电子配线架技术类型 4-41
9.4 系统组成 4-43
9.4.1 硬体组成 4-43
9.4.2 管理软体 4-43
10 热点问题 4-44
10.1 标识的重要性 4-44
10.2 对于已经混乱的布线系统查找目标缆线 4-44
10.3 选用智慧型布线系统需要考虑的因素 4-44
10.4 在项目的什幺阶段开始考虑标识问题 4-45
10.5 数据中心对标识的特殊要求 4-45
10.6 布线系统标识建立的一般原则 4-46
10.7 动态标籤与智慧型配线系统 4-46
10.8 电子配线管理系统和常规布线系统区别 4-47
10.9 对于智慧型布线系统的验收 4-47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