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经典的却魅

2019-01-21 06:19:05 百科
经典的却魅

经典的却魅

《经典的却魅》是一部力图对于鲁迅经典作品及其产生与传播的历史语境做出新的探究的学术论着。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研究手法,是以鲁迅原着为聚焦点,以与其紧密相关的外围史料作为互证和参照的文本细读。

基本介绍

  • 书名:经典的却魅
  •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 页数:298页
  • ISBN:9787540208523
  • 作者:李林荣
  • 出版日期:2007年7月1日
  • 开本:32
  • 品牌:北京燕山出版社

内容简介

《经典的却魅》从具体细緻的作品解析出发,紧密联繫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对鲁迅的小说和杂文创作进行了有深度的系统研究。既充分吸收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又时有新意阐发,体现了鲜明的研究个性。全书思路清晰,论证周严,观点的提炼和表达也分寸得宜。
——陈漱渝(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兼研究室主任)
李林荣这部鲁迅研究专着,从历史的和艺术的角度,深入探讨了鲁迅杂文和小说的精神特质。全书在细读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化思潮,参照东西方哲学思想,立体地展示了鲁迅的精神形象,得出了一系列颇具穿透力的新颖观点,丰富了鲁迅研究,其思维方法与学术境界多有可赞之处。
——孙郁(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

本书简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李林荣先生的《经典的祛魅:鲁迅文学世界及其历史情境新探》于2007年7月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陈漱渝研究员说:“本书从具体细緻的作品解析出发,紧密联繫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对鲁迅的小说和杂文创作进行了有深度的系统研究。”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研究员说:“李林荣这部鲁迅研究专着,从历史的和艺术的角度,深入探讨了鲁迅杂文和小说的精神特质。”

作者简介

李林荣,1970年12月生,原籍山西平遥。太原工业大学工学学士,北京师範大学文学硕士,上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曾在北京师範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被评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副教授。后任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室副主任。现执教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特别是现当代散文史,以及鲁迅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参与编纂专业年鉴及文集十余种。出版有学术专着有《嬗变的文体:社会历史景深中的中国现当代散文》、《经典的祛魅:鲁迅文学世界及其历史情境新探》。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历史情境中的鲁迅小说世界
第一章 鲁迅小说与中国现代人格的生成
一 “狂人”:《吶喊》总体风格的生长点
二 身心分裂的中国现代人格
三 指向“自我”和“世界”的双重批判
四 决裂于历史的思想起点
五 三重祛魅:中国现代人格的精神内涵
六 “狂人”形象及其存在情境的历史意蕴
第二章 鲁迅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人格关係
一 中国传统文化近代际遇的人格隐喻
二 悲剧性的透射:“阿Q”形象背后的文化构型
三 文化末世与精神困局
四 被放逐和牺牲的文化游魂
五 历史深处的文化架构断裂
第三章 鲁迅小说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
一 “孤独者”的突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困境
二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双重认同危机
三 “游民”群体与“独头茧”意识
四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的镜与像
五 在常态的冲突与变态的妥协之间
六 反现代的现代社会境遇
七 毁灭失败与胜利相同?
第二篇 历史情境中的鲁迅杂文世界
第四章 鲁迅杂文及其历史景深
一 与社会历史激流相伴生的文体
二 “误读”和“正解”之惑
三 社会角色意识与文体形态变异
四 写作体裁位移及其社会功能配置
五 度越“传统”和“现代”的价值
第五章 鲁迅杂文前期形态的内在嬗变与历史情境
一 道德律令下的“吶喊”
二 伦理蓝图与批判精神
三 表里冲突的思想与文体
四 重现的思想深度
五 穿越“五四”的鲁迅杂文
第六章 鲁迅杂文论战品格的生成及其历史情境
一 步入“与黑暗捣乱”的战阵
二 “匕首”“投枪”出手之前
三 捲入“女师大风潮”的思想逻辑
四 论战主题和思想视野的多重性
五 战果和转折:“三一八”之后的鲁迅杂文
第三篇 文学史语境中的鲁迅文学世界
第七章 鲁迅文学世界及其文学史形象再认识
第八章 现当代文学转型时期的“鲁迅笔法”
第九章 当代文学语境变迁中的鲁迅杂文传统
附篇 鲁海旁窥
参考文献要目
后记

文摘

第一篇 历史情境中的鲁迅小说世界
第一章 鲁迅小说与中国现代人格的生成——以《狂人日记》的细读分析为例
在本初意义上,一切文学作品都可以归为人类言说範畴里的同一种类。与别种言说形态不同,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一次性地展开于相对确定的说者和听者的关係中,而是随着这种听说关係的变化逐步明朗逐步丰富。我国社会文化构型近百年间的反覆激变,使许多曾经被认为是极具时代风采的作品在意义显明的途路上最终褪尽了光华,露出虚妄的面目。自然,这也是一种意义的丰富。但它对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建设只能起到消蚀的作用。换言之,这类作品儘管具有新文学的外貌,在本质上却是反现代的。
正是在这一维度上,我们才能感受到鲁迅作品“忧愤深广”的精神标高。在今天,奉鲁迅作品为“不朽”的人未免有些矫情。然而,透过鲁迅的作品,但凡对中国社会文化怀有真诚的盼望和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可以看到一个不仅关切着现实,而且瞩望着未来的现代中国人的形象。鲁迅的作品不仅是为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写的,也是为今天以至此后更遥远的时代写的。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以为就没有认识中国的现在和过去。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