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经典国学系列丛书:中华上下五千年

2020-02-19 17:23:10 百科
经典国学系列丛书:中华上下五千年

经典国学系列丛书: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超值典藏版)(套装共4册)》浓缩了泱泱大国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从华夏始祖盘古开天闢地开始,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时间顺序编写,以历史故事为单位,把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基本勾勒出来。《中华上下五千年(超值典藏版)(套装共4册)》将上古、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明王朝、大清帝国、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辉煌灿烂和沧海桑田都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完整再现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让读者直观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演进过程,全面掌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光辉灿烂。

基本介绍

  • 书名:经典国学系列丛书:中华上下五千年
  • 出版社:福建美术出版社
  • 页数:615页
  • 开本:16
  • 作者:李志敏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539326719, 9787539326719

内容简介

《中华上下五千年(超值典藏版)(套装共4册)》是以纯白话的通俗语言,从现代人的角度撰写的一部通史性的着作,对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历史、深刻地认识中国历史会起到应有的作用。《中华上下五千年(超值典藏版)(套装共4册)》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澱,不仅可作历史着作来读,亦可作为文学名篇或政治着作来读。

图书目录

《经典国学系列丛书:中华上下五千年1》目录:
第一篇蒙昧而遥远的传说时代
盘古开天
女娲造人
夸父追日
尧舜禹禅让
第二篇新旧交替的夏朝
大禹治水
第一个王朝的诞生
少康中兴
夏桀亡国
第三篇奴隶制鼎盛时期的商朝
玄鸟生商
商汤灭夏
帝乙归妹
第四篇宗法与封建并存的西周
周人先祖的传说
公刘居豳
古公迁岐
文王求贤
文王衍《周易》
殷纣王的暴虐残政
牧野之战
周公东征
周初大分封
周昭王南征
国人暴动
宣王中兴
周平王东迁
第五篇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
郑庄公兄弟相残
文姜乱鲁
楚武王伐随
齐鲁长勺之战
卫国亡而再生
召陵之盟
葵丘之会
宫之奇谏假道
骊姬之乱
秦晋韩原之战
子带之乱
秦穆公霸西戎
秦晋觳之战
晋秦麻隧之战
晋厉公之乱
晋齐平阴之战
齐庄公袭晋
吴楚柏举之战
勾践卧薪尝胆
老子与《道德经》
孔子讲道
第六篇群雄争霸的战国时期
三家分晋
商鞅变法
司马错灭巴蜀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沙丘宫之变
范雎相秦
田单相齐
完璧归赵
秦赵长平之战
信陵君救赵
李牧击匈奴
荆轲刺秦王
王翦灭楚
王贲灭齐
第七篇一统天下的秦朝
修筑万里长城
郡县制的推行
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蒙恬征匈奴
焚书坑儒
陈胜吴广起义
项梁起兵
巨鹿之战
刘邦人关中
第八篇强盛的西汉
鸿门宴
项羽分封诸侯
楚汉彭城会战
井陉之战
四面楚歌
平城之围
叔孙通制礼
张释之执法
吴楚七国之乱
汲黯直谏
汉武帝反击匈奴
张骞出使西域
司马迁撰修《史记》
汉武帝平南越
李广利征大宛
巫盅之祸
苏武牧羊
汉征朝鲜
燕王谋反
陈汤袭杀郅支
昭君出塞
王莽篡汉
王莽改制
绿林赤眉起义
昆阳之战
第九篇宦官与外戚专权的东汉
刘秀平隗嚣
窦融归汉
窦宪征匈奴
班超通西域
班勇征西域
许慎撰《说文解字》
蔡伦造纸
杨震之死
党锢之祸
陈蕃、窦武诛宦官
黄巾大起义
关东联军伐董卓
第十篇政权割据经济发展的三国时代
官渡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曹魏的建立
蜀汉的建立
火烧连营七百里
陈寿撰《三国志》
孙吴的建立
吴蜀争荆州
高平陵事变
淮南三叛
……
《经典国学系列丛书:中华上下五千年2》
《经典国学系列丛书:中华上下五千年3》
《经典国学系列丛书:中华上下五千年4》

序言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古典名着当中,历史着作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文明的传统中,重视历史,重视史书的编着是一个重要的特徵。民间自发的治史活动层出不穷,留下一些官史无法写、不敢写、写不到的史实和精闢篇章,这一点自不必言,历代统治者对史书的修撰更是异常重视,每一朝代的兴替,君临天下者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撰前朝史书,以为本朝镜鑒。自有历史记载起,历朝历代都设有专职史官,虽则名称不同,其记帝、后之一言一行,载天灾人异的职责是一致的。因此,自司马迁修《史记》始,官修历史的延续性(或得到官方支持)再也没有中断过,这在世界範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正是这种重视和延续性,给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息、发展的清晰脉络,也留下了一部部浸透着古人心血和智慧的历史典籍。《上下五千年》就是其中最优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史籍之一。
《上下五千年》是以纯白话的通俗语言,从现代人的角度撰写的一部通史性的着作,对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历史、深刻地认识中国历史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它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澱,不仅可作历史着作来读,亦可作为文学名篇或政治着作来读。
中国历代史学家都有秉实记事的优良传统,因此丢官、丢命者并不少见,这就基本保证了这些史书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相。儘管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形成了噤若寒蝉的政治环境和治史环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史官对事实的忠诚记录,为尊者讳的记史风尚也使之遗漏了若干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总的来说,这些史学着作所记述的史实还是真实的、可信的。
如果本书的出版,能使广大读者更好地享受中国历史的丰硕成果,则读者幸甚,编者幸甚。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