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汉字,读音为bǎng,形声,从糸,邦声。古无此字。“绑”字出现于元、明之间。本义:捆,缚。指(用绳子,丝,条,带状物品)捆、扎,用绳、带等缠或捆:~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绑
- 外文名:Tie
- 拼音:bǎng
- 注音:ㄅㄤˇ
- 释义:綑扎鬆绑|绑在一起|五花大绑。
- 部首:糹
- 郑码:ZCY
- 五笔:XDTB
- 四角号码:27127
- 仓颉:VMQJL
- 笔顺编号:551111352
- 笔顺读写:折折横横横横撇折竖
基本信息

注音:ㄅㄤˇ
简体部首:糹,部外笔画:6,总笔画:9
繁体部首:糸
五笔86&98:XDTB
仓颉:VMQJL
郑码:ZCY
笔顺编号:551111352
四角号码:271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ED1
基本解释
【释义】捆;扎:鬆绑|绑在一起|五花大绑。
【绑架】 #bǎngjià 强行把人劫持,企图达到某种目的。
〖例句〗这起震惊全国的绑架大案,在全体公安干警的努力下,终于破获了。
【绑扎】 #bǎngzā 綑扎;包扎:绑扎行李|绑扎伤口。
9画
详细解释
绑<动>
同本义
众军向前,用索绑缚住了。――《三国演义》
又如:绑扎所(军队在战地特设为伤员包扎、治疗的处所);绑缚(捆绑)
绑票
绑带,绑带儿
常用词组
【绑架】用强力把人劫走。
【绑票】匪徒把人劫走,强迫被绑架者的家属或有某种特殊关係的人用钱去赎。
【绑腿】缠裹小腿的布带。
【绑匪】匪贼把人劫走,强迫被绑者的家属出钱去赎。
绑bǎng 1.用绳﹑带等缠绕或綑扎。 2.犹绑票。
- 捕捉捆绑。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五:“乘各官上抚院衙门,蜂拥擒绑胁从。” - 鬆绑。
《小五义》第十五回:“你别转这个臊交了,既然认的,不给我们解绑?” 钱杏邨 《碧血花》第四幕:“两兵下, 陈微波 为她们解绑。” - 用绳索捆绑。
《四川巴县民歌·做来做去为别人(四)》:“冬季里来雪花飞,赶交地主租穀米;如若租米交不出,绳捆索绑关牢里。”
方言集汇
◎ 粤语:bong2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字彙》补旷切,榜上声。古无此字。今俗作绑笞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