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柏(学名:Chamaecyparis pisifera (Sieb. et Zucc.) Endl. cv. 'Squarrosa', Ohwi)是柏科,扁柏属日本花柏的栽培种,灌木或小乔木,大枝斜展,枝叶浓密;叶条状刺形,柔软,先端尖,小枝下面之叶的中脉两侧有白粉带。高可达50米;树皮红褐色,树冠尖塔形;生鳞叶小枝条扁平,鳞叶先端锐尖,球果圆球形,种鳞顶部中央稍凹,发育的种鳞有种子;种子三角状卵圆形,有棱脊。
绒柏原产日本。中国庐山、南京、杭州等地有栽培。
绒柏为优美的风景树。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绒柏
- 学名:Chamaecyparis pisifera (Sieb. et Zucc.) Endl. cv. 'Squarrosa', Ohwi
- 界:植物界
- 门:裸子植物门
- 纲:松杉纲
- 目:松杉目
- 科:柏科
- 亚科:柏木亚科
- 属:扁柏属
- 种:日本花柏
- 变种:绒柏
- 命名者及年代:Ohwi,1965
形态特徵
乔木,在原产地高达50米;树皮红褐色,裂成薄皮脱落;树冠尖塔形;生鳞叶小枝条扁平,排成一平面。鳞叶先端锐尖,侧面之叶较中间之叶稍长,小枝上面中央之叶深绿色,下面之叶有明显的白粉。球果圆球形,径约6毫米,熟时暗褐色;种鳞5-6对,顶部中央稍凹,有凸起的小尖头,发育的种鳞各有1-2粒种子;种子三角状卵圆形,有棱脊,两侧有宽翅,径约2-3毫米。
灌木或小乔木,大枝斜展,枝叶浓密;叶条状刺形,柔软,长6-8毫米,先端尖,小枝下面之叶的中脉两侧有白粉带。
产地生境
绒柏原产日本。中国庐山、南京、杭州等地有栽培。绒柏为喜旋光性树种,亦耐阴。喜温凉湿润气候,喜湿润土壤,不喜乾燥土地。
繁殖方法
组培繁殖
材料类别:四年生盆栽的一年生茎段。
培养条件:所用培养基及激素为:
⑴MS+6-BA0.2毫克/升。(单位下同)+NAA0.5+2,4-D0.75+尿素60;
⑵MS+6-BA3.5+NAA0.3+2,4-D0.8;
⑶MS+6-BA3.5+IBA0.5+NAA0.5+尿素80;
⑷MS+6-BA2+NAA0.05+IBA0.05+1小时50+VC5;
⑸MS+6-BA3+NAA0.2+1小时80+VC40+AC1.5克/升;
⑹MS+6-BA0.2+NAA0.2+IBA0.1;
⑺MS+6-BA0.5+NAAI+IBA0.1;
⑻MS+KT0.3+IBA0.2+2,4-D1.8。
培养基中蔗糖⑴为3.5%,⑵、⑻为4%,⑸为2.5%,其余均为3%;琼脂0.7%;pH5.7。培养温度为24℃-28℃;光照时间14小时/天,光强在起始和继代培养时为20-32纳摩尔/平方米秒,生根培养时为40纳摩尔/平方米秒。
诱导培养:3月中旬,採取绒柏树冠中上部茎段,用水洗净,切成3-5厘米长的茎段,用70%酒精浸泡15秒,0.05%的氯化汞消毒7分钟,无菌水沖洗4次。切去少许外植体切口,然后切成0.6-1.0厘米长,接种于培养基⑴-⑸上,每瓶接种4-6个外植体。7-10天后,外植体萌动生长;经20天,培养基⑴上的外植体基部产生少许愈伤组织,每个外植体有3-5个丛生芽分化,培养基⑵、⑶上的正常生长,产生愈伤组织;培养基⑷、⑸上的则有针叶变态现象,基部产生棕褐色愈伤组织。
绒柏

增殖壮苗培养:培养基⑴上的丛生芽和培养基⑵、⑶不定芽转接于培养基⑹上,正常伸长生长,基部很少产生愈伤组织,约30天后,直接生根培养。培养基⑷、⑸上的虽有针叶变态现象,但分化频率高、效果好,可作为增殖培养。其中培养基⑸的效果最好,颜色嫩绿,45天后,平均高为4.3厘米。4.3分化培养绒柏分化培养特徵是有针叶变态现象,先为苞片状,后膨大为菜花状,至此试管苗不再伸长。培养基⑷、⑺上有此现象可重新转接于培养基⑸上,25天后,转接于培养基⑹上进行恢复培养,再转接于生根培养。
生根培养:将不定芽剪成1.5-2.0厘米的茎段,转接于培养基⑻上。12天后,明显伸长,基部有不定根突出;20天后有根长出;约40天,明显形成白色粗壮根,根长2^4厘米,生根率为85%左右。
移栽:绒柏嫩茎生根后,开瓶炼苗,洗净根部琼脂,用100毫克/升的多菌灵溶液浸蘸一下根部,然后移栽于灭菌后的蛭石、砂土(1:2)的基质中,适当遮荫,约20天后再移植于砂土中,成活率可达90%以上。
栽培技术
绒柏移植较容易成活,但须带土团,以春季移植为宜。幼苗期表现较佳,生长期管理要精细。根据生长势,每年追肥3-4次,以複合肥、磷酸二铵为主,不能施尿素、碳铵。6-7 月喷药防治蚜虫。盆栽绒柏宜放在窗前有阳光的地方,保持通风透光,夏季早、晚各浇水一次,秋冬保持半墒即可。
主要病虫害:绒柏在鄢陵县基本上没有病害;虫害有蚜虫、侧柏毒蛾。
主要价值
绒柏为优美的风景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