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给企业家的188个告白

2018-11-12 08:05:53 百科
给企业家的188个告白

给企业家的188个告白

《给企业家的188个告白》作者朱仁华见证了中国民营经济成长的历史,记录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亲历了浙商超越常规的发展历程,对话了着名企业家的“商业基因”……思考过后,笔尖留下的,便是《给企业家的188个告白》收录的作者过去十年在浙商杂誌上写下的卷首语。在这里,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总编的十年经济观察,更是对民营经济路径、规律的思考。

基本介绍

  • 外文名:188 Confessions to Entrepreneurs
  • 书名:给企业家的188个告白 
  • 作者:朱仁华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05131323
  •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 页数:352页
  • 开本:16
  • 品牌:红旗出版社

内容简介

《给企业家的188个告白》收录了朱仁华自2004年6月至2014年4月共188篇“手记”,名为对企业家的“告白”,实际也有不少篇幅是说给为企业服务的人听的。《给企业家的188个告白》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是把浙商为代表的企业家们的商业智慧、成功基因以及吶喊建言、得失苦乐,以最直白的文字表达出来

作者简介

朱仁华,《浙商》杂誌创始人。浙江桐乡人,1964年出生,高级记者,现任《浙商》志社社长、浙商传媒董事长,浙江省政协委员。获浙江飘萍奖、中国长江韬奋奖
从事党报记者、编辑工作10多年,曾五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三获中国新闻奖;创办《浙商》杂誌,首创商业期刊新闻化办刊思路;打造全新期刊商业模式,使之成为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家和口商人的综合服务营运平台。
编辑出版有《感动我们的100个故事》,浙商系列丛书《创业中国》、《民营力量》、《浙商榜样》、《浙商戒律》、《鲁博士谈管理》、《财富背后》。

媒体推荐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
朱仁华一手打造的《浙商》杂誌开创了一种新的媒体业态,记录了一个全新的浙商时代。
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
创办10年,朱仁华和他的团队“跳出杂誌办杂誌”,使得《浙商》杂誌成为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端商业期刊之一。浙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本书出发,将得到深刻的回忆和新的梦想。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因为走得近,所以看得真。十年风雨同舟,无愧浙商知己。愿为民企鼓与呼的好声音传得更远、更久、更深入人心!
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
浙江民营企业家的亦师亦友,浙商披荆斩棘路途的陪伴者。
海亮集团董事长冯亚丽
188个告白,总结提炼了浙商十年发展的心路历程,更是朱仁华带领浙商人对浙商企业转型升级的见证!这本书值得每位浙商学习、收藏!
丝绸之路控股集团董事长凌兰芳
卷首箴言见浙商,朱君十年搜衷肠,此书百年可藏窟,后世经营有良方。
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储吉旺
旧时秀才精文章,而今四海随手扬。出书且比读书多,纸嫌终因贬洛阳。百载企业贵传承,十年浙商免彷徨。指点彼岸光明路,闪闪卷首留芳香。

图书目录

Chapter 01
2004:巨轮换挡前行
数风流人物,还看浙商
从“零”开始
浙商形象之辩
信心最重要
惊喜与意外
你能看见路边的风景吗
财富背后的牺牲精神
Chapter 02
2005:—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浙商之年
富人凭什幺留名
做人与做企业
不修身无以平天下
浙商身处何“时”、该往哪“进”
善待浙商便是善待自己
与天下浙商一起成长
变中求胜
警钟为谁而鸣
脱胎换骨的曙光
吃得少跑得快
向徽商学习
Chapter 03
2006:市场化与全球化的洗礼
思想引跑浙商
浙商的时尚行动
财富的责任
做一名温州人的代价
从江西看浙江魅力
做浙商文化的传承者
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用天下人做天下事
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
打造合作共赢的平台
品味《长征》
感谢“冬粉”
Chapter 04
2007:资本的盛宴和终结
雄心与耐心
走向“社会企业家”
“浙商”代表的是一种精神
让浙江成为民间金融中心?
草根浙商叫板“世界500强”
树立“责任浙商”的新形象
浙商的新境界
新主业新战略
“聪明的企业”做什幺
畅叙上海滩
总部进城运动
留得三分在明年
Chapter 05
2008:风暴来临
应对更複杂的局面
哪些中小企业可能出局
底气与稟性
第11次站起
新一轮创业更需要VC
见利思义
徐文荣能再次成功吗
春天里的思索
一家小企业的困境与希望
打开钱包奉出大爱
商人的洗礼
从天津滨海新区看浙江
金融创新浙江路
谁还愿意做製造商
认识“我是谁”
灾后重建应有新思路
争做“朱坚强”,不当“范跑跑”
未来30年浙商的任务
任何侥倖心理都可能是灾难性的
头要冷心要热
企业家乾什幺
民企能分到多少蛋糕
民企获中央高度重视
Chapter 06
2009:三十年而革
浙商戒律之一:不做不该做的事
浙商戒律之二:不做没能力做的事
浙商戒律之三:不搞“一言堂”
浙商戒律之四:告别“粗放管理”
浙商戒律之五:走出血缘地缘文化
浙商戒律之六:做企业先做人
迎接收购的春天
启动民间投资正其时
3.4%的背后
教子比赚钱难多了
危机中见证激情
向宗庆后学什幺
保卫实体经济
谁有千万亿万“思想”
谁的悲剧
“弱势群体”
民企房产的无奈
大美青海湖
一个“强”字说明了什幺
香港商界大佬为啥不退休
买房为何变成“买菜”
资本与权力的博弈
不要被复甦景象所陶醉
Chapter 07
2010:民企的自信
让理性指引我们前行
不一样的李书福
模式决定成败
浙商不用正名
预见新10年
百期百人
别自己瞧不起自己
寻找“聪明企业”
房价调控“堵”与“疏”
有多大实质利好
超大工厂之踵
工人工资由谁定
好一个“心累”
温州人在反思
新兴产业需更实在支持
节能减排不在一时
神秘的合作项目
朝鲜值得一去
离“泡沫”又近了一步
王永庆之得失
做坚定的市场主义者
有钱不等于有尊严
有感于郎鹹平“骂人”
Chapter 08
2011:让灵魂跟匕去
“限”能解决什幺问题
言为心声
你几点上班
谁偷走了幸福
澳门之惑
令人担忧的“去实业化”
谁製造了一个行业的悲剧
不一样的西部
去美国摘“桃子”
无法梳理的逻辑
“三荒”猛于虎
马云的苦衷
什幺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变态的教育
民间舆论的力量
温州能否出大品牌
电子商务“逼良为娼”?
不应错误评估民间借贷风险
新疆特别需要浙商
救温州是个伪命题
书记泪花与商人尊严
今天为什幺做企业
谁应该承担降价责任
Chapter 09
2012:“末日”的纠结
2012,新故事的开始
专注的力量
穿过“迷雾”的声音
一“死”岂能了之
不宜操之过急
民营企业家的怨声更大了
温州金改需要什幺导向
会不会出现“金融泡沫”
浙商应该坚守什幺
民企利好有多大
三季度更难过?
救救那些无辜的企业
救急不救穷
曹德旺最痛恨什幺
笑脸与苦脸
企业“吃菜”银行不应该“吃肉”
得失皆有因
做好最后的1%
最后的“阿里郎”
学费不能白交
使命与责任
Pre IPO批判
企业家需要深度阅读
Chapter 10
2013:变革胎动
未来十年的最大机会
变革,从这里开始
仅仅“最快政府”还不够
“浙商回归”是一项长远工程
“无处可逃”
浙商“两会”问政
从“尚德”看错装的“手”
民营企业为何总被“另眼相看”
马六甲沉思
马云能例外吗
家门口的“跨国公司”
创新大趋势
能坏到哪里去
走出“数字陷阱”是企业之福
收藏,是一种责任
企业家一定要爱国
还得靠房产
线上线下需要公平竞争
机会叉给了上海
温州人还“可怕”吗
中国不需要“坏民主”
你準备好了吗
天上不会掉馅饼
Chapter 11
2014:在期望中等待
历史新坐标
国企改革是“最后的盛宴”
中日企业之比较
未来属于谁
企业所有制“标籤”能去掉?
“痛改前非”岂在朝夕
银企关係告急

后记

目前,有浙商当面向我表示:“为了我们浙商,你做出了很大贡献甚至牺牲,失去了一些升迁的机会。”想不到这位浙商对我如此了解,心里不胜感激。
自古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最低,儘管今日不同了,但商人的地位与他所做的贡献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在某些人看来,商人只不过会赚钱而已,不是草根、“暴发户”,就是“土豪”。
作为中国民营企业佼佼者的浙商,他们的精神本质就是创业创新,就是创业改变人生、成就人生的信念。如今浙商遍布大江南北,一路洒下创业的理念、财富的种子,繁花似锦,硕果纍纍。事实上,能为浙商这样一个优秀的群体服务,为他们立言、立志、立传,这是我的荣幸,并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机会。
《浙商》杂誌的办刊宗旨就是“阅读浙商智慧,引领中国民营商业力量”。所以我始终认为,《浙商》杂誌存在的价值,不在于本身的规模做得多大,而在于它记录、传播浙商的精神,弘扬浙商文化,让浙商崇尚的创业创新精神、市场经济精神传遍中华大地;让以浙商为代表的中国民营经济更加彭勃健康地发展。中国民营企业要获得世界範围的声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蓝海战略》作者、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W.钱·金如此评价:《浙商》杂誌只有数十个年轻人,但是你们全身心投入举办的浙商大会却邀请来这幺多人,充分显示了你们杂誌的激情和冲劲。我在你们杂誌社的人身上看到了一种战斗精神,你们让我看到了浙江的未来,也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更多的来自各界的褒扬,让我们充满温暖和力量!
在此我要衷心感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提供的平台;感谢浙江省政府经济合作办公室、浙江省工商联等单位的长期的精诚合作;感谢《浙商》杂誌全体员工这10年来的辛勤付出;感谢广大浙商、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爱!特别要感谢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王永昌,浙江省工商联两任主席徐冠巨、南存辉,浙江省政府经济合作办公室主任姚少平,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前任社长姚民生、现任社长高海浩以及历任分管领导徐峻、迟全华、陆熙的关爱和支持!
我要感谢《浙商》杂誌全媒体采编中心为这本书的辛勤付出,特别是最主要的直接参与者,潘欣怡、张鲁楠、郎云梦、牛金霞、王文正,此次为协助这本书的出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为本书的创作,他们儘可能多地查阅了重要的国内外报刊和相关书籍。同时,我要感谢红旗出版社对这部书稿的青睐,特别是红旗出版社的常务副总编徐澜、责任编辑陈文君的悉心指导和热情投入。
最后,感谢每一位读者。
朱仁华
2014年夏于杭州

序言

(一)
宋卫平真的退出绿城了!
记得2007年底的时候,有领导当着宋卫平的面推荐他上一次《浙商》杂誌的封面人物,宋向来低调,不料这次他欣然同意:到明年绿城销售达到千亿时。当年绿城销售已达600亿元,排在万科之后列全国第二位。
然而,中国房产的走势远没有宋卫平想像的那样简单。2008年国家开始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直至“限购”政策出台,于是绿城这样追求“精緻、完美”的高端房产首当其冲,公司销售不升反降,宋的千亿之梦迟迟未能实现。
今天的万科年销售已超过2000亿元,绿城与之相比已不在一个量级,宋卫平对此肯定心有不甘。有人提出“万科魔咒”的说法,意思是许多人把万科作为追赶对象,结果反而陷入困境。事实正是如此,万科的大肆扩张,离不开它的国企背景;民营企业如绿城,怎能与之公平公正竞争呢!而这岂是宋卫平一人之力能改变的?
可宋卫平偏偏是个大家公认的理想主义者、完美主义者,无论他的产品还是为人。“恨不得扒开胸膛让世间看看,开发商的心,也有红的。”这是何等的情怀,又是何等的无奈!对这样一位房产商,我们还能要求更多吗?3年前面对巨观调控、人为造成的绿城困难,宋卫平不得不通过出让股权渡过难关;而近乎“精緻、完美”的产品,至今仍活生生被限购,这对宋卫平来说,痛楚和无奈是别人无法想像的。
宋卫平突然退出绿城,一片惋惜声、遗憾声。对于他当年的宏大目标,我们也只有一声叹息!悲情的不光是他本人,还有背后的整个环境。
知名浙商凌兰芳在点评时说:中国民企这几年都在过险滩,尤其是一些稍有独立人格、坚守品质与诚信的企业家,不肯蹈入潜规则,遇到困难顿显孤立无援!老宋这段文字(指宋卫平就转让股份发表的声明)也是吐血之作,壮士含悲!改革开放在过“三峡”,中国民企在过“三峡”!由此想起陈毅的诗:三峡束长江,欲令江河改!谁知破夔门,东流成大海。
另一位浙商观察家说,做企业难,做知名企的大企业更难!正因如此,更需要各界的理解、支持、尊重!
也有浙商反省:激流勇退无可非议,但也不值得人人效仿: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企业创始人掌舵人必须坚忍前行,驰过险滩或可移交舵把。这个时候“到点就退”不再是高风亮节,“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才是英雄气概!
当然,宋卫平并没有真正的“退”,以他的个性,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正如他在声明中所说,他还会做代建、养老和农业。所以浙商们还可以选择与他合作、让绿城代建。这让人想起蓝色巨人IBM,卖了PC(电脑)业务后,靠服务照样位居世界500强前列。
(二)
我眼中的浙商,宋卫平是其中之一。
自2004年创办《浙商》杂誌以来,10年中,我们见证了一代浙商的崛起,一批批优秀企业家的成长,分享了他们的智慧和谋略,还有许多政要对浙商鼓励、关爱。
2004年《浙商》杂誌刚出刊,他会见省外来宾时,常让人来取杂誌送客人,并对客人说:古有晋商、徽商,今有浙商崛起。数风流人物,还看浙商。他还为《浙商》杂誌题词:希望《浙商》杂誌更好地提炼浙商实践,让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朋友了解浙商、了解浙江。
在浙商群体中,宗庆后和马云的言行是最具有独特风格的,他们从不把教条、权威放在眼里。在2006年浙商大会之舌战蓝海高峰论坛上,他们和当时十分流行的《蓝海战略》作者钱·金教授进行了真正的“舌战”:蓝海存不存在。宗庆后认为压根儿就没有“蓝海”;马云认为,不管你生活在蓝海还是红海,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要做里面最出色的。最后钱·金教授不得不叹服“遇到对手”,并表示再版时要把浙商案例放进去。当然,如今的马云已不可同日而语,他的故事也已成为世界各地商学院的案例。
2007年浙商大会,现今有“中国巴菲特”之称的上海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再次应邀参加并作演讲。这是这家着名企业融入家乡发展的开始。郭广昌为人儒雅,因为复旦哲学系毕业,所以演讲富有哲理。但是2007年浙商大会最令人难忘的,还是浙商群体首次发出“浙商社会责任倡议书”。知名浙商汪力成充满激情的宣读,久久迴响在人们脑海。这是载入史册的一页,几乎所有的知名浙商到会并郑重签上名字。以一个群体名义,响亮发出承担社会责任的倡议,国内没有。这表明浙商向“责商”的转变,是这个群体的集体升华。
2009年5月,正值国际金融危机,当年的浙商大会以“转型升级、逆势超越”为主题,会上浙商代表凌兰芳宣读的浙商转型升级倡议书“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语),在当时看不清前路的情况下给了广大浙商巨大的信心。
近年来随着浙商国际化步伐加快,杰姆·罗杰斯、奈斯比特、凯文·凯利等国际着名投资人、学者出现在浙商大会的舞台上,与浙商一起分享他们的智慧。
10年来,在浙商杂誌、浙商大会这个大平台上,还有许多着名学者、着名浙商奉献他们的真知灼见、得失成败,不断给浙商群体输入正能量!
(三)
许多事情的好坏、对错,若干年甚至几十年后才有分晓。
回头看这10年,有些事情的好坏已见分晓,有些事情的是非则还有待时间去证明。比如国际金融危机后的4万亿刺激政策,今天看来后遗证确实不少。假如有如果的话,许多浙商当年肯定不会要银行送上门来的钱了——不少企业因为“有钱”盲目扩张而陷入困境。
10年来,哪些事情该变没有变、哪些事情不该变又变了呢?
我个人觉得,这10年来,我们一直在为民营企业鼓与呼甚至高声吶喊,但遗憾的是,民企的经商环境依然没有多少变化:巨观调控频繁,而且多用行政手段,使企业对前景缺乏正确预期,伤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政府与市场边界模糊,“看得见的手”过度干预市场的结果是,一方面产能过剩,一方面企业办事越来越难;长时间的“国进民退”,导致国企与民企的不公平竞争;中小企业税负过高,在实体经济深受各方挤压之下,迟迟出台不了实质性支持政策;金融改革错过好时机,严重製约实体经济发展。所有这些,最后导致企业家心态失衡,急躁焦虑,投机成风,有的索性退出“江湖”或移民海外。
所谓爱之越切、责之越深。多年来,在褒奖浙商的同时,我们不惜自揭伤疤,不断推出反面案例,不断呼吁浙商们要苦练内功、专注专业;要不断学习提升,超越自己;要保持合理负债水平,不要盲目冒进;要打破家族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等。记得当年推出《超同大败局》特别报导,一时各地争相阅读,有的地方还排队购买。我们不断讨论浙商精神的与时俱进,浙商文化的传承宏扬。但同样遗憾的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不断有浙商犯同样的错误,在“同一条河流”里面栽倒。10年光阴,一大批浙商脱颖而出,成为浙商群体的生力军,但量多面广的中小企业,依旧停留在小打小闹阶段。浙商群体的产业层次、总体素质有提升,但还不够快;尤其在网际网路冲击面前,浙商更需要从过去的成功模式中走出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个人的变化、成长离不开环境,而环境的营造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在新10年开始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对未来保持信心。
10年来,每一期杂誌的前面我都要写一篇手记,把自已的所见、所思、所闻记录下来,与广大浙商交流,很荣幸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把这10年来的文字结集出版,也算是对大家的一个交待。
本书收录了2004年6月至2014年4月共188篇“手记”,名为对企业家的“告白”,实际也有不少篇幅是说给为企业服务的人听的。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是把浙商为代表的企业家们的商业智慧、成功基因以及吶喊建言、得失苦乐,以最直白的文字表达出来。
因为草根,所以真实;
因为草根,所以真心;
因为草根,所以真切!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