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结髮夫妻(汉语词语)

2019-03-11 12:32:15 百科
结髮夫妻(汉语词语)

结髮夫妻(汉语词语)

结髮,传统婚姻的习俗。一种象徵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髮,合而作一结,男女双方结为夫妻。

结髮:束髮,甫成年必须束髮。意即年轻时。年轻时结成的夫妻。指原配夫妻。

基本介绍

  • 集数:32集
  • 线上播放平台:优酷
  • 製片地区:中国内地
  • 类型:家庭,剧情,爱情
  • 导演:李辉
  • 编剧:刘莎
  • 主演:陈谨,丁勇岱,雷恪生,金巧巧
  • 中文名:结髮夫妻
  • 出品公司: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词语简介

【解释】:结髮:束髮,意即年轻时。年轻时结成的夫妻。指原配夫妻。
【出自】:汉·苏武《诗四首》三:“结髮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示例】:官人,我与你~,苦乐同受。 ◎明·冯梦龙《醒世恆言》卷九
【近义词】:原配夫妻
【反义词】:再婚夫妻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指第一次结婚的夫妻
由来
结髮夫妻的由来之一  在浙南有关于“结髮夫妻”有“束髮託身”与“投丝慰情”的传统民俗。所谓“束髮託身”就是原配夫妻择日完婚时,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贴。庚贴上写明姓名、出生日子时辰和完婚时间。女方回庚帖时,附上一束头髮,用红头绳扎着,作为定情託身、以身相许之物,以示结髮同心,百年好合。而“投丝慰情”则是结髮之夫妻,男人溺水死亡,尸体寻找无着时,妻子得剪下一束头髮,缚在石头上,投入出事的地方,藉此慰藉结髮之情。结髮夫妻的习俗,相传这是古时有个皇帝登基时留下来的。
说是皇帝登基的头一夜,为担心鬍子太短,无法入睡(古代男人是以鬍鬚长短衡量人的学识的)。身边的娘娘聪明过人,她剪下自己的头髮,仔细地接在皇帝的鬍鬚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短鬍子成了长鬍子。次日皇帝登基时,手捋鬍鬚,接受臣子朝拜。臣子惊叹皇帝一夜之间,鬍鬚过脐,真乃“真龙天子”!娘娘剪髮结皇帝的鬍鬚成为结髮夫妻的由来。
结髮夫妻的由来之二  中国古时候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饮合卺酒,又称交杯酒。后来又发展成合鬓的仪式,即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束在一起,“结髮夫妻” 一词由此而来。
结髮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我们常听到“结髮妻”这个词,“结髮”的原意是:“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髮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髮盘成髮髻,谓之“结髮”,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我们国家有许多地区把未成年的女子称“丫头”,在古人写的许多小说里也可以看到这个称喊。另外在旧时也有称“丫头”是大户人家的婢女丫鬟。“丫头”也含有亲昵的成分,有长辈们笑着这样称喊晚辈的:“你个死丫头,连一点小事也做不好!”在古时候,丫头的真正意思是指女子的一种头髮梳理样式,这在今天的电影和电视里常常可以看到,譬如在电影《红楼梦》里侍奉主人的丫鬟们的髮型样式,把头髮分别梳成左右对称的双髻翘在头顶上,就象是个分叉的丫字那样,古代程宗洛的《扬州竹枝词》里有:巧髻新盘两鬓分,衣装百蝶薄棉温。等到女子长到十五岁,就会给她行笄礼,也就是“笄簪子礼”,指的是女子十五岁谓之成年。笄字:本义,古代盘头髮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意既此时可以头髮盘起来,然后再用“笄”簪好,古时谓之“及笄之年”。男女到了成人的年龄,按古代的说法也就是指他们可以结婚成家了。
古人在进行冠礼和笄礼的时候,是非常庄重严肃的事情。只所以有“结髮妻”这个词,意思指原配妻子。结髮又称束髮,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髮,因以指初成年。结髮又含有成婚的意思,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髮,故称。一对新夫妻在洞房花烛之夜时:“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意思是:两个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绺头髮,然后再把这两缕长发相互绾结缠绕起来,以誓结髮同心、爱情永恆、生死相依,永不分离。古往今来,虽有那“一寸同心缕”绾结同心和“百年长命花”的美好想往,然世事多舛,生活里难免会有象古时候的闺怨词里说的那样:本是结髮的欢娱,怎做了彻骨儿相思?女人们总是把她们的爱情期盼、美好心愿都小心翼翼地缠绕到髮丝里,拥有满头乌黑闪亮的秀髮,再加上她们巧手梳理的髮型样式,在一定意义上讲,那是赢得爱情幸福的期盼和保证。
在这“结髮”词里用的“结”字是最蕴涵妙意的,在今天,我们每个家庭的客厅里大概都会悬挂着几个“中国结”,在新婚的洞房里也会看到火红色的“同心结”。结字的意思含有牢固、结合、结伴。古时候,“结”通“髻”,意思是总发。髻,挽发而结之于顶。唐代女诗人晁采写有一首《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髮。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在古时候,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髮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盘着的髮髻,然后相拥相抱、恩爱缠绵、如胶似漆。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髮夫妻”。
我国汉代时期,那时候举行葬仪有这样一个风俗,如果结髮妻因故早折,做丈夫的就会把他们结婚时用的梳子掰开分为两半,在上面还留存着妻的青发几缕,把另外一半随葬入棺,以表示生生不忘结髮之妻,纪念结髮之恩爱情深。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里写有:“结髮同枕席,黄泉共为友。”虽然这首诗写的是以封建家长制度为背景的悲剧故事。那时候彼此相爱的情人,如果女子们把她自己的一绺青丝送给男子作定情物,则形同她已经把身体交给男子那样的重要信物了。可有时候,情人的一绺青丝却象唐诗人李白说的那样:“白髮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青丝化作“烦恼丝”。只是在古时候的女子们听不到今天唱的这首名为《短髮》歌:我已剪短我的发,剪断了牵挂,剪一地不被爱的分叉,长长短短,短短长长,一寸一寸在挣扎……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