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建伟、武春廷、车文鹏等编写,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为《结构力学》(上册),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受力分析、静定结构的计算、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等。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交通运输、水力及力学等专业结构力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考研、本科自考、卓越工程师计画培养和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基本介绍
- 书名:结构力学(上册)
- 作者:陈建伟、武春廷、车文鹏、马丽慧、洪学娣
- ISBN:9787302439639
- 类别:教材
- 页数:214
- 定价:36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8.01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 印刷时间:2016-08-01
- 版次:1
图书简介
本书适用于普通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多学时结构力学课程,是依据教育部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20余年的《结构力学》(上、下册)教学讲义,同时融入国内外相关教材中的优质资源改编而成。具有注重基础知识的逻辑过渡、联繫实际工程套用、培养创新和工程能力等特点。根据结构力学多课时的教学安排,将全部内容编写成《结构力学》上、下册,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遴选。
本书为《结构力学》(上册),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受力分析、静定结构的计算、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等。与本书配套的可供教师使用的课后习题详细解答和电子教案,可与编者或固体力学教学微信平台联繫获得。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交通运输、水力及力学等专业结构力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考研、本科自考、卓越工程师计画培养和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前言
本书是依据教育部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结合编者20余年的《结构力学》(上、下册,共120学时)教学讲义改编而成,同时融入了最新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交通运输、水力及力学等专业结构力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考研、本科自考、卓越工程师计画培养和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结构力学》(上册)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与计算、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教学时数为64学时左右。与本书配套的课后习题详细解答和电子教案可供教师使用,如有需求,可以和编者联繫获得。
为突出理工类普通高等院校套用型人才的培养,本书侧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套用,加强问题提出、模型建立、解题方法的逻辑衔接,并重视学生接受与掌握知识的规律,由浅逐深,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在知识点的讲解和阐述上,力求通俗易懂、由浅入深、注重逻辑、循序渐进,儘量清晰解释、透彻分析知识点,相信这也将是本书的重要特色,是编者努力实现的目标。
本书由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陈建伟、武春廷主编,各章分工如下:陈建伟编写了第1、2、8、9章,武春廷编写了第3章,车文鹏编写了第4~6章,马丽慧编写了第7章,洪学娣对书中附图、文字校对做了大量工作,全书由陈建伟统稿并定稿。
本书承蒙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王兴国教授、杨梅教授审阅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限于编者水平,书中不妥甚至错误之处,热忱欢迎使用本书的教师及读者予以批评指正,请将您发现的问题、改进建议及时反馈给我们。
本书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大量相关书籍和学术期刊文献,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者
2016年3月
目录
第1章绪论
1.1结构力学发展简史
1.1.1结构力学的萌芽与独立
1.1.2结构力学的发展与飞跃
1.1.3结构力学与结构工程
1.2结构与结构的分类
1.2.1结构
1.2.2桿件结构的分类
1.3荷载与荷载的分类
1.4结构力学的基本任务
1.5结构的计算简图与实例
1.6结构力学的学习方法
第2章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2.1几何不变体系与几何可变体系
2.2几何组成分析的几个概念
2.2.1自由度
2.2.2约束
2.2.3单铰与链桿的约束关係
2.2.4必要约束与多余约束
2.3体系自由度的计算公式
2.4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则
2.4.1二元体规则
2.4.2两刚片规则
2.4.3三刚片规则
2.5瞬变体系的概念
2.6体系的几何组成与静定性的关係
2.6.1几何可变体系
2.6.2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静定结构)
2.6.3具有多余联繫的几何不变体系
2.7本章小结
2.8本章知识结构图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静定梁的受力分析计算
3.1概述
3.2单跨静定梁的受力分析
3.2.1梁的组成和受力性能
3.2.2截面上内力符号的规定
3.2.3弯矩、剪力、荷载集度之间的微分关係
3.2.4绘製单跨静定梁内力图的一般步骤
3.2.5几种典型的弯矩图和剪力图(截面法)
3.3静定单跨梁内力计算——叠加法
3.4多跨静定梁的内力计算
3.4.1对于多跨连续梁层次图的分析
3.4.2多跨静定梁的内力图
3.5简支斜梁的内力计算
3.6本章知识结构图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静定刚架的受力分析与计算
4.1概述
4.2刚架的特徵与分类
4.2.1刚架的特徵及其套用
4.2.2刚架的分类
4.3静定刚架支座反力及桿端截面内力的计算
4.3.1支座反力的求解
4.3.2静定刚架截面内力的求解
4.4静定刚架的受力分析步骤
4.5静定刚架的受力分析举例
4.6三铰刚架的内力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三铰拱的受力分析与计算
5.1概述
5.2三铰拱的组成与分类
5.2.1拱与曲梁的区别
5.2.2拱的分类及各部位名称
5.3三铰拱的计算
5.4三铰拱的合理拱轴
5.5本章知识结构图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静定桁架的受力分析与计算
6.1概述
6.2静定桁架的组成与特点
6.2.1桁架的组成与基本假设
6.2.2桁架的特点
6.3静定桁架的分类
6.4静定桁架的内力计算
6.4.1结点法
6.4.2截面法
6.4.3综合法
6.5静定组合结构的内力计算
6.6静定结构小结
6.7本章知识结构图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虚功原理和结构的位移计算
7.1概述
7.2虚功原理
7.2.1功、实功和虚功
7.2.2变形桿件体系的虚功原理
7.2.3虚功原理的两种套用形式
7.3平面桿件结构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单位荷载法
7.4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
7.5图乘法
7.6静定结构由于温度改变和支座移动引起的位移
7.6.1由于温度改变引起的位移
7.6.2由于支座移动引起的位移
7.7线性变形体系的几个互等定理
7.7.1功的互等定理(虚功互等定理)
7.7.2位移互等定理
7.7.3反力互等定理
7.7.4反力与位移互等定理
7.8本章小结
7.8.1变形体的虚功原理
7.8.2单位荷载法
7.8.3图乘法计算结构的位移
7.8.4互等定理
7.9本章知识结构图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
8.1超静定结构的概念和超静定次数的确定
8.1.1超静定结构的概念
8.1.2超静定次数的确定
8.2力法原理和力法方程
8.2.1力法原理
8.2.2力法方程
8.3用力法计算超静定梁和刚架
8.3.1超静定梁的计算
8.3.2静定刚架的计算
8.4用力法计算超静定桁架和组合结构
8.4.1桁架的计算
8.4.2组合结构的计算
8.4.3排架的计算
8.5对称性的利用
8.5.1对称结构的概念
8.5.2利用对称性可以简化计算
8.6两铰拱的计算
8.6.1两铰拱的计算
8.6.2带拉桿的两铰拱的计算
8.7温度改变、支座移动和有製造误差时超静定结构的计算
8.7.1温度改变时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8.7.2支座移动时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8.7.3有製造误差时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8.8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和最后内力图的校核
8.8.1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8.8.2单独受温度改变影响时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8.8.3单独有支座移动时引起的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8.9超静定结构最后内力图的校核
8.10本章小结
8.11本章知识结构图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用位移法计算超静定梁和刚架
9.1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9.2等截面直桿的转角位移方程
9.2.1两端固定梁一端发生转动的情况
9.2.2固定梁两端发生相对线位移的受力情况
9.2.3一端固定另一端铰支梁的固定端发生转动的情况
9.2.4一端固定另一端铰支梁的两端发生相对线位移的情况
9.2.5一端固定另一端为定向支座梁固定端发生转动的情况
9.2.6总结以上各种支承形式的梁
9.3基本未知量的确定
9.3.1基本未知量
9.3.2如何确定基本未知量
9.4位移法一般方程的建立
9.5位移法套用举例
9.6建立位移法方程的另一种做法——由原结构取隔离体
直接建立平衡方程
9.7对称性的利用
9.8本章小结
9.9本章知识结构图
思考题
习题
第10章用渐进法计算超静定梁和刚架
10.1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10.1.1力矩分配法的基本运算
10.1.2力矩分配法的几个基本概念
10.2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结点线位移刚架
10.3本章知识结构图
思考题
习题
部分课后思考题及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