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讨论计算机网路组网技术和方法,内容包括组网基本技术、组网设备、对等网配置、客户机/伺服器网路配置、拨号网路配置、Intranet配置、Linux环境下的组网技术与配置、交换机配置、路由器配置、网路管理与安全配置等。
基本介绍
- 书名:组网技术与配置(第2版)
- ISBN:9787302143482
- 定价:35元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装帧:平装
- 印次:1-8
- 印刷日期:2012-7-16
图书简介
本书讨论计算机网路组网技术和方法,内容包括组网基本技术、组网设备、对等网配置、客户机/伺服器网路配置、拨号网路配置、Intranet配置、Linux环境下的组网技术与配置、交换机配置、路由器配置、网路管理与安全配置等。
目录
第1章计算机组网技术基础 1
1.1传输介质及连线器的使用 1
1.1.1双绞线 1
1.1.2同轴电缆 5
1.1.3光纤 7
1.1.4双绞线的组网工具及
网线製作 11
1.1.5双绞线组网连线方法 14
1.1.6光纤连线器与光纤连线方法 15
1.1.7同轴电缆的组网连线方法 19
1.2组网基本技术 20
1.2.1网路拓扑结构 20
1.2.2结构化布线技术 21
1.2.3两台计算机直连的方法 25
1.2.4通过PSTN连线的方法 27
1.3组网软体基础 27
1.3.1网路通信协定 27
1.3.2选择网路通信协定 28
1.3.3网路作业系统的选择 29
1.3.4常用的网路作业系统 30
1.3.5网路配置软体 32
1.4Intranet组网层次和技术 32
1.4.1Intranet组网採用的技术 32
1.4.2Intranet方案设计中的
层次结构 33
1.4.3千兆Intranet的协定结构 33
1.4.4Intranet组网的基本问题 34
1.4.5大中型Intranet方案设计 35
1.4.6Intranet组网技术问题分析 37
1.5小结 38
1.6思考题与习题 39
第2章计算机网路组网设备 41
2.1网路适配器 41
2.1.1网路适配器的作用和连线 41
2.1.2网卡的分类 42
2.1.3网卡的选择 43
2.1.4网卡的参数配置 44
2.2数据机 45
2.2.1调製方式 46
2.2.2数据机的标準 46
2.2.3数据机的分类和功能 46
2.2.4数据机的命令集 48
2.2.5数据机用到的通信协定 52
2.3集线器和中继器 53
2.3.1集线器 53
2.3.2中继器 53
2.4网桥 54
2.4.1网桥的功用 54
2.4.2网桥的工作原理 55
2.5路由器 55
2.5.1路由器的作用 55
2.5.2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56
2.6交换机 57
2.6.1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57
2.6.2交换机的交换方式 58
2.6.3交换机的功能和性能 59
2.6.4交换机的分类 61
2.6.5交换机的级联和堆叠 61
2.6.6交换机与网桥、路由器的
比较 63
2.6.7三层交换的概念 63
2.6.8区域网路採用三层交换技术 64
2.6.9三层交换与传统路由器的
比较 65
2.7协定转换器 67
2.7.1协定转换器的作用 67
2.7.2网路互连设备的层次和
包含关係 67
2.8资源设备 67
2.8.1伺服器主机 68
2.8.2工作站主机 68
2.9小结 68
2.10思考题与习题 70
第3章对等网路组网 71
3.1对等网路概述 71
3.1.1对等网路的概念和特点 71
3.1.2对等网路与客户机/伺服器
网路的比较 72
3.1.3对等网路的拓扑结构 73
3.2组建对等网路 74
3.2.1準备硬体 74
3.2.2硬体组装 76
3.2.3软体的安装与配置 77
3.3对等网路的使用 91
3.3.1使用共享资源 91
3.3.2检测网路 92
3.4小结 94
3.5思考题与习题 94
第4章客户机/伺服器网路的配置 95
4.1Windows网路的特点 95
4.1.1Microsoft公司产品类别 95
4.1.2Windows2000系列 96
4.1.3客户机/伺服器模式和
浏览器/伺服器模式 99
4.1.4Windows网路层次模型 100
4.2Windows2000Server网路配置 101
4.2.1客户机/伺服器网路的结构 101
4.2.2网路的工作模式 101
4.2.3客户机/伺服器网路中的
一些概念 102
4.2.4安装Windows2000Server 103
4.2.5配置Windows2000Server
伺服器 106
4.3客户机的配置 116
4.3.1客户机配置準备工作 116
4.3.2客户机的配置 116
4.3.3从客户机访问伺服器 122
4.4Windows2000Server网路环境的
配置 123
4.4.1默认的启动系统与
故障恢复设定 123
4.4.2设定多任务的运行方式 124
4.4.3通过修改注册表进行系统
设定 125
4.5小结 129
4.6思考题与习题 130
第5章拨号网路的配置 131
5.1远程访问的技术 131
5.1.1远程访问的方式 131
5.1.2拨号网路的连线方式 132
5.1.3RAS支持的通信协定 133
5.2拨号网路的配置 133
5.2.1配置的準备工作 133
5.2.2远程访问伺服器端的设定 134
5.2.3配置RAS伺服器 140
5.2.4配置远程访问策略 145
5.2.5远程访问的管理 151
5.2.6远程访问客户端的设定 153
5.2.7拨号连线的使用 156
5.3拨号网路的Internet连线共享设定 158
5.3.1共享计算机的设定 158
5.3.2对要使用共享的计算机的
设定 159
5.4小结 160
5.5思考题与习题 161
第6章Intranet组网技术 162
6.1Intranet概述 162
6.1.1Intranet的用途 162
6.1.2Intranet的特点 162
6.1.3Intranet组网问题分析 164
6.2Windows网路中的IIS 164
6.2.1IIS的特点 164
6.2.2IIS的安装 166
6.2.3IIS的管理 167
6.3域名服务系统DNS 168
6.3.1DNS概述 168
6.3.2域名服务系统DNS的安装 170
6.3.3配置DNS域名伺服器 172
6.3.4创建子域 181
6.3.5DNS伺服器的其他设定 182
6.3.6配置使用DNS域名伺服器
的客户机 185
6.3.7在DNS域名伺服器上设定
主页 186
6.4Web伺服器配置 188
6.4.1Web站点和FTP站点 188
6.4.2Web伺服器配置的
準备工作 189
6.4.3建立新的Web站点 190
6.4.4删除Web站点 193
6.4.5限制非授权用户访问
Web站点 193
6.5FTP伺服器配置 198
6.5.1添加FTP服务 198
6.5.2增加FTP站点 200
6.5.3设定FTP讯息和
目录输出格式 204
6.5.4为FTP新建虚拟目录 205
6.5.5设定访问FTP站点的许可权 207
6.5.6FTP命令 210
6.5.7简单档案传输协定TFTP 214
6.5.8一台伺服器主机可以提供
多种服务 214
6.6E-mail伺服器配置 214
6.6.1MicrosoftSMTPService
提供的功能 214
6.6.2新建E-mail伺服器站点 216
6.6.3E-mail伺服器配置 220
6.7网路资料库的套用 220
6.7.1企业网中的套用模式 220
6.7.2CGI程式设计 221
6.7.3API套用编程接口 222
6.7.4Java语言 223
6.7.5ASP技术 223
6.7.6用IDC访问Web资料库的
方法 224
6.7.7用IDC访问Web资料库的
实例 226
6.8接入Internet 228
6.8.1Internet连线概述 228
6.8.2拨号接入Internet 229
6.8.3通过ISDN接入Internet 229
6.8.4通过DDN专线接入
Internet 231
6.8.5通过ADSL接入Internet 231
6.8.6通过电缆数据机接入Internet 232
6.8.7通过电力线网路接入
Internet 233
6.9Internet连线共享 233
6.9.1Internet连线共享概述 233
6.9.2Internet连线共享设定 233
6.10小结 234
6.11思考题与习题 235
第7章Linux环境组网技术 236
7.1入门 236
7.1.1Linux的用途 236
7.1.2RedHatLinux的安装方法和
要求 236
7.1.3RedHatLinux9安装过程 237
7.1.4Linux基本操作命令 242
7.2Linux网路环境配置 244
7.2.1TCP/IP配置档案 244
7.2.2网路配置工具 245
7.2.3网路环境配置方法 245
7.3Samba伺服器 246
7.3.1Samba的用途 246
7.3.2Samba的安装 246
7.3.3Samba的启动 247
7.3.4Samba的配置 247
7.3.5Samba用户管理 249
7.3.6Samba伺服器套用举例 249
7.4DHCP伺服器 257
7.4.1DHCP伺服器的安装 257
7.4.2DHCP伺服器的启动 258
7.4.3DHCP伺服器的配置 258
7.4.4DHCP伺服器套用举例 259
7.4.5DHCP客户端的设定 260
7.5DNS伺服器 263
7.5.1DNS伺服器的安装 263
7.5.2DNS伺服器的启动 264
7.5.3DNS伺服器的配置 264
7.5.4DNS伺服器套用举例 265
7.6Apache伺服器 269
7.6.1Apache概述 269
7.6.2Apache的安装和启动 270
7.6.3Apache的配置 270
7.6.4Apache的简单测试 272
7.6.5虚拟Web站点 273
7.7FTP伺服器 276
7.7.1FTP伺服器概述 276
7.7.2vsftpd的安装和启动 276
7.7.3vsftpd的配置 277
7.7.4vsftpd伺服器套用举例 279
7.8邮件伺服器 280
7.8.1邮件伺服器概述 280
7.8.2DNS中有关信箱的设定 281
7.8.3sendmail和IMAP的安装 282
7.8.4IMAP的配置 283
7.8.5sendmail的配置 283
7.8.6客户端的配置及测试 285
7.9资料库伺服器 290
7.9.1MySQL资料库的安装 290
7.9.2MySQL资料库的启动 290
7.9.3MySQL资料库的管理 290
7.9.4MySQL资料库的备份 296
7.10小结 297
7.11思考题与习题 297
第8章路由器的配置 299
8.1路由器配置基础 299
8.1.1路由器的功能 299
8.1.2路由器的分类 300
8.1.3路由器的重要性能指标 301
8.1.4Cisco路由器系统的组成 301
8.1.5Cisco路由器产品系列 304
8.2路由器配置 305
8.2.1路由器配置途径以及配置环境搭建 305
8.2.2IOS的启动与系统配置对话 309
8.2.3路由器状态以及配置模式 312
8.3CiscoIOS命令行接口CLI简介 315
8.3.1使用帮助 315
8.3.2命令行的注释和默认设定 316
8.3.3显示路由器状态和
查看相邻的网路设备 317
8.3.4IOS及配置档案的备份 318
8.3.5配置控制 319
8.3.6改变工作模式命令 320
8.3.7口令管理 320
8.3.8路由器测试命令 321
8.4路由器常用配置 322
8.4.1IP协定的配置 322
8.4.2IP路由配置 323
8.4.3路由协定配置 325
8.4.4广域网协定配置 329
8.4.5网路地址转换NAT
及配置 332
8.5路由器配置实验 334
8.5.1路由器配置实验环境 334
8.5.2静态路由协定配置 334
8.5.3RIP路由协定配置 336
8.5.4OSPF路由协定配置 337
8.5.5路由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338
8.6小结 340
8.7思考题与习题 342
第9章交换机的配置 343
9.1Cisco交换机系列 343
9.1.1交换机的命名和标识 343
9.1.2Cisco交换机产品的分类 344
9.2Cisco交换机的配置 345
9.2.1配置交换机的方式 345
9.2.2交换机的常规配置 346
9.3虚拟区域网路VLAN 348
9.3.1使用VLAN的原因 348
9.3.2VLAN技术 349
9.3.3静态VLAN和动态VLAN 351
9.3.4VLAN内主机之间的通信 351
9.3.5VLAN间的主机通信 352
9.4VLAN的配置 353
9.4.1VLAN的配置步骤 353
9.4.2设定VTP域名和模式(在跨越交换机时使用) 354
9.4.3在同一个交换机上创建VLAN 354
9.4.4创建跨越交换机的VLAN 355
9.5VLAN之间的路由配置 356
9.5.1对Cisco3750交换机(Server模式)的配置 356
9.5.2对Cisco2811路由器的配置(单臂路由) 357
9.5.3对Cisco2950交换机(Client模式)的配置 357
9.5.4对VLAN之间路由配置的测试 358
9.6小结 358
9.7思考题与习题 359
第10章Intranet安全与管理 361
10.1Intranet安全 361
10.1.1Intranet的安全策略 361
10.1.2网路安全的层次划分 361
10.1.3Internet的网路安全层次 362
10.1.4网路防火墙技术 364
10.1.5防火墙的结构 367
10.1.6企业网防火墙的方案 369
10.1.7基于密码理论的技术 369
10.2网路地址转换用于Intranet安全 371
10.2.1网路地址转换的用途 371
10.2.2Intranet的专用IP位址 371
10.2.3用路由器实现网路地址转换 371
10.2.4用Windows2000实现网路地址转换 373
10.2.5NAT技术用于安全的特点 373
10.2.6NAT安全模型及实现结构 374
10.3IIS为Intranet提供的安全性 375
10.3.1IIS的5个安全元素 375
10.3.2验证安全 375
10.3.3访问控制 376
10.3.4证书安全 376
10.3.5加密安全 376
10.3.6审核安全 377
10.3.7执行的标準 377
10.3.8IIS中的安全性设定 377
10.3.9IIS安全检查表 378
10.3.10为Web内容设定访问许可权 378
10.3.11设定计算机的访问许可权 379
10.4Intranet管理 380
10.4.1企业网中的网路管理技术 380
10.4.2SNMP管理模型 382
10.4.3网管代理 383
10.4.4网路管理站和SNMP规定的操作 383
10.4.5网管工具的选取 384
10.4.6网路管理软体的套用 385
10.4.7实现系统管理的NET命令程式 386
10.4.8用于网路管理的一些方法 393
10.4.9网路管理的发展 400
10.5小结 400
10.6思考题与习题 401
附录组网技术与配置实验设计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