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终结者(美国1984年阿诺德·施瓦辛格主演电影)

2018-08-18 13:47:32 百科
终结者(美国1984年阿诺德·施瓦辛格主演电影)

终结者(美国1984年阿诺德·施瓦辛格主演电影)

《终结者》(The Terminator)是一部1984年上映的美国科幻动作片,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阿诺德·施瓦辛格、麦可·比恩和琳达·汉密尔顿主演。

影片主要讲述了施瓦辛格扮演一个被称为“终结者”的赛博格杀手,从2029年返回1984年试图杀死由汉密尔顿扮演的莎拉·康纳。比恩则扮演同样从2029年返回1984年的一名人类士兵,他的目的是保护莎拉。

基本介绍

  •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 编剧:詹姆斯·卡梅隆, 盖尔·安妮·赫德等
  • 主演:阿诺·施瓦辛格,麦可·比恩,琳达·汉密尔顿
  • 製片人:盖尔·安妮·赫德、约翰•戴利等
  • 出品公司:Pacific Western(美国)等
  • 中文名:终结者
  • 外文名:The Terminator
  • 其它译名:魔鬼终结者、未来战士、人魔大战
  • 出品时间:1984年
  • 发行公司: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法国)等
  • 製片地区:美国
  • 製片成本:640万美元 
  • 拍摄地点:洛杉矶
  • 拍摄日期:1984年2月8日-5月12日
  • 类型:动作,科幻
  • 片长:108分钟
  • 上映时间:1984年10月26日(美国)
  • 票房:$78,371,200(累计票房) 
  • 分级:R级
  • 对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
  • 色彩:彩色
  • imdb编码:tt0088247
  • 主要奖项:土星奖-最佳编剧、最佳科幻电影等
  • 线上播放平台:爱奇艺

剧情简介

21世纪的一次核战争后,地球被机器人所统治,倖存的人类集聚到一起,反抗机器人的残暴统治。为除掉人类反机器统治斗争的领袖,机器人统治者派出了一个杀手——这个杀手是个半机械半血肉的生物,但在外貌上却与人类无异——回到20世纪,前去刺杀人类抵抗运动领袖的母亲,即一个叫莎拉·康纳的女人。
而未来世界的人类领袖也派出了一个叫凯尔·里斯的人保护去莎拉。凯尔·里斯同杀手一道回到了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当时洛杉矶有三个叫莎拉·康纳的女人,其中的两个已被害身亡,第三个是个大学生。
一天晚上,莎拉在回家时遇到了杀手,多亏凯尔及时赶到,两人开着汽车上了高速公路,杀手在后面穷追不捨。凯尔将一切都告诉了莎拉。在患难中,凯尔和莎拉相爱了。杀手又一次追来,追杀中杀手的汽车失事,燃起了大火,杀手没有被烧死:他的皮肉都被烧掉了,露出了可怕的钢筋铁架。为救莎拉,凯尔同只剩下骨架的杀手同归于尽。不久,萨拉发现自己怀上了凯尔的孩子,这就是未来人类抵抗运动的领袖。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演员备注
101号终结者阿诺德·施瓦辛格----
里斯凯优麦可·比恩----
莎拉康纳琳达·汉密尔顿----
Detective Vukovich兰斯·亨利克森----
Punk Leader比尔·帕克斯顿----
Lieutenant Ed Traxler保罗·温菲尔德----

职员表

製作人导演编剧摄影剪辑选角导演美术设计服装设计布景师
约翰·戴利詹姆斯·卡梅隆詹姆斯·卡梅隆 哈兰·埃里森亚当·格林伯格Mark GoldblattStanzi StokesGeorge CostelloHilary WrightMaria Rebman Caso
[演职员表信息来源]

角色演员介绍

  • 终结者(美国1984年阿诺德·施瓦辛格主演电影)
    101号终结者
    演员:阿诺·施瓦辛格
    一个从2029年返回1984年试图杀死莎拉·康纳的赛博格杀手,半机械半血肉的生物,外貌上与人类无异。
  • 终结者(美国1984年阿诺德·施瓦辛格主演电影)
    莎拉·康纳
    演员:琳达·汉密尔顿
    终结者的目标,被终结者追杀。得知了自己和自己尚未出生的儿子的命运之后莎拉勇敢的面对现实,变得十分坚强,决心保护儿子平安成长拯救全人类。
  • 终结者(美国1984年阿诺德·施瓦辛格主演电影)
    凯尔·里斯
    演员:麦可·比恩
    人类抵抗军战士,从2029年返回1984年来保护莎拉,在患难中与莎拉·康纳相爱,成为人类抵抗军领袖之父。后为救莎拉,凯尔同只剩下骨架的杀手同归于尽。
[角色演员介绍信息来源]

音乐原声

序号曲目名称
01.
The Terminators Arrival
02.
Reese Chased
03.
Sarah On Her Motorbike
04.
Gun Shop
05.
Sarah In The Bar
06.
Tech Noir
07.
Garage Chase
08.
Arm & Eye Surgery
09.
Police Station
10.
Future Flashback
11.
Tunnel Chase
12.
Death By Fire
13.
Factor2y Chase
14.
Reeses Death
15.
Sarahs Destiny

幕后花絮

拍摄花絮

  • 卡梅隆承认他是受到了60年代电视科幻剧《The Outer Limits》(外星界限)中的两集故事《士兵》(Soldier)和《玻璃手的魔鬼》(Demon With a Glass Hand)启发而创作《终结者》的,这两个故事的原作者、科幻作家Harlan Ellison后来起诉该片,要求获得应有的名分和酬劳,製片方Hemdale公司和发行方Orion Pictures公司最后满足了他的要求,所以此后《终结者》都在影片字幕中加上了Harlan Ellison的名字。
  • 製作该片只花了640万美元。
  • OJ·辛普森曾是扮演终结者的人选,但製片方认为他过于“俊朗”,不适合扮演冷血杀手。
  • 麦可·比恩在本片和其他两部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影片《异形2》和《深渊》中扮演的角色都曾被咬伤。
  • 终结者穿透汽车挡风玻璃的场景是用液压活塞拍摄的,该装置就放在施瓦辛格旁边,甚至还被穿上了衣袖,在《终结者2》中,终结者与T-1000的打斗中再次出现了同样镜头。
  • 兰斯·亨利克森(Lance Henriksen)曾是扮演终结者的最初人选,编导詹姆斯·卡梅隆早期设计的终结者草图就与亨利克森很相似,因为最初的设计理念是终结者的形象很平常,在人群中一点不扎眼。后来亨利克森在片中扮演了瓦科维奇警官。
  • 阿诺·施瓦辛格在片中只有17句台词。
  • 科幻作家哈兰·埃里森(Harlan Ellison)曾指控卡梅隆剽窃了他为1963年的电视剧《The Outer Limits》编写的剧本,而且片中的“天网”出自埃里森的短篇小说《I Have No Mouth and I Must Scream》。后来诉讼在庭外和解,影片的较新版本中也出现了鸣谢埃里森的字样。
  • 影片剧本的初稿被以1美元的价格卖给卡梅隆的妻子Gale Anne Hurd。
  • 詹姆斯·卡梅隆在欧洲拍摄另外一部影片时产生了拍摄本片的想法,他的构想是一副金属骨骼出现在火焰中,剧本的大部分内容在倒叙以前的故事,即从未来回到现在。
  • 麦可·比恩因正在出演舞台剧《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而操着南方口音,这口音让他险些与凯尔·里斯的角色失之交臂。
  • 在影片开始不久,莎拉的电话留言机中传出的声音出自导演卡梅隆。
  • 全片只有一个麦可·比恩和施瓦辛格同时出现的画面中的镜头。
  • 里斯在夜总会枪战中解救莎拉时说:“如果想活命就跟着我。”在《终结者2》中,终结者曾向莎拉说出同样的话。
  • 虽然1984年已经出现了立体声,但本片仍是用单声道拍摄的,因为当年影片的拍摄经费相当有限。后来,Hemdale公司重新製作了立体声版本,直到2001年,本片的5.1声道特别版才得以面世。
  • 在一次拍摄休息期间,阿诺·施瓦辛格到洛衫矶市区的餐馆进餐,等他发觉时已经为时已晚,因为他当时是终结者的打扮:少了只眼睛,颚骨露了出来,皮肤也被烧焦了。
  • 大多追车场景是按正常车速拍摄的,然后加入少许快进的效果。
  • 在影片开拍前,施瓦辛格接受了数周枪械训练,后来《僱佣兵》杂誌对他在影片中準确、专业的使用枪械大加讚赏,而以往,《僱佣兵》杂誌一向乐于讽刺各种影片中出现的武器疏失。
  • 片中经典的铿锵有力的伴奏声音是用铸铁锅敲击麦克风产生的。
  • 终结者戴的是Gargoyles牌太阳镜。
  • 片中经典台词“I'll be back”在美国电影学院评选的“百佳电影台词”排行榜中名列第37位,而在2007年《首映》杂誌评选的相同榜单中名列第95位。
  • 里斯在片中从未开灯驾车。
  • 梅尔·吉勃逊曾拒绝扮演终结者。
  • 《终结者》原本计画1983年初开机,因为施瓦辛格当时正在拍摄《毁灭者柯南》,影片的开拍被推迟了9个月。

穿帮镜头

  • 在血洗警局的场景中,终结者用霰弹枪射杀第四个警察,而枪声却是机枪的声音。
  • 片尾爆炸的卡车明显是模型。
  • 可以发现牵引油罐车的绳索。

获奖记录

年份届数组织奖项获奖者种类
1985
第12届
土星奖
最佳编剧
詹姆斯·卡梅隆,盖尔·安妮·赫德
获奖
最佳科幻电影
最佳化妆
斯坦·温斯顿
1985
第12届
土星奖
最佳男主角
阿诺·施瓦辛格
提名
最佳女主角
琳达·汉密尔顿
最佳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最佳配乐
布拉德·费德尔
[获奖记录信息来源]

发行信息

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上映/发行时间
美国
1984年10月26日,1985年(阿沃利亚兹奇幻电影节)
中国
1985年3月22日(香港)、29日(台湾)
澳大利亚
1984年12月20日
韩国
1984年12月22日
英国
1985年1月11日;2001年3月16日(限量放映)(重新发行);2012年10月4日(曼彻斯特)
义大利
1985年1月11日
西班牙
1985年1月18日;2015年7月9日(限量放映)(重新发行)
瑞典
1985年2月8日
菲律宾
1985年2月9日(达沃)
芬兰、丹麦
1985年2月15日
荷兰
1985年2月21日
瑞士
1985年2月27日(德语区)
西德
1985年3月15日
巴西
1985年3月25日
挪威
1985年3月28日
哥伦比亚
1985年4月10日
阿根廷
1985年4月18日
法国、希腊
1985年4月24日
秘鲁
1985年5月1日 ;2015年6月18日(限量放映)(重新发行)
日本
1985年5月4日
爱尔兰
1985年5月17日
葡萄牙
1985年5月24日
冰岛
1985年6月19日
乌拉圭
1985年7月4日
波兰
1987年3月1日
匈牙利
1988年5月26日
土耳其
1988年
捷克斯洛伐克
1990年9月1日
德国
1991年8月29日(限量放映)(重新发行)
加拿大
2012年2月3日(数字电影节)
[上映日期信息来源]

电影票房

影片在北美1,112家影院上映,全球票房累计$78,371,200,其中美国本土$38,371,200,占比49.0%;海外$40,000,000,占比51.0%。

影片评价

国内媒体

影片为科幻片经典之作。影片的动作戏、置景、情节节奏等俱佳,将卡梅龙和阿诺的事业推向新的台阶。阿诺给人的印象就是一台真正的机器人,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让人感觉没有任何事物能够阻止他,使影片气氛从头到底都一直笼罩在“绝望”之中,散发着一种令人心底发毛的恐惧感。而康纳的母亲,由一名本来脆弱的女性到坚强的转变,则体现了女权主义。《终结者》以快节奏和紧凑的情节成为一部长盛不衰的卖座片。片中的特技镜头反映了影片的未来色彩,预示着此后科幻电影的发展方向,予人印象深刻,与众不同的手法在科幻片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时光网评
影片所展现出的特质,是如今大多数商业影片都难以与之相比的。虽然看起来,那是一部製作粗陋的科幻影片,但依然是激动人心的。没有研究过阿诺的发迹史,想来这是他最早的成功影片之一。在卡麦隆的精心加工之下,阿诺仿佛全身散发着金属味道,稜角分明的面部只能用“cool”来形容,至于横冲直撞的霸道气概,也是工业时代审美情趣和社会意识的体现。(网易娱乐评)
1984年《终结者》问世,匪夷所思又能自圆其说的构想,完美而浪漫的情节设定,近乎乱真的化妆,突破性的机器人设计理念,就当时而言最激烈而富个性的动作场面,使《终结者》一时风头无俩。其中最出风头的还是阿诺扮演的终结者,他皮衣墨镜,一手9毫米冲锋鎗,一手12号全自动霰弹枪,面无表情地杀人,包括那句经典的“I'll be back”,组成了一个不朽的形象。这使得第二集里,阿诺顺理成章地成了主角。(《信息时报》评)

国外媒体

近几十年来最优秀的科幻片之一。(BBC评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和製片盖尔·安妮·赫德证实了他们讲故事的技巧。(《奥斯汀纪事》评
一个使人神经绷紧的,巧妙的动作惊悚片。这部紧张的惊悚片第一次让奥地利健美运动员阿诺·施瓦辛格博得了世人的关注。(《帝国》杂誌评
大量的黑科技精明的让异教徒和动作片冬粉满意。(《时代》杂誌评
一个有天赋的B级片。(《纽约每日新闻》评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