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绍兴目连戏

2019-02-10 13:12:52 百科
绍兴目连戏

绍兴目连戏

目连戏是以宗教故事"目莲救母"为题材,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古老剧种,是目前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剧目,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戏祖"。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目连戏(徽州目连戏、辰河目连戏、南乐目连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11月,“绍兴目连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绍兴目连戏,是指流传于浙江绍兴市及所属各县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戏文,是绍兴水乡“社戏”乃至整个民间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具有以下特点及意义:
一是历史悠久。明代已盛行,祁彪佳《远山堂曲品》《祁忠敏公日记》,张岱《陶庵梦忆》均有记载。绍兴理学家王明阳将其与《西厢记》并称,谓其“辞华不似西厢艳,更比西厢孝义全”,鲁迅称其“这是真的农民和手业工人的作品,由他们闲中扮演”。
二是独具一格。与全国目连戏比较具有三大特徵:1、唱腔独特。包括高腔、乱弹腔、忏卷调、念佛调、莲花落、秧歌调等,总称“目连调”,并有特殊乐器称为“目连号头”。2、出目独特。在近200齣目中,《男吊》《女吊》《白神》等数十齣为郑之珍本等外省各本所无,演技特别精湛。3、表演独特。继承宋杂剧的传统,穿插滑稽、调傀儡、叠罗汉、武术、杂技等杂戏,是与宗教仪式结合的仪式剧。此外,还有全国独有的哑剧目连戏,俗称“哑目连”或“哑鬼戏”。
三是遗产丰富。从明代传抄至今的手抄本有六种,其中清代抄本三种,分别为:绍兴《救母记》、新昌胡卜《目连救母记》、嵊州前良《目连戏》;民国抄本三种,分别为:嵊州前良《目连戏总纲》、嵊州前良吕顺铨抄本《目连戏》、绍兴斋堂本《救母记》。
四是影响极大。由于鲁迅少年时期参演目连戏,后又撰写了《门外文谈》《无常》《女吊》等杂文,从而扬名国内外。1956年,嵊州前良目连戏班应邀赴上海参加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演出,先后演出《降星》《贺正》《出鹤》等17出,受到陈毅市长的亲切接见,赵景深、魏金枝等名家还专门召开座谈会,高度评价这次演出,在文艺界造成很大影响。1961年9月25日,浙江绍剧团目连戏被文化部调至北京剧协礼堂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祝贺和接见。
五是价值甚高。绍兴目连戏经过长久的积澱与升华,凸显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堪称绍兴民间信仰习俗和戏曲文化的基石,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