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细胞工程及抗体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获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14年7月11日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正式开始挂牌运营。
细胞工程及抗体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简称:抗体工程中心)充分发挥上海交通大学所具有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和中信国健中试产业化基地的优势,整合校内已有的生物药物研发团队,引进产业化关键技术人才,构成从实验室研发到产业化工程放大及安全评估和临床研究的开发链,致力于抗体药物及生物大分子药物研发的上、下游关键性工程技术,推动产业化关键技术和工程放大,通过技术转移,实现生物药物的产业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细胞工程及抗体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成立时间:2014年7月11日
- 简称:抗体工程中心
- 研究方向:生物药物
基本情况
生物药物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的支柱产业之一,生物药物的大规模生产和创新的生物药物是生物药物产业发展的核心所在。我国在细胞工程及抗体药物领域,不论从基础研究、生产技术水平、成果套用範围、药物品种、工程放大及产业化、关键原材料和装备开发、质量管理系统等方面,目前都与欧美等已开发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该领域的滞后成为我国整体生物医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关键瓶颈,国内生物医药领域大多产品老化、低水平重複,多数国内企业难以掌握国际一流水平的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和高效表达等关键技术,难以顺利实施产业化规模下抗体药物的大规模生产。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化人才紧缺,由于生物医药研发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与技术,因此专业化很少,高端的管理人才更是匮乏。
细胞工程及抗体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简称:抗体工程中心)的建立旨在填补这一空白。抗体工程中心在建设过程中逐渐明确了中心的发展定位:致力于抗体药物及生物药物的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化,从研发、生产、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致力于高级人才的培养教育,以研发团队为基础,推动产业化关键技术和工程放大,通过技术转移,实现生物药物的产业化。围绕国家人口与健康领域重大需求,瞄準世界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前沿,构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公共研究平台;培养教育一批具备新型生物药物研发产业化的关键领军能力的博士和博士后,建立一支能够从事具有国际水準生物药物研发产业化的队伍;研究和掌握具备自主智慧财产权的关键共性技术,在新型抗体及生物药物研发、新型表达平台及关键生产工艺工程技术、新型分离纯化关键工艺及质量控制工程技术和新型製剂大分子药物输送技术等方面研发取得突破性成果,从而为实现我国生物产业领域创新和产业化贡献力量。
建设目标
在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医学院、系统生物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Bio-X、Med-X、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紫竹新兴产业研究院的强力支持下,通过整合、培养和引进,在生物药物产业化和新药研发这一综合的学术、工程、交叉领域形成人才高地。经过三年到八年的建设,建立从研发到工程放大产业化的大团队;建立中国第一个达到国际FDA和EMEA标準的生物药物产业化平台;引进国际上具有前途的临床药物,直接进入GMP生产及临床研究,同时积极準备申报CFDA一类新药;开发一批生物类似药物,并支持企业在国内外进入临床研究,申报上市;完成若干个药物的产业化并转让给製药工业界取得效益;实现从教育部抗体工程中心向国家生物药物工程中心的发展。
建设方向
抗体工程中心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结合抗体药物和生物药物的自身研发生产特性,确立了中心的研发方向:
1. 新型抗体及生物药物研发;
2. 新型表达平台及关键生产工艺工程技术;
3. 新型分离纯化关键工艺及质量控制工程技术;
4. 新型製剂大分子药物输送技术。
建设内容
抗体工程中心建设的内容是以技术团队建设为核心,建立产业化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 新型治疗用抗体的研发工程化
2. 新型重组抗体、重组蛋白、重组疫苗、重组基因治疗药物等的研发
3. 建设一个培养人才的基地
4. 产业化服务平台的建设
产业化服务平台
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化服务平台服务于上海交通大学各学院的上游研发成果产业化,协助工艺开发、工程放大和质量标準,通过先进技术产业研究院向企业输出先进技术和工艺,培养优秀人才,联合製药企业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生物药物产业化平台。
产业化人才基地
在治疗性重组抗体、重组蛋白、重组疫苗、重组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和工程化及产业化的过程中,抗体工程中心将培养一批研究生、博士后和中青年骨干力量,同时也为企业培养工程硕士、工程博士,使抗体工程中心成为一个培养生物药物研发产业化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
此外,抗体工程中心建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各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提供实习生物药物研发产业化的培训,为各大製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提供一流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培训,同时,经过国际交流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建立人员培训的长期合作关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