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细胞工程原理与技术(201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图书)

2018-07-07 09:43:38 百科
细胞工程原理与技术(201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图书)

细胞工程原理与技术(201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图书)

《细胞工程原理与技术》是由余龙江主编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7年3月23日出版的教材,是高等学校iCourse·教材: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系列之一。该书可供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参考书。

全书分为13章,系统介绍了细胞工程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套用实践,以及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基本介绍

  • 书名:细胞工程原理与技术
  • 作者:余龙江
  • ISBN:978-7-04-046213-5
  • 页数:240页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年3月23日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版面字数:430千字
  • CIP核字号:201619845

成书过程

修订情况

《细胞工程原理与技术》由余龙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担任主编,邓宁教授(暨南大学)、李青旺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付春华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担任副主编。华中科技大学的陈明洁、敖明章和杨英副教授,河北大学康现江教授,吉林大学单亚明教授和黄宜兵副教授,暨南大学唐勇教授和王永飞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章焰生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中良和孙秀柱副教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赵蕊副教授等人参与了教材编写。付春华、余龙江对书稿进行了全面统稿和核校。同时,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董艳山、张蒙、王硕、聂琳、戴露丹等研究生参与核校了部分书稿。

出版工作

2017年3月23日,《细胞工程原理与技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出版社工作人员
项目策划策划编辑责任编辑特约编辑封面设计责任印製
吴雪梅、王莉、单冉东
王莉
田红
赵晓玉
王凌波
田甜

内容简介

《细胞工程原理与技术》系统介绍了细胞工程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套用实践,以及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为13章,前3章主要介绍细胞工程的发展简史、理论和实验基础;第4至7章主要介绍细胞工程关键技术;第8至13章主要介绍细胞工程的套用实践。

教材目录

前辅文1绪论
1.1细胞工程概述
1.1.1细胞工程概念
1.1.2细胞工程基本内容
1.2细胞工程发展简史
1.2.1探索期
1.2.2奠基期
1.2.3蓬勃发展期
1.3细胞工程发展前景
1.3.1细胞工程理论发展前景
1.3.2细胞工程技术发展前景
1.3.3细胞工程套用前景
1.4细胞工程学习方法
2细胞工程理论基础
2.1细胞全能性
2.1.1细胞全能性定义
2.1.2细胞全能性研究历史
2.1.3细胞全能性套用
2.2细胞分化与脱分化
2.2.1细胞分化
2.2.2细胞脱分化
2.3细胞融合
2.3.1细胞融合的概念
2.3.2细胞融合的基本原理
2.4合成生物学与人工细胞
2.4.1合成生物学概述
2.4.2合成生物学关键技术
2.4.3人工细胞
3细胞工程实验基础
3.1细胞工程实验室的规划设计及常用仪器设备
3.1.1基本实验室
3.1.2辅助实验室
3.2无菌操作技术
3.2.1培养用品的清洗
3.2.2灭菌原理与方法
3.2.3无菌操作技术
3.2.4无菌操作技术的注意事项
3.2.5污染的检测与控制
3.3培养基的设计与最佳化
3.3.1植物细胞培养基的设计与最佳化
3.3.2动物细胞培养基的设计与最佳化
4细胞组织培养技术
4.1植物细胞组织及器官培养技术
4.1.1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
4.1.2植物器官培养
4.1.3植物细胞组织开放式培养
4.2动物细胞组织及器官培养技术
4.2.1动物细胞培养
4.2.2动物组织培养
4.2.3动物器官培养
5细胞融合技术
5.1细胞融合技术概述
5.1.1细胞融合方法
5.1.2融合细胞的筛选
5.2细胞融合技术发展历程
5.3动物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
5.3.1杂交瘤技术概述
5.3.2单克隆抗体製备基本原理
5.3.3单克隆抗体製备基本流程
5.3.4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5.3.5单克隆抗体细胞株的建立
5.4植物细胞融合技术
5.4.1植物原生质体製备
5.4.2植物原生质体培养
5.4.3植物原生质体融合
5.4.4植物体细胞杂种植株的鉴定
6细胞拆合与克隆技术
6.1细胞拆合
6.1.1细胞拆合技术发展概况
6.1.2细胞拆合技术
6.1.3细胞器重组
6.1.4转染色体核移植技术
6.2克隆技术
6.2.1克隆的概念和分类
6.2.2克隆技术研究进展
6.2.3胚胎分割技术
6.2.4哺乳动物克隆
7干细胞技术
7.1干细胞概述
7.1.1干细胞定义
7.1.2干细胞分类
7.2干细胞製备方法
7.2.1胚胎干细胞製备方法
7.2.2成体干细胞製备方法
7.2.3诱导多能干细胞製备方法
7.2.4肿瘤干细胞製备方法
7.3干细胞研究进展
7.3.1胚胎干细胞研究进展
7.3.2成体干细胞研究进展
7.3.3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进展
7.4干细胞临床套用
7.4.1干细胞及其衍生产品上市情况
7.4.2干细胞治疗的困境和对策
8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生产天然活性物质
8.1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生产天然活性物质概述
8.1.1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概念8.1.2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生产天然活性物质特点
8.2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生产天然活性物质的关键技术
8.2.1植物细胞系建立
8.2.2高产细胞系选育
8.2.3高产细胞系保存
8.2.4植物细胞放大培养技术及工艺
8.2.5产物分离纯化
8.3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生产天然活性物质的调控
8.3.1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的诱导表达调控
8.3.2植物细胞回响外界刺激积累次生代谢物合成的信号转导途径
8.3.3植物天然活性物质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
8.4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生产贵重药物套用实例
8.4.1紫杉醇生物合成的代谢调控
8.4.2人参皂苷生物合成和次生代谢调控
9植物组织快速繁殖生产试管苗
9.1植物快速繁殖的概述
9.1.1植物快速繁殖的概念
9.1.2植物快速繁殖的特点
9.2植物脱毒培养技术
9.2.1植物脱毒和快速繁殖的意义
9.2.2植物脱毒培养的方法及原理
9.2.3植物脱毒苗的鉴定
9.3人工种子
9.3.1人工种子的概念
9.3.2人工种子各构成部分的特点
9.3.3人工种子的储藏
9.3.4人工种子的套用
9.4植物组织快速繁殖生成试管苗技术
9.4.1植物试管苗形成途径
9.4.2试管苗的形成过程
9.4.3试管苗形成过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9.4.4试管苗的套用
9.5植物组织快速繁殖生产试管苗的套用实例
9.5.1经济作物马铃薯的快速繁殖
9.5.2药用植物金线莲的快速繁殖
9.5.3景观植物香石竹的快速繁殖
10植物细胞工程育种
10.1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
10.1.1植物体细胞杂交概述
10.1.2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过程
10.1.3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的套用
10.2多倍体与单倍体育种
10.2.1多倍体育种
10.2.2单倍体育种
10.3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10.3.1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概念与意义
10.3.2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分子标记
10.3.3分子标记在植物育种中的套用
10.4体细胞突变体育种
10.4.1体细胞突变体
10.4.2体细胞突变体育种过程
10.4.3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套用
10.4.4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
10.5基于细胞工程的植物转基因育种
11动物细胞工程製药
11.1动物细胞培养生产疫苗
11.1.1疫苗生产用细胞基质及其特性
11.1.2疫苗生产用新细胞系/株建立技术
11.1.3动物细胞培养生产疫苗进展
11.2动物细胞工程药物筛选
11.2.1药物筛选概述
11.2.2细胞工程药物筛选技术
11.2.3高通量细胞筛选模型
11.2.4高通量细胞筛选新技术
11.3单克隆抗体的套用
11.3.1单克隆抗体在医学检验中的套用
11.3.2单克隆抗体在农牧业及食品安全中的套用
11.3.3单克隆抗体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套用
12胚胎移植与试管动物
12.1受精与胚胎髮育
12.1.1受精
12.1.2胚胎髮育
12.2胚胎移植
12.2.1概述
12.2.2发情控制技术
12.2.3胚胎移植
12.2.4胚胎移植的影响因素
12.3体外受精与试管动物
12.3.1体外受精技术在动物生产中的重要性
12.3.2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
12.3.3精子获能
12.3.4体外受精
13转基因动物及其套用
13.1转基因动物概述
13.1.1转基因动物研究发展简史
13.1.2转基因动物的效率
13.1.3动物转基因的结构
13.1.4动物转基因的表达特性
13.1.5转基因动物的安全性
13.2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
13.2.1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的类型
13.2.2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製备的基本流程
13.2.3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3.3转基因动物模型
13.3.1转基因动物製备方法
13.3.2动物转基因载体分类
13.3.3转基因动物的鉴定
13.3.4人类疾病转基因动物模型
13.3.5转基因动物的研究
13.4转基因动物的套用

教学资源

  • 课程资源
《细胞工程原理与技术》配套建设有“《细胞工程原理与技术》”数字课程,数字课程包括知识拓展、深入学习、套用案例、视频、动画、本章小结、教学课件、自测题、参考文献等板块。
数字课程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内容提供者
“《细胞工程原理与技术》”数字课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7年3月
余龙江等

教材特色

《细胞工程原理与技术》各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繫,内容安排相互衔接,既强调系统性和基础性,又紧扣套用实践。此外,该书按照研究的思路提出科学问题,并採用各种技术手段来求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逻辑性强。

作者简介

余龙江,1966年生,湖北黄梅人,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资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生物技术国家特色专业负责人,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开放实验室生物岩溶与生态重建研究室负责人。曾被评为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