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的红线》根据美国作家詹姆斯·琼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由泰伦斯·马力克执导,西恩·潘、伊莱亚斯·科泰斯、詹姆斯·卡维泽、本·卓别林、尼克·诺特、艾德里安·布洛迪等主演的战争电影。
该片讲述在1942年到1943年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期间一个名为“查理斯火炮连”的战争故事,于1999年1月15日在美国上映。
基本介绍
-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
- 编剧:泰伦斯·马力克,James Jones
- 主演:西恩·潘,伊莱亚斯·科泰斯,詹姆斯·卡维泽,本·卓别林,尼克·诺特,艾德里安·布洛迪
- 发行公司:20世纪福克斯家庭娱乐公司
- 对白语言:英语,日语,希腊语
- 中文名:细细的红线
- 外文名:The Thin Red Line
- 其它译名:红色警戒、狂林战曲、红色警戒线、细红线
- 製片地区:美国
- 拍摄日期:1997年6月23日 - 1997年11月
- 类型:剧情、动作、战争
- 片长:170分钟
- 上映时间:1999年1月15日(美国)
- 色彩:彩色
- imdb编码:tt0120863
- 主要奖项: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
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
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剧情简介
1942年,位于南太平洋上的瓜达尔卡纳尔群岛风光如画。美军士兵在岛上登入,希望能从日本侵略军手中将它收回。美军和日军在这个小岛上展开了大规模的战役,抢夺被日军控制的210阵地的艰巨任务落在了“查理步兵连”的头上。为此,上尉斯塔罗和下达命令的中校塔尔发生了争执。塔尔认为诸位战士应该奋勇向前,将平时训练的技能都展现出来,而斯塔罗则认为在塔尔的勃勃野心驱使下,全连的士兵将走上一条不归之路。可是,斯塔罗最后被解除了职务,众位士兵仍然必须投入这场国家参加的“正义战争”。在长达数月的血腥战役中,步兵连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从危机四伏的夜间侦察到艰苦卓绝的露宿野外,从阵地上遭遇的枪林弹雨到生还后医院里承受的心灵创痛,战争中的一切都不可避免的落到他们头上。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配音 |
---|---|---|
军士长爱德华·威尔斯 | 西恩·潘 | ---- |
普拉尔·菲弗下士 | 阿德里安·布洛迪 | ---- |
列兵维特 | 詹姆斯·卡维泽 | ---- |
列兵贝尔 | 本·卓别林 | ---- |
上尉查理·伯彻 | 乔治·克鲁尼 | ---- |
中校乔丹·陶 | 尼克·诺特 | ---- |
上尉约翰·盖夫 | 约翰·库萨克 | ---- |
凯克军士 | 伍迪·哈里森 | ---- |
上尉詹姆士斯·塔罗斯 | 伊莱亚斯·科泰斯 | ---- |
Brigadier General Quintard | 约翰·特拉沃塔 | ---- |
Sergeant Storm | 约翰·C·赖利 | ---- |
Private Ash (as Tom Jane) | 托马斯·简 | ---- |
Second Lieutenant Whyte | 杰瑞德·莱托 | ---- |
Sergeant McCron | 约翰·萨维奇 | ---- |
Private Tills | 蒂姆·布雷克·尼尔森 | ---- |
Private First Class Doll | 达什·米霍克 | ---- |
Japanese Officer #1 | 光石研 | ---- |
Marty Bell | 米兰达·奥图 | ---- |
Sergeant Becker | Don Harvey | ---- |
Private Peale | Mark Boone Junior | ---- |
Private Henry | Norman Patrick Brown | ---- |
First Lieutenant George Band | Paul Gleeson | ---- |
Private First Class Earl | Gordon MacDonald | ---- |
Marina | Marina Malota | ---- |
Private Mazzi | Larry Romano | ---- |
Pvt. Charlie Dale | Arie Verveen | ---- |
Private Tella | 柯克·埃斯沃多 | ---- |
Lieutenant Colonel Billig | Simon Billig | ---- |
Corporal Thorne | Jarrod Dean | ---- |
Private Coombs | Matt Doran | ---- |
Private Weld | Travis Fine | ---- |
Corporal Queen | David Harrod | ---- |
Private Carni | Danny Hoch | ---- |
Witt's Mother (as Penny Allen) | Penelope Allen | ---- |
Melanesian Villager (as Benjamin) | Benjamin Green | ---- |
Japanese Prisoner | Kengo Hasuo | ---- |
Assistant Pilot | Ben Hines | ---- |
Private Sico, BAR Man | Robert Roy Hofmo | ---- |
Melanesian Man Walking Past the Troops | Jack | ---- |
Melanesian Villager (as Jimmy) | Jimmy Xihite | ---- |
Melanesian Woman with Child | Polyn Leona | ---- |
Medic #2 | Simon Lyndon | ---- |
Japanese Private #1 | 前原一辉 | ---- |
Melanesian Extra | John Augwata | ---- |
Private Floyd | Michael McGrady | ---- |
Crewman | Larry Neuhaus | ---- |
Japanese Private #6 | 冈安泰树 | ---- |
Japanese Soldier | 大久保贵光Takamitsu Okubo | ---- |
Japanese Prisoner #2 | Kazuyoshi Sakai | ---- |
Japanese Officer #2 | 信太昌之 | ---- |
Private Edward P. Train | John Dee Smith | ---- |
Corporal Jenks (as Stephan Spacek) | Stephen Spacek | ---- |
Private First Class Edward Beade | 尼克·斯塔尔 | ---- |
Japanese Private #7 | Hiroya Sugisaki | ---- |
Japanese Private #3 | Kouji Suzuki | ---- |
Japanese Private #2 | Tomohiro Tanji | ---- |
Japanese Sergeant | Minoru Toyoshima | ---- |
Japanese Private #5 | Terutake Tsuji | ---- |
Second Lieutenant Albert Gore | Steven Vidler | ---- |
Pilot | Todd Wallace | ---- |
Private Hoke | 威尔·华莱士 | ---- |
Japanese Officer #3 | Joe Watanabe | ---- |
Stack | Simon Westaway | ---- |
Melanesian Guide (as Vincent) | Vincent Wild | ---- |
Medic #1 (as Dan Wyllie) | Daniel Wyllie | ---- |
Young Japanese | Yasoumi Yoshino | ---- |
(uncredited) | 奇克·盖瑞 | ---- |
Nisei Interpreter (uncredited) | 兰德尔·杜克·金 | ---- |
Marl (uncredited) | 多纳尔·罗格 | ---- |
Soldier (uncredited) | Clark McCutchen | ---- |
General (uncredited) | David Paschall | ---- |
S-1 (uncredited) | Jace Phillips | ---- |
Private Drake (uncredited) | Felix Williamson | ---- |
职员表
製作人 | 导演 | 副导演(助理) | 编剧 | 摄影 | 配乐 | 剪辑 | 选角导演 | 艺术指导 | 美术设计 | 服装设计 | 视觉特效 | 布景师 | 发行 |
---|---|---|---|---|---|---|---|---|---|---|---|---|---|
格兰特·希尔 罗伯特·麦可·盖斯勒 约翰·罗伯杜 小乔治·斯蒂文斯 Sheila Davis Lawrence Michael Stevens | 泰伦斯·马力克 | Lisa Brookes Keri Bruno Gary Capo Karen Estelle Collins 斯奇普·考斯珀 Sean Hobin | 泰伦斯·马力克 詹姆斯·琼斯 | 约翰·托尔 | 汉斯·季默 | Leslie Jones Saar Klein 比利·韦伯 | 黛安娜·克里滕顿 | 杰克·菲斯克 | Ian Gracie | Margot Wilson | Chris Godfrey | Richard Hobbs;Suza Maybury | 20世纪福克斯家庭娱乐公司 |
角色演员介绍
- 爱德华·威尔斯演员:西恩·潘军士长,愤世嫉俗的家伙,沉默寡言,做为一个杰出的杀手,他充分的理解战士在战争机器中充当的角色,每个人只是这台机器上的一个小齿轮,一个小零件,他甚至认为部队就是有着一大堆规定和纪律的公司,他就是一个部门的经理,战争将他彻底异化为一个战争工具。他也由此摆脱了内心的挣扎。
- 詹姆士斯·塔罗斯演员:埃利厄斯·科蒂斯上尉,整个步兵连精神上的支柱,他是一个将责任感视为神圣的人,时时刻刻为士兵的生命着想,他的旁白也时时出现,他把这些战士看成自己的孩子,他也渴望用自己所具有的军人责任感来克服手沾血腥的罪恶感,可是到了最后他却被解除了任务。
- 维特演员:吉姆·凯维佐列兵,理想主义者,从他一踏上瓜达康纳尔岛开始,他就想离开,他不想与世界末日同在。可是恰恰是这个“逃兵”拯救了陷入困境中的连队,自己却孤独地葬身于丛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关心他的生死。
- 贝尔演员:本·卓别林列兵,朝思暮想着家乡的老婆,他最害怕的不是战场上的危险,而是老婆跟别的男人走掉。他是全片中导演的代言人,他的评判左右了观众的价值取向。
音乐原声
曲目 | 专辑信息 |
---|---|
The Coral Atoll | ![]() |
The Lagoon | |
Journey to the Line | |
Light | |
Beam | |
Air | |
Stone in My Heart | 艺人: Hans Zimmer |
The Village | 唱片公司: RCA Records |
Silence | 发行时间: 1999年01月12日 |
God Yu Tekkem Laef Blong Mi | 专辑类别: 原声带、影视音乐 |
Sit Back and Relax | 专辑风格: 原声 Soundtrack, 电影原声 Film Score |
幕后花絮
- 该片的初剪版本长达6小时,消耗的胶片长度超过了100万英尺。
- 作曲家汉斯·兹米尔和约翰·鲍威尔共为影片谱写了长达4小时的配乐,而导演泰伦斯·马力克在影片的最终版本中只选取了一小部分。
- 爱德华·诺顿曾拒绝出演本片。
- 本片拍摄险些夭折,因为索尼公司惟恐无法收回4500万美元的拍摄成本,幸好20世纪福克斯及时出手,并将拍摄预算增至5200万。
- 在影片上映前,製作人罗伯特·麦可·盖斯勒和约翰·罗伯杜曾违背事先签署的保密条款接受《名利场》杂誌的採访,导演马力克随即要求两人必须签署一份绝不参加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声明,否则他会在演职人员名单中删除两人的姓名。三人最终都没出席奥斯卡典礼,而影片也与小金人无缘。
- 该片的一位製片人在影片进入后期製作时,曾想去剪辑室一睹马力克身影。工作人员告诉他马力克并不在那儿,而製片人表示只想在他待过的房间里待一会儿。
- 导演马力克让许多演员几个月地待在片场,却最终在剪辑室里把他们剪掉,片中乔治·克鲁尼出现了66秒,约翰·屈伏塔出现了209秒,而米基·洛克、比利·鲍勃·桑顿都没出现在最后的成片里。
- 阿德里安·布洛迪原本出演的是片中男主角考普拉尔·弗埃,即便在最后的剧本里,他的角色也包办了大部分戏份,然而在成片中他的角色在长达3小时的影片中只出现了5分钟,甚至还没有树的出境时间长。
- 比尔·普尔曼在片中的戏份被全删了,之后在导演的要求下他为影片配了长达28页纸的画外音,但最终他的旁白也未出现在影片中。
穿帮镜头
·时代错误:在刚开始的村庄,可以在背景里看到一艘1980年之后才有的海军船只。
·时代错误:士兵使用的牙刷,至少是在1990年代以后才发明的。
·时代错误:在沙滩上面有一个现代的玻璃纤维的泡沫材料的冲浪板。
·时代错误:在一个闪回镜头中,士兵和他的女友握着手,可以在背景的窗外看到一些并不是1940年代的现代汽车。
·时代错误:在美国军队中,直到1960年代才开始出现“201档案”作为参军人员档案。然而,在影片开始的时候,有两名士兵使用到了这一术语,作为介绍他们服役记录的信息。
获奖记录
时间 | 颁奖礼 | 奖项 | 入围者 | 结果 |
1999 | 柏林国际电影节 | 金熊奖 | 《细细的红线》 | 获奖 |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导演 | 泰伦斯·马力克 | ||
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影片 | 约翰·罗伯杜/Robert Michael Geisler/Grant Hill | 提名 | |
最佳导演 | 泰伦斯·马力克 | |||
最佳改编剧本 | 泰伦斯·马力克 | |||
2000 | 凯撒奖 | 最佳外语片 | 《细细的红线》 |
幕后製作
创作背景
为将《细细的红线》搬上大银幕,已经息影20年的泰伦斯·马力克重执导筒,并亲手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并在美国电影协会的高级电影研究中心邂逅了美国电影协会创办人、本片的执行製片人小乔治·斯蒂文斯。
在该片剧本中,马力克探索了原着中所没有的全新主题,那就是对战场周遭自然和人类学环境的思考。兇残的机械化战役在质朴的荒野中进行,从而让毁灭的力量与宁静、和谐的自然环境产生激烈冲突。
早在1988年,马力克就曾找到製作人罗伯特·麦可·盖斯勒和约翰·罗伯杜,提议将小说《细细的红线》拍成电影,他们找到作者的遗孀格洛丽亚·琼斯并取得了改编拍摄权。盖斯勒和罗伯杜随后找到曾任马力克经纪人的菲尼克斯影片公司主席迈克·麦达沃伊,希望他能注资筹拍。马力克起初只想负责改编剧本,不过最终决定亲自上阵执导本片。1996年9月,马力克和菲尼克斯影片公司找到正在墨西哥拍摄《铁达尼号》的製作人格兰特·希尔。
在影片幕后阵容中,艺术指导杰克·菲斯克、第一助理导演斯奇普·考斯珀、选角导演黛安娜·克里滕顿和剪辑师比利·韦伯都是马力克的老搭档,除此之外,负责本片配乐的汉斯·兹米尔和摄影师约翰·托尔都曾为奥斯卡奖得主。
人物叙事
人在取景框中的位置,决定了导演与他塑造的人物之间的距离,《细细的红线》充满了特写和近景,前景和后景的关係也非常讲究,他总是把人物置于自然之中,他对待人物的态度犹如生物学家对待昆虫的态度。《细细的红线》跟战争的关係是密不可分的。在《细细的红线》中,凡是形成人物性格的那些历史条件、社会事件和家庭矛盾一律被人物的主观感受所代替。
製作发行
国家 | 上映时间 |
美国 | 1998年12月28日(limited) |
美国 | 1999年1月8日 |
加拿大 | 1999年1月15日 |
德国 | 1999年2月12日(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韩国 | 1999年2月13日 |
阿根廷 | 1999年2月14日(premiere) |
澳大利亚 | 1999年2月18日 |
义大利 | 1999年2月19日 |
西班牙 | 1999年2月19日 |
瑞典 | 1999年2月19日 |
比利时 | 1999年2月24日 |
法国 | 1999年2月24日 |
阿根廷 | 1999年2月25日 |
德国 | 1999年2月25日 |
以色列 | 1999年2月25日 |
荷兰 | 1999年2月25日 |
纽西兰 | 1999年2月25日 |
新加坡 | 1999年2月25日 |
奥地利 | 1999年2月26日 |
巴西 | 1999年2月26日 |
丹麦 | 1999年2月26日 |
冰岛 | 1999年2月26日 |
葡萄牙 | 1999年2月26日 |
瑞士 | 1999年2月26日(German speaking region) |
土耳其 | 1999年2月26日 |
英国 | 1999年2月28日 |
芬兰 | 1999年3月5日 |
埃及 | 1999年3月10日 |
挪威 | 1999年3月12日 |
俄罗斯 | 1999年3月15日 |
捷克 | 1999年3月18日 |
匈牙利 | 1999年3月18日 |
斯洛伐克 | 1999年3月18日 |
印度尼西亚 | 1999年3月20日 (Jakarta) |
马来西亚 | 1999年3月25日 |
哥伦比亚 | 1999年3月26日 |
爱沙尼亚 | 1999年3月26日 |
日本 | 1999年4月10日 |
荷兰 | 2003年8月10日 (TV premiere) |
影片评价
《细细的红线》是反常规、反惯例、反类型的,它在结构、情节、氛围、空间造型诸方面都没有一般类型片所具有的“经典编码”。作为一部反好莱坞类型片的作者电影,它有别于任何战争片,导演在叙事上的独创性颠覆了好莱坞模式,以一种貌似鬆散、混乱的叙事来完成导演特伦斯·马利克对人物心理现实的描绘以及作者本身带有形而上意味的哲理反思。
《细细的红线》透过一场胜得艰苦的战役,对“战争”与“死亡”发出天问式的疑惑。全片节奏缓慢,头十分钟甚至安详得有如南太平洋的风光片,在摄影与配乐均十分精緻的气氛下展开一场攻坚行动,这一个多小时的战役是全片令人看得最兴奋的精华。导演在此展现出他驾驭镜头的功力,利用漫山遍野的长草和鬼魅般出现的日军,将战争中的荒谬恐怖感表现得很贴切。可惜在战役结束后影片仍拖上一大段才剧终,以至压轴戏威特的牺牲失去了应有的感人力量(腾讯网 评)。
如果按照好莱坞的剧作法来看《细细的红线》,它没有一点是合格的。整部影片的叙事,可以说是对好莱坞经典叙事的逆反。这部影片有人物,可是没有绝对的主角。这可能是最意识流的战争片,战争情节只是为战士提供了精神恍惚的藉口,散文诗般的画面仿佛是面临死神前的“走神”。影片用了太多大明星,但真正的明星却是导演的奇特手法。这与其说是战争片,不如说是战争印象片。
《细细的红线》是一部以“二战”为题材的影片,不仅重现出二战中遏制日军攻势的关键战役,还探索了在极端条件下军人之间的紧密关係,战争被深刻且真实地在片中描绘出来(国际线上 评)。该片主题的深刻近于深奥,致使影片上映后的票房并不如早前预测的理想,但无论是看过此片的观众,还是业内人士,都把它视为一部优秀的二战影片;影片中所表现的关于”战争与生命”的主题仍然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新浪网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