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子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具有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宝庆新增方):常服清神顺气,和五脏,行滞气,进饮食,去湿气;②《千金方衍义》:降泄逆气之功效。主治寒痰上壅,咳嗽气喘,胸膈满闷(①《备急千金要方》:脚弱上气;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宝庆新增方):男女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虚烦引饮,头目昏眩,腰疼脚弱,肢体倦怠,腹肚㽲刺,冷热气泻,大便风秘,涩滞不通,肢体浮肿,有妨饮食;③《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阴阳交错,上重下虚,中满喘急,呕吐自汗)。
基本介绍
- 名称:紫苏子汤
- 别名: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宝庆新增方)、降气汤(《普济方》卷一八三)、苏子降气饮(《杏苑生春》卷三)、紫苏汤(《景岳全书》卷五十四)
-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卷七
- 组成:紫苏子、前胡、厚朴、甘草、当归、半夏、橘皮、大枣、生姜、桂心
- 功用: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宝庆新增方):常服清神顺气,和五脏,行滞气,进饮食,去湿气;②《千金方衍义》:降泄逆气
- 主治:寒痰上壅,咳嗽气喘,胸膈满闷(①《备急千金要方》:脚弱上气;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宝庆新增方):男女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虚烦引饮,头目昏眩,腰疼脚弱,肢体倦怠,腹肚㽲刺,冷热气泻,大便风秘,涩滞不通,肢体浮肿,有妨饮食;③《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阴阳交错,上重下虚,中满喘急,呕吐自汗)
组成
紫苏子一升,前胡、厚朴、甘草、当归各一两,半夏一升,橘皮三两,大枣二十枚,生姜一斤,桂心四两。
用法用量
上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次服,日三次,夜二次。
功用
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宝庆新增方):常服清神顺气,和五脏,行滞气,进饮食,去湿气;②《千金方衍义》:降泄逆气。
主治
寒痰上壅,咳嗽气喘,胸膈满闷(①《备急千金要方》:脚弱上气;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宝庆新增方):男女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虚烦引饮,头目昏眩,腰疼脚弱,肢体倦怠,腹肚㽲刺,冷热气泻,大便风秘,涩滞不通,肢体浮肿,有妨饮食;③《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阴阳交错,上重下虚,中满喘急,呕吐自汗)。
方义
①《医方集解》:此手太阴药也。苏子、前胡、厚朴、橘红、半夏皆能降逆上之气,兼能除痰,气行则痰行也,数药也能发表,既以疏内壅,兼以散外寒也;当归润以和血,甘草甘以缓中;下虚上盛,故又用肉桂引火归元也;②《千金方衍义》:脚气患者,浊气上攻,故以苏子、橘皮、前胡、厚朴辛温降气,半夏、生姜涤除痰湿,桂心、当归温散滞血,甘草、大枣调和中气,全以降泄逆气为主,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更名苏子降气汤。后世治虚阳上攻,痰涎壅盛,肺气喘满,服之气降即安。
附方
名称:紫苏子汤
组成:紫苏子(炒)八两,半夏(汤洗去滑七遍)五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桂(去粗皮)各三两,甘草(炙)、人参、白朮各二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擘),同煎取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肺痹。胸心满塞,上气不下
出处:《圣济总录》卷十九
名称:紫苏子汤
组成:紫苏子、麻黄(去根节,煮,掠去沫,焙)、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陈橘皮(去白,焙)、桑根白皮(锉)、赤茯苓(去黑皮)、陈曲(炒)、桔梗(炒)、百合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绵滤至清,通口热细呷,临卧再服
主治:肺感寒气,咳唾浊沫,语声不出,有妨饮食,神思倦怠
出处:《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名称:紫苏子汤
组成:紫苏(微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甘草(炙)半两,乾姜(炮)、桔梗(锉,炒)、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加大枣二枚(擘破),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主治:三焦咳。心胸不利,不思饮食
出处:《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名称:紫苏子汤
组成:紫苏子(炒)、陈橘皮(去白,焙)、人参、赤茯苓(去黑皮)、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生姜(切,焙)、杏仁(去皮尖双仁,炒)、枇杷叶(拭去毛,炙乾)各二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温服,一日三次
主治:厥逆及冷气逆满,不能食
出处:《圣济总录》卷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