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纯蓝仙鹟

2019-02-03 08:19:04 百科
纯蓝仙鹟

纯蓝仙鹟

纯蓝仙鹟(学名:Cyornis unicolor):体长16-17厘米,体重18-23克。是一种体型略大的浅蓝色或近褐色的鹟。雄鸟上体亮丽钴蓝,眼先黑,喉及胸浅蓝,腹部灰白,尾下覆羽近白。与铜蓝鹟的区别在嘴较长,体羽无绿色,眼圈黄褐。雌鸟上体灰褐,尾多棕褐色,下体灰褐,眼圈及眼先黄褐,有时上嘴基上有狭窄的暗青绿色带。亚成鸟褐色并具黑色及黄褐色杂斑。虹膜褐色,嘴褐色,脚褐色。

留鸟。栖息于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地带潮湿的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中,常单独活动在树林中层枝叶间、林下、林缘及山边灌丛中。在枝间跳跃觅食,性羞怯,尾有时抽动。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纯蓝仙鹟
  • 拉丁学名:Cyornis unicolor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鸟纲
  • 亚纲:今鸟亚纲
  • :雀形目
  • 亚目:鸣禽亚目
  • :鹟科
  • :仙鹟属
  • :纯蓝仙鹟
  • 亚种:3亚种 
  • 命名者及年代:Blyth, 1843
  • 同义学名:Niltava unicolor
  • 英文名称:Pale Blue Fltcatcher
  • 英文名称:Pale Blue-flycatcher
  • 英文名称:Pale Blue-Flycatcher

形态特徵

纯蓝仙鹟雄鸟前额、头顶前部和头顶两侧眉区以及翅上小覆羽辉钴蓝色,其余上体包括两翅和尾表面淡蓝色,其中尾上覆羽和尾羽较深,眼先黑色,颊和耳羽同背,但比背较深。下体颏、喉、胸淡蓝色或淡蓝灰色,腹两胁淡灰色,尾下覆羽灰白色或淡灰色、具白色羽缘,腋羽和翼下覆羽棕黄白色。
雌鸟上体橄榄褐色或橄榄黄褐色,眼先和眼周淡茶黄色,尾上覆羽和尾棕褐色,飞羽褐色,羽缘棕褐色。颏灰白色,喉、胸淡灰褐色或淡土褐色,颏、喉和头侧常缀有赭色,腹淡灰色,尾下覆羽皮黄色。
虹膜褐色或榛色,嘴黑色,脚淡褐色或肉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8-22克,♀20-23克;体长♂163-172毫米,♀165-167毫米;嘴峰♂13-14.5毫米,♀13-14.5毫米;翅♂76-82毫米,♀76-79毫米;尾♂72-80毫米,♀72-74毫米;跗跖♂16-19毫米,♀16.5-17.5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地带潮湿的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中,夏季有时也上到海拔1500米的中山地带。

生活习性

留鸟。常单独活动在树林中层枝叶间、林下、林缘及山边灌丛中。在枝间跳跃觅食,能在树枝上做90度的转身,并喜欢上下摆动着飞,有时也静栖于枝干上,待有昆虫飞过,才突然飞去捕食。
叫声响亮甜美似鸫鸟的鸣声,一直下降至最后三个音复又上升,通常以粗哑的chizz收尾;偶尔也有低哑之声。
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也吃少量的植物果实和种子。

分布範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汶莱达鲁萨兰国、高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寮国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游蕩:中国香港。
中国分布:指名亚种繁殖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及广西;特有海南亚种见于海南岛。
纯蓝仙鹟分布图纯蓝仙鹟分布图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营巢于岩坡和陡岸洞穴或石隙间,也在树干洞中营巢。巢主要由苔藓构成,月时也掺杂一引起细根,内垫月细的鬚根。每窝产卵通常4枚,卵的大小为21.5-23.1毫米×16.8-17.3毫米。

亚种分化

纯蓝仙鹟(3亚种)
中文名称学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纯蓝仙鹟海南亚种
Cyornis unicolor diaoluoensis
Cheng, Yang & Lu, 1981
2
纯蓝仙鹟南亚亚种
Cyornis unicolor harterti
Robinson & Kinnear, 1928
3
纯蓝仙鹟指名亚种
Cyornis unicolor unicolor
Blyth, 1843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範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準(分布区域或波动範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