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美阅读:纳兰词》收录了纳兰词中最精华的篇章,是纳兰容若情感的真实写照,多以感怀爱情的伤感、表达思念之情为主,穿插以伤春悲秋、诗词言志之作,多有用典,将人生用文字表达得甚是深刻透彻。编者力求从真实的历史背景人手,给各位纳兰词爱好者还原真实的纳兰容若。书中设有原文、笺注、典评三个栏目,多角度将词作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词人境况以及词作的意境、情感全面地展示出来,使读者在阅读之余得以感受纳兰词的隽秀灵动之处和纳兰容若的人生经历及丰富的内心情感。
基本介绍
- 书名:纯美阅读:纳兰词
-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 页数:366页
- 开本:16
- 作者:纳兰容若 聂小晴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纯美阅读:纳兰词》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清代)纳兰容若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明珠长子,清朝第一词人。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出生于满洲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他天生富贵,衣食无忧,父亲权倾朝野;他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善丹青,精骑射,十七岁为诸生,十八岁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身一等侍卫。三十一岁风华正茂之时因伤寒与世长辞,生命如流星一样短暂而璀璨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明珠长子,清朝第一词人。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出生于满洲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他天生富贵,衣食无忧,父亲权倾朝野;他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善丹青,精骑射,十七岁为诸生,十八岁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身一等侍卫。三十一岁风华正茂之时因伤寒与世长辞,生命如流星一样短暂而璀璨
图书目录
卷一
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
少年游(算来好景只如斯)
调笑令(明月)
虞美人(绿阴帘外梧桐影)
採桑子(彤云久绝飞琼字)
採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採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
採桑子(严宵拥絮频惊起)
採桑子塞上咏雪花(非关癖爱轻模样)
採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
採桑子(拨灯书尽红笺也)
採桑子(谢家庭院残更立)
採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
菩萨蛮寄顾梁汾苕中(知君此际情萧索)
忆江南(昏鸦尽)
忆江南(江南好,建业旧长安)
忆江南(江南好,水是二泉清)
玉连环影(何处)
浪淘沙望海(蜃阙半模糊)
诉衷情(冷落绣衾谁与伴)
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
好事近(帘外五更风)
好事近(何路向家园)
江城子咏史(湿云全压数峰低)
昭君怨(暮雨丝丝吹湿)
长相思(山一程)
清平乐(烟轻雨小)
清平乐(将愁不去)
清平乐(凄凄切切)
清平乐忆梁汾(才听夜雨)
清平乐(风鬟雨鬓)
清平乐秋思(凉云万叶)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泠泠彻夜)
满庭芳(堠雪翻鸦)
卷二
琵琶仙中秋(碧海年年)
御带花重九夜(晚秋却胜春天好)
酒泉子(谢却茶藤)
生查子(东风不解愁)
生查子(惆怅彩云飞)
忆秦娥(春深浅)
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点绛唇对月(一种蛾眉)
浣溪沙(讯息谁传到拒霜)
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
浣溪沙(酒醒香销愁不胜)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眼儿媚咏梅(莫把琼花比淡妆)
摊破浣溪沙(林下荒苔道韫家)
摊破浣溪沙(风絮飘残已化萍)
摊破浣溪沙(一霎灯前醉不醒)
霜天晓角(重来对酒)
减字木兰花(烛花摇影)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
减字木兰花(断魂无据)
卜运算元塞梦(塞草晚才青)
雨中花送徐艺初归崑山(天外孤帆云外树)
鹧鸪天(独背残阳上小楼)
鹧鸪天(雁贴寒云次第飞)
鹧鸪天(别绪如丝睡不成)
鹧鸪天(冷露无声夜欲阑)
鹧鸪天(握手西风泪不乾)
鹧鸪天咏史(马上吟成促渡江)
卷二
落花时(夕阳谁唤下楼梯)
海棠春(落红片片浑如雾)
添字採桑子(闲愁似与斜阳约)
荷叶杯(知己一人谁是)
荷叶杯(帘卷落花如雪)
南歌子(翠袖凝寒薄)
南歌子古戍(古戍饥乌集)
鞦韆索渌水亭春望(药阑携手销魂侣)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心灰尽)
浪淘沙(紫玉拨寒灰)
浪淘沙(野店近荒城)
浪淘沙(闷自剔残灯)
菩萨蛮(梦回酒醒三通鼓)
菩萨蛮(澹花瘦玉轻妆束)
菩萨蛮(窗间桃蕊娇如倦)
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虞美人(彩云易向秋空散)
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浣溪沙(五字诗中目乍成)
浣溪沙(记绾长条欲别难)
浣溪沙古北口(杨柳千条送马蹄)
鹊桥仙(梦来双倚)
鹊桥仙七夕(乞巧楼空)
南乡子(烟暖雨初收)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泪咽却无声)
巷四
一斛珠元夜月蚀(星球映彻)
临江仙(丝雨如尘云着水)
临江仙(长记碧纱窗外语)
临江仙(六曲阑乾三夜雨)
临江仙谢饷樱桃(绿叶成阴春尽也)
临江仙寒柳(飞絮飞花何处是)
临江仙寄严荪友(别后闲情何所寄)
临江仙孤雁(霜冷离鸿惊失伴)
红窗月(燕归花谢)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蝶恋花(萧瑟兰成看老去)
蝶恋花夏夜(露下庭柯蝉响歇)
蝶恋花出塞(今古河山无定据)
蝶恋花(準拟春来消寂寞’)
唐多令雨夜(丝雨织红茵)
唐多令塞外重九(古木向人秋)
青玉案宿乌龙江(东风捲地飘榆荚)
月上海棠中元塞外(原头野火烧残碣)
月上海棠瓶梅(重檐淡月浑如水)
一丛花咏并蒂莲(阑珊玉佩罢霓裳)
翦湘云送友(险韵慵拈)
念奴娇(人生能几)
念奴娇宿汉儿村(无情野火)
念奴娇(绿杨飞絮)
秋水听雨(谁道破愁须仗酒)
水龙吟题文姬图(须知名士倾城)
水龙吟再送荪友南还(人生南北真如梦)
齐天乐上元(阑珊火树鱼龙舞)
齐天乐塞外七夕(白狼河北秋偏早)
潇湘雨送西溟归慈谿(长安一夜雨)
风流子秋郊射猎(平原草枯矣)
卷五
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
金缕曲(生怕芳樽满)
金缕曲寄梁汾(木落吴江矣)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已)
金缕曲(未得长无谓)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浣溪沙(肠断斑骓去未还)
浣溪沙(容易浓香近画屏)
浣溪沙(欲寄愁心朔雁边)
浣溪沙(败叶填溪水已冰)
沁园春(试望阴山)
沁园春(瞬息浮生)
摸鱼儿午日雨眺(涨痕添、半篙柔绿)
忆桃源慢(斜倚熏笼)
湘灵鼓瑟(新睡觉)
大醣寄梁汾(怎一炉烟)
菩萨蛮宿滦河(玉绳斜转疑清晓)
菩萨蛮(榛荆满眼山城路)
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
菩萨蛮(为春憔悴留春住)
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
採桑子九日(深秋绝塞谁相忆)
採桑子(海天谁放冰轮满)
南乡子(何处淬吴钩)
鹊桥仙(月华如水)
补遗
望江南咏弦月(初八月)
鹧鸪天离恨(背立盈盈故作羞)
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
明月棹孤舟海淀(一片亭亭空凝伫)
忆江南(春去也)
赤枣子(风淅淅)
浪淘沙秋思(霜讯下银塘)
渔父(收却纶竿落照红)
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
少年游(算来好景只如斯)
调笑令(明月)
虞美人(绿阴帘外梧桐影)
採桑子(彤云久绝飞琼字)
採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採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
採桑子(严宵拥絮频惊起)
採桑子塞上咏雪花(非关癖爱轻模样)
採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
採桑子(拨灯书尽红笺也)
採桑子(谢家庭院残更立)
採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
菩萨蛮寄顾梁汾苕中(知君此际情萧索)
忆江南(昏鸦尽)
忆江南(江南好,建业旧长安)
忆江南(江南好,水是二泉清)
玉连环影(何处)
浪淘沙望海(蜃阙半模糊)
诉衷情(冷落绣衾谁与伴)
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
好事近(帘外五更风)
好事近(何路向家园)
江城子咏史(湿云全压数峰低)
昭君怨(暮雨丝丝吹湿)
长相思(山一程)
清平乐(烟轻雨小)
清平乐(将愁不去)
清平乐(凄凄切切)
清平乐忆梁汾(才听夜雨)
清平乐(风鬟雨鬓)
清平乐秋思(凉云万叶)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泠泠彻夜)
满庭芳(堠雪翻鸦)
卷二
琵琶仙中秋(碧海年年)
御带花重九夜(晚秋却胜春天好)
酒泉子(谢却茶藤)
生查子(东风不解愁)
生查子(惆怅彩云飞)
忆秦娥(春深浅)
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点绛唇对月(一种蛾眉)
浣溪沙(讯息谁传到拒霜)
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
浣溪沙(酒醒香销愁不胜)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眼儿媚咏梅(莫把琼花比淡妆)
摊破浣溪沙(林下荒苔道韫家)
摊破浣溪沙(风絮飘残已化萍)
摊破浣溪沙(一霎灯前醉不醒)
霜天晓角(重来对酒)
减字木兰花(烛花摇影)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
减字木兰花(断魂无据)
卜运算元塞梦(塞草晚才青)
雨中花送徐艺初归崑山(天外孤帆云外树)
鹧鸪天(独背残阳上小楼)
鹧鸪天(雁贴寒云次第飞)
鹧鸪天(别绪如丝睡不成)
鹧鸪天(冷露无声夜欲阑)
鹧鸪天(握手西风泪不乾)
鹧鸪天咏史(马上吟成促渡江)
卷二
落花时(夕阳谁唤下楼梯)
海棠春(落红片片浑如雾)
添字採桑子(闲愁似与斜阳约)
荷叶杯(知己一人谁是)
荷叶杯(帘卷落花如雪)
南歌子(翠袖凝寒薄)
南歌子古戍(古戍饥乌集)
鞦韆索渌水亭春望(药阑携手销魂侣)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心灰尽)
浪淘沙(紫玉拨寒灰)
浪淘沙(野店近荒城)
浪淘沙(闷自剔残灯)
菩萨蛮(梦回酒醒三通鼓)
菩萨蛮(澹花瘦玉轻妆束)
菩萨蛮(窗间桃蕊娇如倦)
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虞美人(彩云易向秋空散)
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浣溪沙(五字诗中目乍成)
浣溪沙(记绾长条欲别难)
浣溪沙古北口(杨柳千条送马蹄)
鹊桥仙(梦来双倚)
鹊桥仙七夕(乞巧楼空)
南乡子(烟暖雨初收)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泪咽却无声)
巷四
一斛珠元夜月蚀(星球映彻)
临江仙(丝雨如尘云着水)
临江仙(长记碧纱窗外语)
临江仙(六曲阑乾三夜雨)
临江仙谢饷樱桃(绿叶成阴春尽也)
临江仙寒柳(飞絮飞花何处是)
临江仙寄严荪友(别后闲情何所寄)
临江仙孤雁(霜冷离鸿惊失伴)
红窗月(燕归花谢)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蝶恋花(萧瑟兰成看老去)
蝶恋花夏夜(露下庭柯蝉响歇)
蝶恋花出塞(今古河山无定据)
蝶恋花(準拟春来消寂寞’)
唐多令雨夜(丝雨织红茵)
唐多令塞外重九(古木向人秋)
青玉案宿乌龙江(东风捲地飘榆荚)
月上海棠中元塞外(原头野火烧残碣)
月上海棠瓶梅(重檐淡月浑如水)
一丛花咏并蒂莲(阑珊玉佩罢霓裳)
翦湘云送友(险韵慵拈)
念奴娇(人生能几)
念奴娇宿汉儿村(无情野火)
念奴娇(绿杨飞絮)
秋水听雨(谁道破愁须仗酒)
水龙吟题文姬图(须知名士倾城)
水龙吟再送荪友南还(人生南北真如梦)
齐天乐上元(阑珊火树鱼龙舞)
齐天乐塞外七夕(白狼河北秋偏早)
潇湘雨送西溟归慈谿(长安一夜雨)
风流子秋郊射猎(平原草枯矣)
卷五
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
金缕曲(生怕芳樽满)
金缕曲寄梁汾(木落吴江矣)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已)
金缕曲(未得长无谓)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浣溪沙(肠断斑骓去未还)
浣溪沙(容易浓香近画屏)
浣溪沙(欲寄愁心朔雁边)
浣溪沙(败叶填溪水已冰)
沁园春(试望阴山)
沁园春(瞬息浮生)
摸鱼儿午日雨眺(涨痕添、半篙柔绿)
忆桃源慢(斜倚熏笼)
湘灵鼓瑟(新睡觉)
大醣寄梁汾(怎一炉烟)
菩萨蛮宿滦河(玉绳斜转疑清晓)
菩萨蛮(榛荆满眼山城路)
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
菩萨蛮(为春憔悴留春住)
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
採桑子九日(深秋绝塞谁相忆)
採桑子(海天谁放冰轮满)
南乡子(何处淬吴钩)
鹊桥仙(月华如水)
补遗
望江南咏弦月(初八月)
鹧鸪天离恨(背立盈盈故作羞)
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
明月棹孤舟海淀(一片亭亭空凝伫)
忆江南(春去也)
赤枣子(风淅淅)
浪淘沙秋思(霜讯下银塘)
渔父(收却纶竿落照红)
序言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顺治十一年甲午农曆腊月十二日生于京师,是日为公曆1655年1月19日。同年三月,清朝圣祖玄烨出生,如果以旧曆计,与成德同龄。二人日后的亲密关係,冥冥中似乎早已有了定数。
成德之父明珠是年二十岁,任銮仪卫云麾使。成德之母觉罗氏,英亲王阿济格正妃第五女,她是在顺治八年嫁于明珠的,后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纳兰家族十分显赫,隶属满洲正黄旗,是清朝初年满族中八大姓氏里最风光、最有权势的家族,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追溯纳兰家的兴盛起源,要说到成德的曾祖父。成德的曾祖父名叫金台石,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这之间的关係令之后的纳兰家族与皇室有了紧密的联繫。这场联姻使得纳兰家族的势力节节攀升,当到了纳兰成德出生的时候,纳兰家族在清王朝已经是权贵之家了。可以说,纳兰成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生贵胄的家族中,他是衔着金汤匙出生的富贵公子,注定了一生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但命运弄人,这样一个贵公子,却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成德在二十一岁的时候,皇子保成被立为太子。因为与东宫太子名讳相重,为了避嫌,便将成德改为了性德。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下文为了方便阐述,一概以容若相称。容若的才思敏捷,文采斐然,这似乎是天生就带有的灵气。他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十七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后容若十八岁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又準备参加会试,本来是信心满满、十拿九稳的事情,但却因为自身突然犯病,身体不适‘,而无法上场考试作罢。
容若的悲剧命运也似乎是与他的天生富贵一起注定的,上天总是公平的,他给予你一样东西,必然也会收回一样。容若拥有令全天下男子都艳羡的财富与门第,但却有着一个孱弱的身体,他自幼身患寒疾,这难以根治的疾病总是会时不时爆发,折磨容若。 所以,容若性情中忧郁淡漠、伤感悲情的一面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自身的疾病,容若在青春大好的年华,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在病榻上度过的,所以,容若的词作中,总是充满了无聊悲凉,甚至有些戚戚然的情绪。
不过这些都无法遮掩容若在清朝词坛的光芒,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容若在词的造诣上渐渐无人可及。清朝初年的词坛景象较为不景气,好的词作者并不多,词坛一片寂寂无声之景象,容若犹如一颗新星,在清初词坛掀起轩然大波。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年纪轻轻就可以鼎立词坛,容若的才华不容小觑。更主要的是,容若是满族显贵,他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汉文化,但却能够将汉文化掌握,并且运用得如此精深灵动,这才是容若最让人称奇的地方。
容若的词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纵观容若的词风,清新淡雅间又不乏真情实意,虽然多是哀婉抒情之词,但却并不艳俗,反倒是清新脱俗,不流于坊间一些低俗之作,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作为一个满族人,容若对汉文化的学习不遗余力,他早年就勤读诗书,为汉族文化与满族文化的融会贯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之后,在容若的青年时期,他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容若的文化功力日渐深厚,而且,在拜师学习的这几年期间,他还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彙编——《通志堂经解》,受到了皇帝的赏识。这一举动为容若日后在朝廷的发展赢得了一个头彩。不但如此,容若还熟读经史子集,并且还把读书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可见容若有着相当广博的学识,爱好也十分广泛。
在容若二十二岁的时候,他再次参加进士考试,并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这次的成绩让容若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讚赏和青睐,康熙皇帝后来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之后不久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御前侍卫是很风光的,可以常伴帝王身边。容若相貌堂堂,文才武略都很了得,而他当了御前侍卫后,更是经常随着康熙一起南巡北狩,游历四方,遍访大江南北,走访塞外山河要塞。时常与康熙皇帝一同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或者陪同皇帝唱和诗词,译製着述,这样的生活简直是羡煞人了。
可是容若却并不满足,他虽然有着奇才,却并不留恋官场,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是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的,他无心功名利禄,只想获得自由,过饮酒作诗、无拘无束的生活。
可惜世事难两全,多次受到恩赏的容若难逃圣恩,纵使他有归隐之心,家族也难以成全他的心愿。为了自己家族的荣耀和发展,他也只有做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留在自己并不愿意留的地方。所幸的是,上天还是眷顾容若的,他二十岁的时候,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美满的婚后生活给容若的人生多少带来一些安慰。
他在此期间的词作也大多风格明亮,偏于柔美温情。可惜好景不长,婚后三年,卢氏死于难产。爱妻的离去,给容若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从此他“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作为情深意重的男子,容若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从卢氏的死亡阴影中挣扎出来,这段时间写下了大量的悼亡诗,祭奠他和卢氏之间的情感。古时男子当以事业为重,儿女情长并不是很被看重,所以,容若的这番悲情,无人能懂。
这一腔的愁绪,容若无处可诉,只有倾诉于诗词之中,高产的词作还有高质量的诗词,让容若着称于世。二十四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来因参透世事,又改名为《饮水集》。他的词作非常之多,后人在他原有词作的基础上,进行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
流传后世的《纳兰词》可以说是容若短暂一生的心理写照,期间悼亡词中不乏传世之作,一首《採桑子》就是範例。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张任政的《饮水词·丛录》中写道:“后之读此词者,无不疑及与悼亡有关,并引以推证其悼亡年月。余近读梁汾《弹指词》有和前韵一首,词云:‘分明抹丽开时候,琴静东厢。天样红墙,只隔花枝不隔香。檀痕约枕双心字,睡损鸳鸯。孤负新凉,淡月疏欞梦一场。’观上二首,咏事则一,句意又多相似,如谓容若词为悼亡妻作,则闺阁中事,岂梁汾所得而言之。”
沉重的精神打击使得容若在悼亡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后来容若又续娶官氏,此前又有侧室颜氏,都与她们感情平和,虽然没有太多的深情,倒也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关于容若的爱情,值得一提的还有两个人,一人是容若从小定情、青梅竹马的表妹,二人成婚之前,表妹被选人宫,成为皇妃,这段初恋的夭折,也令容若一度委靡不振,伤心欲绝,不过这段历史在史书中并无太多记载,更多还是出现在野史上,所以,难以断定真伪,仅能作为一个参考。还有一人便是江南才女沈宛,此人字御蝉,浙江乌程人,着有《选梦词》。容若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结识江南才女沈宛。此女美丽聪慧,知书达理。更重要的是她与容若有着惺惺相惜之情感,容若对她十分珍爱。
不过美好的爱情总是不能长久,容若是满族贵胄,而沈宛只是一个民间普通汉女,门第的悬殊令二人无法最终结合。沈宛随同容若在京城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容若迫于家庭压力,一直不能将沈宛接人家中,而沈宛也因为懂得容若的难处,便忍痛离去,回归江南。二人之间这段有始无终的爱情故事,成为千古绝唱令人哀婉。
作为才子,容若的爱情生活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由于历史记载偏少,许多史料都是以讹传讹,终不可考。
除了对爱情执着外,容若对友情也是十分执着,在交友上,容若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容若不流于俗世,他的朋友不论门第,不论出身,也不论功名,只要是有才气的有志之士,与容若志同道合之人,都被容若视为好友,看做今生知己对待。他的许多朋友都是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容若对待朋友十分真诚,感情真挚,从无虚假。他真诚地对待每一份友情,为朋友两肋插刀,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不会小看和低视他们。
这使得容若拥有许多朋友,当时无数的名士才子都追随在他身边,而容若也对他们十分礼遇,照顾有加。当时容若居住的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就因为文人骚客雅聚而着名,容若招徕文人雅士的这一举动,在无形之中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
容若作为一个年纪轻轻的满族人,能够令诸多满腹才学的汉人都为之钦佩,他是有着自己的过人之处的。容若的词作有着汉文化的底蕴,还有满族人自身所带着的不羁、无拘无束的风格,令词风清新自由,不拘于一格。容若对李煜十分讚赏,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在诸多词风的影响之下,容若写出了自己的词风,并被万千人效仿。究其原因,无非也就是上面谈到的那几点。容若出身于主流上层社会,却是一生都在躲避上流社会,这让他自身充满了矛盾的焦点。
容若的一生,无不是后人关注与研究的。他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都与他出身豪门、从小锦衣玉食、功名利禄轻而易举得到手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些男子苦苦追寻的东西,容若嗤之以鼻。而寻常男子毫不在乎,或者说是稀鬆平常的自由与感情,却是容若求之不得之物。世间之事就是如此奇特,想要的不会给你,不想要的却无法逃避。
这样的情形,构成了容若内心一种让常人无法体察的矛盾感受,他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压抑情愫。爱情的来了又散、家庭的不理解,以及挚友们纷纷生离死别,这些境况,让容若本就脆弱的内心,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伤害。而原本就孱弱的他,也终于在不公的世道面前妥协了,他的寒疾再次乘虚而人,在容若对人生几乎了无希望的时候,侵入他的体内。容若病倒了,而他这一病却是再也没能够从病榻上起来。
抱病的容若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在病榻上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度过短短三十一载的岁月,生命在容若这里如此之轻,又如此之重。
一生挣扎于富贵与自由、家族与爱情之间的容若,历经悲观心态,走完了人生之路,而他留给后人的除了无尽的哀叹与惋惜之外,还有那部宝贵的《纳兰词》。纳兰词作现存349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婚姻爱情、友谊分离、家庭思索、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虽然词作本身的眼界并不算很开阔,高度上也无法与唐宋那些大词人相比,但他的每一首词都是缘情而旖旎,道出了极为真挚的情感。这让后人沉浸在他的词作中,无法自拔,近代着名的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讚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人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可见容若词作的影响力之大。不过,后人虽然热捧纳兰词,但却未必能够真懂纳兰词中的真含义。容若好友曹寅在《题楝亭夜话图》中就哀叹道:“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
是的,纳兰词虽然流传天下,容若的词名虽然遍及天下,可是人们在争相诵读纳兰词的时候,容若那“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心事究竟又有几人懂得?容若这位相府的贵公子,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写入词中的点点斑驳心情和刻骨铭心的愁苦,谁人又能真的懂得?只怕是容若的亲生父亲明珠,也难以懂得。
容若享尽了别人眼中的快乐,而他自己内心,却是无法体会到快乐的真谛。容若死后,纳兰家族似乎也失去了生机,随后便日渐衰落。政治间的权力争斗无声无息,却是无比凌厉,纳兰家族最终落没在了这场争斗中。所幸的是,容若早逝,没有看到自己的家族落入尘土中,被人遗忘。这也算是不幸中的幸事了。多年以后,乾隆晚年,和坤为了博得圣上龙颜一悦,献上了一部《红楼梦》,乾隆读罢后良久,掩卷长叹一声:“书中所写,不正是明珠的家事吗?”世事无常,容若最终还是逃离了最残忍的惩罚,没有亲眼目睹家族中道衰败,不然那时,他又该何去何从呢?
本书收录的纳兰容若的词,是对他一生情感的真实写照。书中所附原文、笺注、典评等栏目,从多角度将词作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词人境况以及词作的意境、情感全面地展示出来。同时,同词情词境相契合的人物画像、山水景物以及情景图等,通过多种视觉要素的有机结合,达到“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艺术境界。
轻轻翻开这本书,透过近二百首婉丽隽秀、明净清婉、感人肺腑的小令长调,仿佛能看到那个拥有着绝世才华、出众容貌、高洁品行的人站在那里,散发着一股遗世独立、浪漫悽苦的气息,华美至极,多情至极,深沉至极,孤独至极。一个才华横溢、欲报效国家而早早离世,一个因爱而陷入爱的旋涡中挣扎的多情男子,都尘封在这本《纳兰词》里。
成德之父明珠是年二十岁,任銮仪卫云麾使。成德之母觉罗氏,英亲王阿济格正妃第五女,她是在顺治八年嫁于明珠的,后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纳兰家族十分显赫,隶属满洲正黄旗,是清朝初年满族中八大姓氏里最风光、最有权势的家族,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追溯纳兰家的兴盛起源,要说到成德的曾祖父。成德的曾祖父名叫金台石,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这之间的关係令之后的纳兰家族与皇室有了紧密的联繫。这场联姻使得纳兰家族的势力节节攀升,当到了纳兰成德出生的时候,纳兰家族在清王朝已经是权贵之家了。可以说,纳兰成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生贵胄的家族中,他是衔着金汤匙出生的富贵公子,注定了一生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但命运弄人,这样一个贵公子,却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成德在二十一岁的时候,皇子保成被立为太子。因为与东宫太子名讳相重,为了避嫌,便将成德改为了性德。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下文为了方便阐述,一概以容若相称。容若的才思敏捷,文采斐然,这似乎是天生就带有的灵气。他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十七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后容若十八岁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又準备参加会试,本来是信心满满、十拿九稳的事情,但却因为自身突然犯病,身体不适‘,而无法上场考试作罢。
容若的悲剧命运也似乎是与他的天生富贵一起注定的,上天总是公平的,他给予你一样东西,必然也会收回一样。容若拥有令全天下男子都艳羡的财富与门第,但却有着一个孱弱的身体,他自幼身患寒疾,这难以根治的疾病总是会时不时爆发,折磨容若。 所以,容若性情中忧郁淡漠、伤感悲情的一面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自身的疾病,容若在青春大好的年华,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在病榻上度过的,所以,容若的词作中,总是充满了无聊悲凉,甚至有些戚戚然的情绪。
不过这些都无法遮掩容若在清朝词坛的光芒,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容若在词的造诣上渐渐无人可及。清朝初年的词坛景象较为不景气,好的词作者并不多,词坛一片寂寂无声之景象,容若犹如一颗新星,在清初词坛掀起轩然大波。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年纪轻轻就可以鼎立词坛,容若的才华不容小觑。更主要的是,容若是满族显贵,他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汉文化,但却能够将汉文化掌握,并且运用得如此精深灵动,这才是容若最让人称奇的地方。
容若的词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纵观容若的词风,清新淡雅间又不乏真情实意,虽然多是哀婉抒情之词,但却并不艳俗,反倒是清新脱俗,不流于坊间一些低俗之作,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作为一个满族人,容若对汉文化的学习不遗余力,他早年就勤读诗书,为汉族文化与满族文化的融会贯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之后,在容若的青年时期,他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容若的文化功力日渐深厚,而且,在拜师学习的这几年期间,他还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彙编——《通志堂经解》,受到了皇帝的赏识。这一举动为容若日后在朝廷的发展赢得了一个头彩。不但如此,容若还熟读经史子集,并且还把读书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可见容若有着相当广博的学识,爱好也十分广泛。
在容若二十二岁的时候,他再次参加进士考试,并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这次的成绩让容若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讚赏和青睐,康熙皇帝后来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之后不久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御前侍卫是很风光的,可以常伴帝王身边。容若相貌堂堂,文才武略都很了得,而他当了御前侍卫后,更是经常随着康熙一起南巡北狩,游历四方,遍访大江南北,走访塞外山河要塞。时常与康熙皇帝一同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或者陪同皇帝唱和诗词,译製着述,这样的生活简直是羡煞人了。
可是容若却并不满足,他虽然有着奇才,却并不留恋官场,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是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的,他无心功名利禄,只想获得自由,过饮酒作诗、无拘无束的生活。
可惜世事难两全,多次受到恩赏的容若难逃圣恩,纵使他有归隐之心,家族也难以成全他的心愿。为了自己家族的荣耀和发展,他也只有做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留在自己并不愿意留的地方。所幸的是,上天还是眷顾容若的,他二十岁的时候,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美满的婚后生活给容若的人生多少带来一些安慰。
他在此期间的词作也大多风格明亮,偏于柔美温情。可惜好景不长,婚后三年,卢氏死于难产。爱妻的离去,给容若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从此他“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作为情深意重的男子,容若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从卢氏的死亡阴影中挣扎出来,这段时间写下了大量的悼亡诗,祭奠他和卢氏之间的情感。古时男子当以事业为重,儿女情长并不是很被看重,所以,容若的这番悲情,无人能懂。
这一腔的愁绪,容若无处可诉,只有倾诉于诗词之中,高产的词作还有高质量的诗词,让容若着称于世。二十四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来因参透世事,又改名为《饮水集》。他的词作非常之多,后人在他原有词作的基础上,进行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
流传后世的《纳兰词》可以说是容若短暂一生的心理写照,期间悼亡词中不乏传世之作,一首《採桑子》就是範例。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张任政的《饮水词·丛录》中写道:“后之读此词者,无不疑及与悼亡有关,并引以推证其悼亡年月。余近读梁汾《弹指词》有和前韵一首,词云:‘分明抹丽开时候,琴静东厢。天样红墙,只隔花枝不隔香。檀痕约枕双心字,睡损鸳鸯。孤负新凉,淡月疏欞梦一场。’观上二首,咏事则一,句意又多相似,如谓容若词为悼亡妻作,则闺阁中事,岂梁汾所得而言之。”
沉重的精神打击使得容若在悼亡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后来容若又续娶官氏,此前又有侧室颜氏,都与她们感情平和,虽然没有太多的深情,倒也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关于容若的爱情,值得一提的还有两个人,一人是容若从小定情、青梅竹马的表妹,二人成婚之前,表妹被选人宫,成为皇妃,这段初恋的夭折,也令容若一度委靡不振,伤心欲绝,不过这段历史在史书中并无太多记载,更多还是出现在野史上,所以,难以断定真伪,仅能作为一个参考。还有一人便是江南才女沈宛,此人字御蝉,浙江乌程人,着有《选梦词》。容若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结识江南才女沈宛。此女美丽聪慧,知书达理。更重要的是她与容若有着惺惺相惜之情感,容若对她十分珍爱。
不过美好的爱情总是不能长久,容若是满族贵胄,而沈宛只是一个民间普通汉女,门第的悬殊令二人无法最终结合。沈宛随同容若在京城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容若迫于家庭压力,一直不能将沈宛接人家中,而沈宛也因为懂得容若的难处,便忍痛离去,回归江南。二人之间这段有始无终的爱情故事,成为千古绝唱令人哀婉。
作为才子,容若的爱情生活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由于历史记载偏少,许多史料都是以讹传讹,终不可考。
除了对爱情执着外,容若对友情也是十分执着,在交友上,容若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容若不流于俗世,他的朋友不论门第,不论出身,也不论功名,只要是有才气的有志之士,与容若志同道合之人,都被容若视为好友,看做今生知己对待。他的许多朋友都是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容若对待朋友十分真诚,感情真挚,从无虚假。他真诚地对待每一份友情,为朋友两肋插刀,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不会小看和低视他们。
这使得容若拥有许多朋友,当时无数的名士才子都追随在他身边,而容若也对他们十分礼遇,照顾有加。当时容若居住的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就因为文人骚客雅聚而着名,容若招徕文人雅士的这一举动,在无形之中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
容若作为一个年纪轻轻的满族人,能够令诸多满腹才学的汉人都为之钦佩,他是有着自己的过人之处的。容若的词作有着汉文化的底蕴,还有满族人自身所带着的不羁、无拘无束的风格,令词风清新自由,不拘于一格。容若对李煜十分讚赏,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在诸多词风的影响之下,容若写出了自己的词风,并被万千人效仿。究其原因,无非也就是上面谈到的那几点。容若出身于主流上层社会,却是一生都在躲避上流社会,这让他自身充满了矛盾的焦点。
容若的一生,无不是后人关注与研究的。他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都与他出身豪门、从小锦衣玉食、功名利禄轻而易举得到手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些男子苦苦追寻的东西,容若嗤之以鼻。而寻常男子毫不在乎,或者说是稀鬆平常的自由与感情,却是容若求之不得之物。世间之事就是如此奇特,想要的不会给你,不想要的却无法逃避。
这样的情形,构成了容若内心一种让常人无法体察的矛盾感受,他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压抑情愫。爱情的来了又散、家庭的不理解,以及挚友们纷纷生离死别,这些境况,让容若本就脆弱的内心,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伤害。而原本就孱弱的他,也终于在不公的世道面前妥协了,他的寒疾再次乘虚而人,在容若对人生几乎了无希望的时候,侵入他的体内。容若病倒了,而他这一病却是再也没能够从病榻上起来。
抱病的容若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在病榻上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度过短短三十一载的岁月,生命在容若这里如此之轻,又如此之重。
一生挣扎于富贵与自由、家族与爱情之间的容若,历经悲观心态,走完了人生之路,而他留给后人的除了无尽的哀叹与惋惜之外,还有那部宝贵的《纳兰词》。纳兰词作现存349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婚姻爱情、友谊分离、家庭思索、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虽然词作本身的眼界并不算很开阔,高度上也无法与唐宋那些大词人相比,但他的每一首词都是缘情而旖旎,道出了极为真挚的情感。这让后人沉浸在他的词作中,无法自拔,近代着名的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讚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人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可见容若词作的影响力之大。不过,后人虽然热捧纳兰词,但却未必能够真懂纳兰词中的真含义。容若好友曹寅在《题楝亭夜话图》中就哀叹道:“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
是的,纳兰词虽然流传天下,容若的词名虽然遍及天下,可是人们在争相诵读纳兰词的时候,容若那“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心事究竟又有几人懂得?容若这位相府的贵公子,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写入词中的点点斑驳心情和刻骨铭心的愁苦,谁人又能真的懂得?只怕是容若的亲生父亲明珠,也难以懂得。
容若享尽了别人眼中的快乐,而他自己内心,却是无法体会到快乐的真谛。容若死后,纳兰家族似乎也失去了生机,随后便日渐衰落。政治间的权力争斗无声无息,却是无比凌厉,纳兰家族最终落没在了这场争斗中。所幸的是,容若早逝,没有看到自己的家族落入尘土中,被人遗忘。这也算是不幸中的幸事了。多年以后,乾隆晚年,和坤为了博得圣上龙颜一悦,献上了一部《红楼梦》,乾隆读罢后良久,掩卷长叹一声:“书中所写,不正是明珠的家事吗?”世事无常,容若最终还是逃离了最残忍的惩罚,没有亲眼目睹家族中道衰败,不然那时,他又该何去何从呢?
本书收录的纳兰容若的词,是对他一生情感的真实写照。书中所附原文、笺注、典评等栏目,从多角度将词作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词人境况以及词作的意境、情感全面地展示出来。同时,同词情词境相契合的人物画像、山水景物以及情景图等,通过多种视觉要素的有机结合,达到“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艺术境界。
轻轻翻开这本书,透过近二百首婉丽隽秀、明净清婉、感人肺腑的小令长调,仿佛能看到那个拥有着绝世才华、出众容貌、高洁品行的人站在那里,散发着一股遗世独立、浪漫悽苦的气息,华美至极,多情至极,深沉至极,孤独至极。一个才华横溢、欲报效国家而早早离世,一个因爱而陷入爱的旋涡中挣扎的多情男子,都尘封在这本《纳兰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