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纳米生物医学载体

2020-02-19 16:46:58 百科

纳米生物医学载体

纳米生物医学载体主要指通过物理吸附、包裹、分子自组装或者化学键合方式携带生物医学功能性分子的纳米材料,包括纳米颗粒、纳米纤维、纳米薄膜、以及纳米複合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与套用中,纳米生物医学载体可以携带的功能分子主要包括治疗或检测性的分子两大类,如化学药物分子、蛋白质或者多肽分子、核酸物质(DNA或者siRNA)、放射性核素、光敏性分子、萤光分子等等。近年来纳米生物医学载体已经成为一类具有独特性能和功能的新型生物医学载体,受到生物医学、化学、物理学、材料学等多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医药产业界的极大关注,正在得到广泛的研究,并取得快速的进展。

历史“纳米生物医学载体” 的蓝本可以回溯到理察·费曼教授(Richard Feynman)于1959年12月29日在加州理工学院举行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所做了的着名演讲《There ‘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1】。费曼在演讲中阐述了他关于在小尺度範围内製造、操纵和控制分子机器的构想及对未来的影响。在谈到极微小机器对生物医学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时,提到未来应该让一个机器人大夫进入到人体的血管中和心脏内去到处“看看”,然后把看到的信息反馈给医生,如果发现心瓣有什幺病变,拿微型手术刀把病变的部分切除就行了。还有一些小机器可能会永久地植入到机体内,作为那些丧失了功能的器官的辅助装置。目前,纳米生物医学载体已经能够在动物模型上部分实现这一科学预言,例如,纳米颗粒能够靶向肿瘤的探针分子,去探测疾病的发生,在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上监测肿瘤的发展和转移,同时,将化学、蛋白或者核酸药物靶向递送到病灶位置,杀灭肿瘤细胞;又如,纳米载体携带靶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探针对血管病变进行成像,检测和评估斑块的状态,为危险疾病的发生做出预警和及时干预。可以期望,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这些载体的控制和操纵能力将不断增加,使它们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为发展新型的检测与检测技术和高效治疗方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一些纳米技术相关的药物产品已被批准进入临床,大部分纳米药物正处于不同的临床前研究阶段。据统计,国际上已经有十余类纳米材料、240种纳米药物明确进入到药物研发和药物产品的序列【2】

参考文献

[1] R. Feynmaii. 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 Journal of Microeleciromechanical Systems, Vol. 1, No. i. pp. 60-66 March 1992.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Miniaturization Horace D. Gilbert, Ed. © Van Nostrand Reinhold
[2] Marina A. Dobrovolskaia and Scott E. McNeil. Immunological properties of engineered nano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07; 2: 469-478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