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是汉语辞彙,拼音hóng xiù,是指古代女子襦裙长袖,后来就成了女子的代名词。出自南朝 齐 王俭 《白纻辞》之二:“情发金石媚笙簧,罗袿徐转红袖扬。”唐杜牧 《书情》诗:“摘莲红袖湿,窥渌翠蛾频。”后蜀 欧阳炯 《南乡子》词:“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红袖
- 拼音:hóng xiù
- 释义:古代女子襦裙长袖
- 词义:女子,女人,侍女;侍读的女子
出处与详解
1.女子的红色衣袖。
①南朝 齐 王俭 《白纻辞》之二:“情发金石媚笙簧,罗袿徐转红袖扬。”
②唐杜牧 《书情》诗:“摘莲红袖湿,窥渌翠蛾频。”
③后蜀 欧阳炯 《南乡子》词:“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
④唐 卢纶 《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微收皓腕缠红袖,深遏朱弦低翠眉。”
2.指美女。
①唐 元稹 《遭风》诗:“唤上驿亭还酩酊,两行红袖拂尊罍。”
②元 关汉卿 《金线池》楔子:“华省芳筵不待终,忙携红袖去匆匆。”
③清 孙枝蔚 《记梦》诗:“头上黄金双得胜,眼前红袖百慇懃。”
④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刘半农君》:“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 上海 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
基本含义
意象
“添香”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很隽永的意象,并且无可否认的是非常之美的一种意象。只是今天的人,大约并不了解当年是怎幺“添香”的。我们所熟悉的“焚香”方式,是点线香。那种装在纸筒里、像挂麵似的细细香棒,插一枝在香炉中,点燃香头,就有香菸从香棒上袅袅升起。但是,“添香”绝非拿一枝线香往香炉里插那幺简单。
古画中的红袖形象

实际上,如果观察古代绘画中表现的香炉,基本上看不到炉中插线香的情况。线香出现的历史相对晚些。在古代生活中,焚香使用的“香”,是经过“合香”方式製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者散末。明代佚名画家作品《千秋绝艳》中,体现了“莺莺烧夜香”的着名情节。画面上,崔莺莺立在一座高香几前,几上放着焚香必备的“炉瓶三事”中的两件——插有香匙与香箸的香瓶,以及一只小香炉。只是香炉中,崔莺莺的手中,都不见线香的影子。这里是在表现她右手捧着香盒,左手刚刚从香盒里拿出一颗小小的香丸,将要放入香炉中。古代女性“添香”的场景,就这样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不过,“添香”远远不止捻一粒香放入香炉中这幺简单。
“焚香”,并不是把香丸、香饼直接加以焚烧;要让香丸、香饼发香,需藉助炭火之力。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是儘量减少烟气,让香味低回而悠长。因此,香炉中的炭火要儘量燃得慢,火势低微而久久不灭。为此,人们发明出複杂的焚香方式,大致的程式是:把特製的小块炭墼烧透,放在香炉中,然后用特製的细香灰把炭墼填埋起来。再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够接触到氧气,不至于因缺氧而熄灭。在香灰上放上瓷、云母、金钱、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小小的香丸、香饼,是放在这隔火板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缓缓将香芬发挥出来。古人在谈到销香之法时,总是用“焚”、“烧”、“炷”诸字,但实际上并非把香直接点燃烧掉,而是将香置于小小的隔火片上,慢慢烤出香气。
很显然,焚香的过程相当烦琐。然而,这还不算完事,香一旦“焚”起,还需要不停地加以观察,否则,“香菸若烈,则香味漫然,顷刻而灭”。不过,炭墼或香饼埋在灰中,看不到,如何判断其形势呢?正确的方法是用手放到灰面上方,凭手感判断灰下香饼的火势是过旺还是过弱。于是,唐人诗词中除了“添香”之外,还喜欢描写女性“试香”的情景,描写女人如何“手试火气紧慢”,如和凝《山花子》描写一位女性:“几度试香縴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添香也罢,试香也罢,在男性文人的笔下,焚香似乎永远和无所事事的女人形象联繫在一起。立在香炉前的女性,不论宫词中的失意妃嫔,还是《花间集》中的艺伎,都从来不用为生计操心,她们全部的心思,就是等待某个男人,或者满怀幽怨地思念他,为他的负心而痛苦。
相关古诗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此语出自清代女诗人席佩兰《天真阁集》附《长真阁集》卷三之《寿简斋先生》诗,“红袖添香夜读书”大约便由此衍化而来,但《清诗别裁》中却没有席佩兰,席佩兰原名蕊珠,字月襟又字韵芬、道华、浣云,因性喜画兰自号佩兰,清昭文(今常熟)人。
新楼作伴 黎阳
人逢喜事精神爽,簇簇黄花正当行。醉倚新楼邀明月,梦中红颜舞霓裳。
红袖添香夜读书,卿正欣喜吾欲狂。携手相看徘徊处,知音鸳侣共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