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是四川省历史学和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四川省最早招收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院系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教职工:65人
- 藏书:40940余册
- 院资料室:达150平方米
- 院党委书记:王晓焰
- 院长:王晓焰
学院简介
历史系、旅游学院是四川师範大学重点教学单位之一,包括历史学和旅游管理两个本科专业。历史系是学校历史最久的五个学科之一,其前身是抗战时期内迁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于1946年回迁瀋阳后留川师生所创办的川北农工学院(旋更名川北大学)哲史系,1952年院系调整,建立四川师範学院历史系。1956年,历史系本科随学校迁成都,招生规模日渐扩大。1964年,历史系三分之二的教师和未毕业的学生再迁南充併入南充师範学院历史系,部分留川师教师则划入政教系成立历史教研室,担负该系和中文系历史课教学。1979年,在政教系属下恢复历史专业招生,1981年正式恢复历史系,1985年更名为四川师範大学历史系,2000年成为省级历史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旅游繫于1995年依託历史系创办,是四川省开办最早的旅游专业本科,2001年扩建为旅游学院,同年成为省级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坚持教学和科研工作并重、以教学质量求生存的发展方针,学院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图书资料丰富,教学手段先进,教学质量稳定,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学院还在成都、深圳、珠海、佛山建立了稳固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历史系、旅游学院有重视研科,以科研促教学的优良传统,自1981年历史系恢复以来,学院每年有50篇以上的学术论文和多部专着、教材出版。
目前,全师生师生正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努力传承六十年来几代学人宵旰勤劳的创业精神,引领励志笃行,止于至善,求真循理,慎思知明的风气,实践“重德、博学、务实、尚美”的校训,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力争本院在四川省中学历史教学人才和西部地区旅游人才培养领域发挥核心作用,创建教学质量一流、科学研究有特色且在国内省属师範院校领先的教学研究型院系。
办学条件
学院有较好的办学条件,院资料室达150平方米,藏书40940余册,期刊100余种;多媒体教室装备了微机、大屏彩电、液晶投影仪和影视展示台;多媒体语音室可容纳80人同时上课;此外还建有4间专家工作室和供学生实训的设施齐备的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和形体训练房。
学院活动

教学成果
学院现有教职工65人,其中正高12人,副高20人,中级27人,初级6人。教职工学位层次较高,包括博士13人,硕士27人。还有9人正在攻读博士、3人正在博士后流动站学习。该院1位教师的博士论文入选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先后有 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成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有2人被选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有4人获国务院政府津贴,3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範院校教师奖。近三年来,学院在研和新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3项,部省级和省厅级科研项目共17项,市级和横向科研课题共12项。出版学术专着、教材和教学辅导用书25部,发表论文214篇,其中约三分之一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有的发表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和《旅游学刊》等重要刊物上。这三年本院教师共获省级和省厅级科研、教学成果奖26项,其中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师资队伍
历史学方向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和历史教育四个教研室,现有教师近30人,其中正高13人,副高10人。先后有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人成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有2人被选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有4人获国务院政府津贴,3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範院校教师奖。曾在学院工作,现已退休或调离学院的教师还有罗志田、杨天宏、彭久松、侯德础、张邦炜、黄修明、谢元鲁等学者。
王川,男,1969年生,四川乐山人,历史学博士,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四川省级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师範大学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外关係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成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近现代四川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史;近代康藏史;以陈寅恪、李源澄为中心的近现代学术史。
王川,男,1969年生,四川乐山人,历史学博士,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四川省级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师範大学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外关係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成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近现代四川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史;近代康藏史;以陈寅恪、李源澄为中心的近现代学术史。
许晓光,男,1955年生,江苏扬州人,历史学博士。四川师範大学特聘教授,四川师範大学教授委员会委员、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四川省区域和国别重点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理事,中国中外关係史研究会理事。教育部社科课题评审专家,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聘请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结项评审专家。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陈辉,男,1963年生,重庆垫江人,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教育教研室主任,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学科教学(历史)硕士点负责人及专门史(历史教育史方向)硕士点领衔导师。加拿大菲莎河谷大学(UFV)教师教育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历史教育学、专门史及历史教师培训等教学与科研工作。现担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培计画”专家,教育部“国培计画”课程标準研製专家,教育部教师培训课程标準研製专家,教育部“国培计画”示範项目及中西部项目评审专家,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工作小组成员,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专家,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审查专家,四川省普通中国小教科研专家。
田利军,男,1964年生,四川新津人,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川西北民族史。
曹成建,男,1969年生,四川彭州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隗瀛涛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后,师从杨天石先生。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民国时期政治,社会史。
邓前程,男,1965年生,四川平昌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陕西师範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史、康藏史研究。
方燕,女,1969年生,四川岳池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刘复生先生。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史、秦汉史、宋史。
王晓焰,女,1963年生,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近现代史,英国史的研究,
魏华仙,女,1964年生,四川省仁寿县人,河北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李华瑞先生,首都师範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师从李华瑞先生。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宋代社会经济史,
吴达德,男,1952年生,四川自贡人,云南大学历史学硕士,师从谢本书先生,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自贡师範专科学校副校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报副主编。自贡市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历史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共自贡市委党史办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近代西南地区政治、社会、军事史、史学理论研究。
邓绍辉,男,1956年生,四川乐至人,华东师範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夏东元先生。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近代经济史研究。
周小粒,女,1963年生,重庆大足人,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近现代史、德国史、旅游文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汪洪亮,男,1976年生,四川峨眉人, 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国近代史和专门史硕士生导师,第十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和边疆学术史。
黄天华,男,1977年生,四川盐亭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杨天宏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后,师从汪朝光老师。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关注近代政治史、抗日战争史、川康地方史。
王化雨,男,1979年生,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邓小南老师。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宋代政治制度史研究。
潘树林,男,1966年生,四川乐山人,武汉大学历史学硕士。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历史、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和旅游管理的教学与科研。
刘开军,男,1981年生,安徽宿州人,北京师範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瞿林东先生,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学术史、明清史。
兰建英,女,1964年生,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历史学硕士。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当代史、国际关係史的教学科研。
王雪梅,女,1969年生,四川崇州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近代法律史的研究。
王孙盈政,女,1979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浙江大学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史、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史等。
张利娟,女,1976年生,重庆人,捷克帕拉茨基大学在读教育学博士。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中国文化史、历史实践教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吕丹,男,1963年生,四川岳池县人,天津师範大学历史学硕士,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历史教育学、专门史及历史教师培训等教学与科研工作。
张松韬,男,1979年生,山东烟台人,天津师範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英国近代早期、欧洲中世纪史。
陈向阳,男,1982年生,四川武胜人,首都师範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曾为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习国际关係、世界近现代史、英国史。
李峻杰,男,1986年生,四川乐山人,暨南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纪宗安先生。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近代中外关係史、近现代学术史和中国社会史方面的研究。
张兰星,男,1980年生,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张箭先生,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师从冯玮先生。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世界史、日本史、东西交通交流和比较。
何文华,女,1985年生,四川彭州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师範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近现代国际关係史。
专业设定
学院设有历史学 (该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为全川师範院校该专业中唯一的一个)、旅游管理(含旅行社管理和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旅游英语和旅游教育)和酒店管理(2014年从旅游管理专业中划分出,成为独立专业)三个专业方向,主要为酒店、旅游宾馆、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和导游人才,为各级各类旅游院校培养高水平的旅游师资。学院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旅游管理和课程与教学论(历史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是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
学院活动

学院现有历史学、旅游管理两个本科专业,共有在读本科生1083人;设有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专门史、旅游管理等四个硕士点和历史学课程与教学论一个硕士授权方向,共有在读研究生100余人。2006年1月,又获得了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院有省级重点学科中的重点建设项目(即重点中的重点)一项——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点),有省级精品课程一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省级重点课程两项(中国近现代史、导游学),还设有中国近现代区域经济与社会和旅游发展两个校级研究所。
学院重点学科、授权点、机构、团队一览表
学院现有重点学科、授权点、机构、团队等多种,主要有: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个,校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科研机构3个,院级科研机构2个,校院共建科研创新团队1个。
名 称 | 类 别 | 获批时间 | 备 注 |
中国近现代史 | 硕士点 | 1985年 | 同年9月,首批硕士生入学 |
中国近现代史 | 省级重点学科 | 1996年 | 学校文科专业首批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之一。 |
中国古代史 | 硕士点 | 1999年 | 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于2000年开始招收硕士生。 |
课程与教学论(历史方向) | 硕士点 | 2002年 | 领衔导师陈辉教授。 |
旅游管理 | 硕士点 | 2002年 | 2003年开始招生。 |
专门史 | 硕士点 | 2002年 | 新增硕士点,于2003年招生。 |
“中国近现代区域经济与社会研究所(中心)” | 校级研究机构 | 2004年3月 | 主任王川教授。 |
“四川省旅游发展研究所” | 校级研究机构 | 2004年3月 | 主任李小波教授。 |
中国近现代史 | 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 2003年12月 | 2008年12月获批进行第二期建设,为期四年 |
历史学 | 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 2006年1月 | 涵盖了历史学所有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
专门史 | 校级重点学科 | 2008年 | |
“旅游经济研究中心” | 院级研究机构 | 2008年9月 | 主任刘旺博士 |
“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心” | 院级研究机构 | 2008年9月 | 主任魏华仙博士 |
学科教学(历史) | 专业硕士 | 2009年春 | 9月,首批硕士生入学 |
工商管理硕士(MBA) | 专业硕士 | 2009年6月 | 依託于校“MBA教育中心” |
四川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历史课程改革研究分中心 | 院级研究机构 | 2009年12月 | 主任王川教授,常务副主任陈辉教授。 |
“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研究(1840 —1960)” | 校院共建科研创新团队 | 2010年1月 | 为期三年 |
旅游管理 | 专业硕士 | 2010年9月 | 首批计画招生5名,预计首批硕士生于2011年9月入学。 |
教学科研
学院具有突出的教学成果,学生科研能力较强。不少本科生在校期间就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于省级刊物,甚至CSSCI来源集刊等,因为该院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广,有的被保送至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範大学、暨南大学等重点大学,另外也有不少学生考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範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着名高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在就业方面,该院学生因具有动手能力好、发展后劲足、教研能力强等优势,深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院活动

近三年来,学院在研和新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3项,部省级和省厅级科研项目共17项,市级和横向科研课题共12项。出版学术专着、教材和教学辅导用书25部,发表论文214篇,其中约三分之一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有的发表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和《旅游学刊》等重要刊物上。这三年本院教师共获省级和省厅级科研、教学成果奖26项,其中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科研机构
四川师範大学旅游发展研究所
所长:李小波 教授
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研究所
所长:王川 教授
重点学科
研究方向之一: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
研究方向之二:近现代四川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开发
研究方向之三: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区域研究(以四川及周边地区为主)
机构设定
学院党委
书记:王晓焰
副书记:蔡尧钧
委员:王川 陈乾康 邓前程毛丽娅蒋若凡
总支所属支部
支部名称 | 支部书记 |
---|---|
教工支部 | 毛丽 |
2016级研究生支部 | 律其林 |
2017级研究生支部 | 苑永康 |
2018级研究生支部 | 刘朋乐 |
本科2016级支部 | 崔晓乐 |
本科2017级支部 | 李峻杰 |
本科2012级、2013级、2014级支部 | 蔡尧钧 |
学院行政
院长:王 川
副院长:陈乾康
副院长:邓前程
副院长:汪洪亮
所属办公室教研室研究室
名 称 | 室主任 |
---|---|
行政办公室 | 胡 静 |
教学办公室 | 陈丽如 |
资 料 室 | 黄修明 |
实习办公室 | 杨小乐(非师範专业)陈辉(师範专业) |
实验室 | 王汝辉(兼) |
酒店管理教研室 | 张燕 |
旅行社管理教研室 | 阙敏 |
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教研室 | 李嘉 |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 | 王化雨 |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 田利军 |
世界史教研室 | 张松韬 |
历史教育教研室 | 陈辉 |
中国近现代区域经济与社会研究所 | 王 川 |
四川师範大学旅游发展研究所 | 李小波 |
学院两委会
工会主席:陈乾康
教代会主任:谢元鲁
两委委员:毛丽娅 潘树林
教研室及办公室分组名单
名 称 | 人 员 |
---|---|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 | 王化雨、谢元鲁、黄修明、邓前程、方燕、魏华仙、夏志刚、陈琰、王孙盈政 |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 田利军、曹成建、王川、吴达德、邓绍辉、王雪梅、黄天华、汪洪亮、刘开军、张晓川 |
世界史教研室 | 张松韬、许晓光、王晓焰、潘树林、周小粒、兰建英、何文华、陈向阳 |
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教研室 | 李嘉、刘旺、廖振跃、吴其付、李小波、张金玲、余娟 |
酒店管理教研室 | 张燕、杨小乐、毛丽娅、罗晓彬、林冬、王汝辉、张炬、严澍 |
历史教育教研室 | 陈辉、吕丹、张利娟 |
旅行社管理教研室 | 阙敏、宋玉蓉、曾妮、张孟冬、陈乾康、王兴琼、李天荣、曹丹 |
资料室 | 刘波、向兵 |
研究生教学办公室 | 夏奇艳 |
成教办公室 | 葛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