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四川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

2017-09-24 16:26:45 百科

四川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

四川大学是我国最早设定考古专业的大学之一(1960年),着名考古学家徐中舒、冯汉骥、童恩正等学者长期执教于此。四川大学也是中国西南地区(云、贵、川、藏、广西)唯一具有从考古与博物馆学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等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的重点综合大学。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四川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
  • 隶属:四川大学
  • 相关学者:徐中舒、冯汉骥、童恩正等
  • 现有人员:53人

简介

中国西南地区的考古学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价值:第一,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考古学的发现不仅有助于说明各民族的发展历史,更有助于从考古的角度研究探讨中国西南边疆在疆域形成、现代边界、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贡献等重大学术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第二,这个地区不仅民族多样,文化多样,而且其自然环境与景观、生态资源分布等方面也具有多样性,为开展考古学实验提供了独特的场域;第三,四川大学考古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长江上游地区相继主持或参与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成都金沙遗址、西藏昌都卡若遗址等重大考古发掘,这些成果不仅改写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对世界文明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四川大学的考古学科以及相应的考古实验课程,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之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近50年来,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始终坚持以坚实的田野考古学为基础,将考古学与历史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密切结合,广泛联繫文献材料对考古遗存进行综合研究的学术传统,具有雄厚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在全国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川大考古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点(1981年),国家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5年),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2年),四川省重点学科(199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藏学研究所(2000年),教育部“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平台、“南亚与中国藏区”平台(2004年),国家重点学科——历史文献学(2007年)的主要支撑学科。与学科建设发展同步,四川大学考古专业一直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是国内高校较早设定实验室并开展考古实验教学的大学之一。

发展阶段

回顾四川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发展经历程,主要经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初创阶段(1985年以前)
四川大学考古实验教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70年代。1973年,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在文革期间首次恢复招收本科生时,即建立了考古技术实验室,由专人负责指导学生开展考古摄影、文物修复等实践教学活动。四川大学是最早将现代科技引入考古研究的大学之一。1977年,已故童恩正教授尝试使用计算机缀合殷墟出土甲骨,在国内首开将计算机引入考古学研究之先河。1982年,童恩正教授与美国哈佛大学合作,计画在四川大学建立碳14、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地质考古等多个实验室,首次将科技考古的理念引入中国考古界。
2.发展阶段(1985-2005年)
1986年,四川大学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广汉三星堆遗址的进行大面积发掘,在发掘工作中採用了C14测年、青铜器修复、象牙保护等多种技术手段。1986年,四川大学考古专业与成都博物馆等单位合作,运用多学科手段,对成都指挥街遗址出土人骨、动物骨骼、文化层孢粉进行鉴定和分析。1987年,童恩正教授主持开展“西南地区石器的微痕研究”课题,指导研究生完成《成都蜀文化遗址出土石器的微痕研究——成都方池街遗址出土的石器资料》的硕士论文,是国内较早进行石器微痕分析的例证。1995年,马继贤教授等与日本田中株式会社、国家地震局合作,採用地面CT技术对云阳故陵巴楚王侯陵墓进行物探。1996年,我校考古专业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日本学者合作,採用高空摄影、植硅体研究、孢粉分析、地磁雷达等多种手段对成都平原的古城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和发掘。1994年以来,我校考古专业师生在三峡库区连续多年度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使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套用于实践教学与科研,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因在三峡库区考古实践教学中取得的突出成就,1997年,荣获全国高校考古学科中唯一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0年,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前身——考古技术实验室被确定为校级实验室,拨款50万元更新和添置仪器设备。2005年,考古技术实验室被列入211和四川大学“523实验室工程”二期建设项目,获得学校及配套经费投入98万元。
3、构筑多学科交叉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阶段(2006年至今)
为适应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技术不断与自然科学融合发展的新趋势,2006年3月,四川大学整合分析测试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原子核物理研究所(720所)、化学学院等院所的资源、设备和研究力量,依託拥有4万件藏品的中国高校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和拥有60万件动植物标本的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依託中国西南地区设备最先进、实力最雄厚的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依託举世闻名的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等,将原有的考古技术实验室改造扩建为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西南地域文化特色,组建了7个专业实验室,建立了7个考古实习与实验教学基地。2008年,四川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四川省高等学校实验示範教学中心。

实验室

目前,中心下设考古技术、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微痕分析、动物考古、成分分析、体质人类学等7个实验室。其中成分分析实验室主要依託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设立;体质人类学实验室主要依託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设立。另有中心专业图书资料室、文物标本室各1个。实验中心面积1250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约800平方米、校内资源共享平台面积300平方米、图书资料室250平方米。拥有3D扫瞄器、单频GPS接收机、全站仪、田野测绘软体、地理信息系统、红外光谱仪、扫描探针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X射线萤光分析仪、雷射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DNA测序仪、DNA扩增仪等大型设备和软体127台套,设备总资产约1291万元。

人员

中心现有人员53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0人、讲师12人,教辅人员15人,管理员3人。中心人员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和学术机构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中心承担了面向全校开设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实验教学的任务,每学年参加实验的考古系本科生约460人次,同时接纳历史文化学院的历史、旅游,以及物理、化学、建筑、计算机、生命科学、材料、法医学等10学院的23个本科专业约240多人次的实验教学,合计共约700人次,年实验教学工作量为25060实验人/学时数/年。

成绩

中心成立以来,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尤其是在金沙遗址考古、三峡考古、西藏考古等具有重大学术影响的领域採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考古实验教学,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教学方面,侯一平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霍巍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模範教师,胡常伟被评为四川省教学名师。《考古学导论》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承担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教材4部,其中“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编写具有特色的实验讲义27种。近五年来,中心毕业本科生122人,研究生76 人,目前在读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本科生、研究生145人。
科研方面,近五年来,本中心专职人员承担项目3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211课题各4项,国务院三建委项目6项,省级项目8项,海外合作项目3项,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主办大型学术期刊——《南方民族考古》和《藏学学刊》,出版发掘报告2部,专着9部,发表论文156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收录论文57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项,其中多卷本《中国道教考古》获四川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据南京大学等单位完成的“文科各学科学术影响力报告(2001-2005)”提供的数据,四川大学考古学科的多项指标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如发表考古学论文数量、考古论文被引用总数仅次于北京大学名列全国第二;在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考古学论文被引用率在全国名列第三。
四川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教学理念和改革思路体现了以下主要特色:其一,在教学指导思想上,突出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协调发展为目的,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改革。其二,在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思路上,充分认识到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与传统考古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必须走文理交叉、多学科融合的发展道路,在发展历程中充分利用四川大学多学科的综合资源,促进优势互补,搭建跨学科实验教学平台;其三,充分利用西南地区独特、丰富、多样化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将其及时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融合多种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教学,立足西南、辐射全国,学科建设与服务社会有机融合;其四,在实验教学的定位上,既重视理论教学,又重视实验教学,将其作为学科建设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统筹协调,科学安排。形成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特色鲜明,在中国西南乃至整个南方地区都有重要影响和示範作用的考古实验教学中心。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