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而不惑”,出自《论语·为政》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鍊,到了“三十而立”。
汉迄清为止,历代大儒传统解释:立就是做事合于礼,做事能够考虑周到了,但是这时候还有迷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迷惑。
本义:指生活上失意穷困,缺乏信心,无希望,缺乏尊严的一种精神状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四十而不惑
- 出处:《论语·为政》
- 旧解:到了四十岁,才不迷惑
- 提出者:孔子
- 本义:生活上失意穷困,缺乏信心
词条出处
《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词条背景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幺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三岁去世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旧解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这段时间是人生的黄金阶段,
到了“三十而立”。身体状况最好!(立:高,一生中最佳时期,人过三十天过午,就是这个意思)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不为外物所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懂得自然的规律法则。(命:规律、法则)
“六十而耳顺”,六十岁的时候自己可以听得进不同意见。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七十岁的时候可以从心所欲的乾任何事情,不会干出出格的事。
本义
(一)生活上失意穷困,缺乏信心
(二)诉求上无法表达,缺乏尊严
(三)心理上严重失衡,缺乏调适
四十岁是一个人身体全面加速衰老的时刻,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社会上有一种人群称为失意群体,往往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明白自己人生的质量基本定型了。与年轻人的朝气,聪明,适应与体魄相比,一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四零”人员更难通过学习知识技能改变生存现状,一旦事业无成、家庭败落,对未来生活更容易产生绝望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