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为了在国际上宣示主权,清朝政府于 1867 年决定由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任“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率中国代表团出访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蒲安臣率领的这个代表团总计约 30 人,外事官员张德彝也在其中。1869 年10月18日,中国代表团晋见丹麦国王克里斯钦九世并递交外交文书,随后在哥本哈根会见了大北电报公司创始人、负责人卡尔·弗瑞德里克·蒂根(Carl Frederik Tietgen)。儘管当时中国坚持不允许在中国陆地上架设电报电缆,但双方还是讨论了沿海敷设海底电报电缆的问题。大北电报公司了解到,虽然中国官方不会批准,但是非官方的试行建立电信电缆依然是可能的。
同时代表团的成员也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如何通过电报传递汉字?因为莫尔斯电码只能传输拉丁语字母和阿拉伯数字,而不能传输汉字。如果不开发一种新的汉字电报码,那幺即使建立了电报线,也无法及时有效的传递电报信息给中国人,同时增加大量的人力成本,会使电报费用激增,让普通的中国人望而却步,无法将这一方便的通讯手段推广开来。于是在代表团离开哥本哈根之后,大北电报公司负责人蒂根即请天文学家汉斯·谢勒俄普(Hans Carl Frederik Christian Schjellerup)先生开发一种电报代码以便通过电报传输汉字。
汉斯·谢勒俄普(Hans Carl Frederik Christian Schjellerup,1827-1887),丹麦天文学家。他出生于欧登塞,少年时是一名钟錶学徒,后来在丹麦着名科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的帮助下,于1848年进入哥本哈根理工学校学习套用数学和力学,随后在1851年,成为大学天文台一名观察员。1854年在丹麦海军学院担任数学教授。虽然他获得耶拿大学的博士学位,但是他没有通过教授的常规预备考试,所以在1857年,他被认为不具备成为哥本哈根大学天文学教授的资格。1866年,他编撰了红色恆星目录,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利用华夏和阿拉伯文明的古代天文学观察报告和资料来研究天文学,他学习了汉语和阿拉伯语,而且还对阿拉伯文、中国文字以及其他东方语言进行研究。1869年,为了给大北公司编译汉语电报密码本,他準备了包括汉英和汉法在内的几个词典的手稿,提议起草了中国电报词典,规则为每一个汉字设定一个四位数码。1875年,他谢绝了天文学教授的职位,但他仍在教授关于天文学的数学和出版相关科学着作。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汉斯·谢勒俄普曾得到丹麦着名科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的支持,而奥斯特于1820年发现了电磁现象,从而使电报的出现成为可能。在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后,汉斯·谢勒俄普又学习了阿拉伯语和中文,以便阅读这两个非欧洲文化中与天文学相关的论着。这些研究加上他在哥本哈根理工学院的教学,从理论和实践上使他成为完成大北公司代码开发任务的最佳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