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嘉兴端午习俗

2018-09-05 08:36:21 百科

嘉兴端午习俗

基本介绍

  • 项目名称:嘉兴端午习俗
  • 主题词:民俗,嘉兴端午,习俗
  • 认证级别:省级
  • 项目分类:民俗
  • 国家:中国
  • 起源时间:南宋时期
  • 认证时间:2009年
  • 认证批次:第三批
  •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浙江省嘉兴市

简介

浙江嘉兴地处吴根越角,是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璀璨夺目,其中端午习俗更是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据史料记载,端午也是吴越地区百姓对忠臣名将伍子胥的纪念之日。嘉兴端午习俗节庆活动早在南宋时期就已形成,至明清时达到鼎盛。嘉兴端午是我国端午传统节日的重要活动地区,是江南水乡独特的传统节日活动, 又有明显的太湖流域民间端午习俗的印记。时至今日,端午节已经成为嘉兴最具鲜明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民俗节日之一。

历史渊源

浙江嘉兴地处吴根越角,是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璀璨夺目,其中端午习俗更是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据史料记载,端午也是吴越地区百姓对忠臣名将伍子胥的纪念之日。嘉兴端午习俗节庆活动早在南宋时期就已形成,至明清时达到鼎盛。
民国以来遗风尚存,新中国成立以后再次盛行。特别是近年来,一年一度的中国·嘉兴江南文化节,将端午民俗文化活动作为固定项目在端午节期间举办,使这一项民间习俗得以恢复、传承和弘扬。

基本内容

嘉兴当地民间过端午节一直以来是较为隆重的,习俗活动也是各种各样,其普遍活动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有规模盛大的祭祀伍子胥。二是在南湖举行龙舟竞渡和摇快船等节日娱乐习俗;三是民间裹粽子习俗。四是有挂菖蒲艾叶,燃熏苍朮、白芷,佩香袋,吃“五黄”(黄瓜、黄鱼、黄鳝、黄泥蛋即鹹鸭蛋、雄黄酒),吃“五白”(白乾、白鳌、白菜、白切肉、白斩鸡),吃煨蛋等节日饮食习俗。

基本特徵

嘉兴端午习俗来源于民间的约定俗成,具有浓厚的民俗性和鲜明的地域性、广泛的民众性,尤其是每年端午节民众赶到南湖边观看龙舟竞渡盛况十分壮观。
每逢端午节,都要在南湖举行祭祀习俗活动,当地百姓有“五月五日,时迎伍君”的说法,在端午节祭祀伍子胥。嘉兴各县(市、区)都有一系列根植于民间的具有地方文化的端午习俗及其活动,其百姓的参与面广、活动声势强、社会影响力大、历史渊源流长。明代万曆《秀水县誌》、明代崇祯《嘉兴府志》、清代光绪《嘉兴府志》、清代光绪《嘉兴县誌》、清代陈元颖的《砚农文集》和清代道光项映薇着王寿增补的《古禾杂识》等历史文献均有这方面的记载。

主要价值

嘉兴素以“天下粮仓”、“鱼米之乡”着称,又是最早和最主要的端午竞渡文化区,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和吴越文化的深厚积澱,为嘉兴端午习俗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嘉兴端午习俗历史悠久,节日内涵丰富,传统习俗完整,地方特色浓郁。嘉兴端午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濒危状况

嘉兴,一些传统的习俗随社会的变迁、城镇化的加速都发生了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空间的变化使得原有的端午习俗在当今社会逐渐简化甚至略去。若是问及孩子们端午节是什幺节日,他们只会说端午节就是吃粽子的节日,或者乾脆用粽子节替代了端午节的名称;若是问及年轻人,他们大多也只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或者是防虫防病的卫生节;只有当地的老人还能大致清楚端午节的有关习俗和相关传说。

保护措施

2006年6月,嘉兴端午习俗入选第二批嘉兴市非遗名录,随后嘉兴成为首批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2009年5月,“嘉兴端午习俗体验馆”、“嘉兴粽子博物馆”开馆,使之成为端午习俗传承教学基地;同年6月,项目入选第三批浙江省非遗名录;同年9月,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5月,嘉兴市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髮展规划(2010—2015年)》;同年6月,我国首个端午文化研究基地落户嘉兴;2011年6月,嘉兴端午习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2年9月,市文化局公布了第二批嘉兴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中嘉兴端午习俗作为民俗类项目也有1人入选;同年,制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八个一”保护措施》,一项一策,将嘉兴端午习俗列入了具体保护计画之中。
不仅如此,市财政还每年安排嘉兴端午习俗专项资金,确保端午节各项文化活动顺利开展,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而在此期间,嘉兴市也在端午节期间举办了较多的官方和民间活动,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尤其是近年来连续举办的“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活动。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