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单田芳自选集:清末风云

2019-07-29 11:46:32 百科
单田芳自选集:清末风云

单田芳自选集:清末风云

《单田芳自选集:清末风云(套装共2册)》主要讲述了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至l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期间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包括了近代史上的三元里抗英、火烧圆明园、辛酉政变、甲午战争、百日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重要历史事件。书中对晚清政府、各国列强、维新志士都进行了深入的刻画,语言生动、活泼,人物活灵活现。

基本介绍

  • 书名:单田芳自选集:清末风云
  •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 页数:827页
  • 开本:16
  • 品牌:中国工人出版社
  • 作者:单田芳 单瑞林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00857020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单田芳自选集:清末风云(套装共2册)》可以说是一部生动细緻又鞭辟入里、发人深省的晚清史。

作者简介

单田芳,着名评书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原鞍山曲艺团业务团长,现任北京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1934年生于天津,同年随父母到瀋阳,1952年在瀋阳廿七中高中毕业后考入东北工学院,1987年退休,1995年赴京创办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从艺半个多世纪以来,共表演录製了《隋唐演义》《三侠五义》《乱世枭雄》等100余部计15000余集广播、电视评书作品,整理编着数十部传统评书文字书稿,开创了评书走向市场的先河,并将评书艺术与动漫产业相结合,开发动漫评书新领域。“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在海内外华人心中,“单田芳评书”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图书目录

《清末风云上》目录:
第一回猛列强瓜分上海弱政府求助外寇
第二回遭不测英王就义剿太平中西合璧
第三回广州城群情激奋捍南疆宁死不屈
第四回侵略者野心狂妄僧郡王浴血奋战
第五回英法火烧圆明园惠征乐极又生悲
第六回选秀女兰儿入宫施权术一朝受宠
第七回兰贵人惩治汉女鹹丰帝逃往承德
第八回鹹丰帝欲除隐患懿贵妃不甘失宠
第九回荒淫无度鹹丰病包藏祸心慈禧谋
第十 回皇子读书惩太监鹹丰寿诞乐生悲
第十一回鹹丰临终托后事肃顺举荐辅政臣
第十二回嘱权臣秘议后事两太后密谋定计
第十三回鹹丰帝热河殡天夺权位两派相争
第十四回施苦计瞒天过海安德海计送情报
第十五回恭亲王叩谒梓宫众朝臣祭奠二七
第十六回慈禧初见恭亲王叔嫂秘议除肃党
第十七回六爷夜会曹毓英奕诉回京巧安排
第十八回董元醇上书垂帘八大臣据理力争
第十九回八大臣罢职搁车按议程起驾迴銮
第二十回紫禁城内政局变密云县夜袭肃顺
第二十一回捉肃顺查抄肃府德胜门兄弟密议
第二十二回肃顺被押宗人府奕沂主持定罪名
第二十三回王公议罪权臣死一朝掌权野心达
第二十四回同治帝驾坐金銮两太后玉座垂帘
第二十五回安德海乐极生悲大太监他乡毙命
第二十六回津门里引发教案同治帝大婚立后
第二十七回四龄童继承大统李莲英梳头受宠
第二十八回崇厚出使俄谈判慈禧动怒换使节
第二十九回曾纪泽力挽狂澜东太后宫内暴毙
第三十回西太后擅权跋扈李鸿章屈膝妥协
第三十一回为享乐动用军费甲午年日中海战
第三十二回血洒异乡抗倭寇北洋水师战顽敌
第三十三回邓世昌撞击吉野小日本又添兽性
第三十四回北洋水师全军殁 《马关条约》害死人
第三十五回匡正义公车上书雪国耻变法维新
第三十六回光绪帝空怀壮志谭嗣同巧弄乡绅
第三十七回岳州城结识罗英谭嗣同京城会友
第三十八回真名士初结义士众学子齐聚会馆
第三十九回推新政母子闹翻迫无奈离京返乡
第四十回梁啓超力邀名士谭嗣同眼界大开
第四十一回二英杰大办学堂陈宝箴惩罚首富
第四十二回小罗英智斗昏官鉴湖女被迫离家
第四十三回谭梁奉旨进北京颐和园母子议政
第四十四回信奸佞翁师被贬为图志接见名士
第四十五回光绪帝励精图治降圣旨二召谭公
第四十六回唐才常苦劝故友谭嗣同奉旨进京
第四十七回 回故里亲朋接风勤政殿推崇国策
第四十八回康圣力荐袁世凯小站老袁阅新军
第四十九回施伎俩调袁入津借舞会笼络袁心
第五十回巧周旋平安脱险处心机左右逢源
……
《清末风云下》

后记

是非功过话清末
此部《清末风云》,是恩师长篇历史评书《百年风云》系列的第三部,上接《太平天国》,下连《辛亥风云》,讲述了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直到《辛丑条约》签订的故事。
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国可谓内忧外患。外部列强步步紧逼,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1881年《伊犁条约》、1885年《中法新约》、1895年《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等等此类,不胜枚举。
而中国内部,也不消停。1861年,辛酉政变;1864年,太平天国被平定;1875年,同治皇帝暴毙;1895年,百日维新;1898年,义和团运动加剧,等等事件。此时的大清,庸才得志,俊才有国难投,有志难伸,整个社会已是风雨飘摇。正所谓:四方豪杰齐相聚,山雨欲来风满楼!
要说这段历史,最主要的人物莫过于慈禧太后。有人说:“若没慈禧,中国的近代史可以重新写。”
也有人说:“慈禧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就算没有慈禧,也会蹦出个类似的慈怒、慈哀、慈乐,中国的历史也不可能因为她一个人而改变。”
但无论如何,历史不能假设。总之,这个慈禧太后的确对中国近代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除了慈禧之外,清末这段历史中,可以留下耀眼光辉的人也不少,恭亲王奕诉、左宗棠、李鸿章、康有为、梁啓超、谭嗣同、袁世凯等,他们都在近代史上风云一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后人对他们或有肯定的评价,或有否定的言论,但无论怎样,他们都在尽力书写着中国历史。
但可惜,官方正史只有简简单单的记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表述虽然準确,但过于简单化,如果仅把这些历史信息梳理起来,中国的近代史似乎只是一部国家任人宰割、民众任人凌辱的屈辱史。
但历史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是。清末的风云人物,虽然在波诡云谲的社会中,做了不同的选择,也造成了不同的影响。但人非圣贤,亦非禽兽,所以他们也都会有人所不知的一面:也许是正义背后的鈎心斗角,也许是邪恶背后的辛酸苦楚,而这一面却总被官方历史记载所忽略。
恩师一部《清末风云》,在广泛翻阅、吸取有关清末的各方历史资料和传说故事后,精心构思,补充了官方记载所不曾注意到的背后故事,讲述了这些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另外,恩师也以其独特的评书语言,对很多历史事件进行解读,所以整部书听起来引人入胜,读起来也脍炙人口。
比如有关慈禧的所作所为,在民间有不少的传说,其中最具争议的就是慈禧将丽妃做成“人彘”一事。电影《垂帘听政》还特别将这一段演绎了一番。但师父在评书作品中却轻描淡写:
那是导演故意安排的。把历史上一段典故——刘邦的媳妇吕后迫害戚夫人那一段儿硬给安到慈禧脑袋上了。翻来历史真相看看,慈禧没干过个那事,丽太妃也没遭到那样的毒手,反正受罪是真的。
当时我听完认为与之前的认识有反差。可等年龄大一点儿,切实地查了资料,才明白师父所言不虚。
有关慈禧卖国的心理活动,书中也有如下记述:
这说实话,慈禧这个人再反动、再腐败,她也不乐意自己国家软弱。您说她领导这个国家,甘心就那幺穷,就那幺落后,她就美了吗?不是那幺回事。但是她这人,想个人的利益想得多,想国家和民族想得少,只要有办法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她也不是不欢迎,特别是光绪帝后边说的几句话,宁愿变祖宗之法,也不愿把祖宗留下的国土和人民给抛掉,正好触在她心上。
但慈禧不愧为政治上的老手,虽然是这幺想的,也同时做好了第二手準备:
如果要像他说的那样,国家真要富强起来,我稳当太上皇,享几年清福,这也不挺好?万里有个一,变法失败了,我趁机把你废了,再立一个儿皇帝,我重新垂帘听政,掌握权柄,左右我都不吃亏!
这一手,恐怕也不光是慈禧的专利,官场上的老油条似乎都会!
另外,《清末风云》在讲甲午战争的时候,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日本和韩国的部分历史,以及琉球问题的始末,在说这些问题的时候,虽没有大篇幅地旁徵博引,但却一针见血,也可见恩师在这个问题上的用心。
据说,日本有个政治家叫田中义一。这个田中曾经有一套反动逻辑,说日本大和民族是最优良的民族,日本国是世界上万国之本,理应当征服全世界。要征服全世界,必须先征服中国,要征服中国首先要征服满蒙。另外还提议,往南拿下台湾南洋群岛,往北拿下堪察加,包括琉球、朝鲜在内,这是日本人奉行的基本路线。等他有了实力想往外扩张,就按照这个基本路线奔中国来了。
一开始日本人心里也没底,究竟我们这个小国对付强大的中国能不能行?咱们试探着来吧。像蹚水一样,深不深浅不浅,慢慢往前试着看。
正好找着琉球为藉口了。琉球群岛在历史上就是中国的附属国,年年进贡,岁岁称臣,远在唐朝的时候就加封琉球的酋长为国王。在道光二十年,它照样给中国进贡。因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自顾不暇,外边的事情也管不过来了,琉球国没办法又被日本给征服了,打那就成了日本藩国。
也该着有事,琉球有一部分渔民正坐船打鱼呢,突然在海上遇上风了,把这船刮到台湾去了。台湾的高山族,也不知道他们来的目的是什幺,结果发生了械斗,把琉球人给杀了。日本抓着藉口了,马上向中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让中国政府包赔全部损失,并派出特使——大久保力通。这大久到了北京之后,气势汹汹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说这事,接待他的是总理衙门的大臣叫董洵,这董洵还比较主持正义,跟大久保力通见面之后就问:“贵特使所来究竟为什幺呢?”
“我们的人被你们的台湾人给杀了,得包赔我们损失。”
刚开始,董洵没有屈服,可两次交谈之后,就被说下道了。
董洵说什幺呢?说:“这事你别跟我吵吵,这琉球人也好,高山族也好,他们属于化外之民,我们管不着。”
哎!这句话叫日本人抓着藉口了,大做文章!化外之民,那就不是你们的人。那要不是你们的人,就归我们管呗!
当然,台湾问题,也不可能仅仅是因为董洵这一句话受到影响,但从这里也可以得到启示:外交无小事啊!一句话说不到,就可能让对方逮住机会,惹出滔天大祸。所以当初的外交辞令非常严谨,也就在此——让对方找不到把柄!
这部《清末风云》,作为20世纪80年代一部思想观点较为新颖的历史普及作品,即使在当今,也完全可以成为记录前人历史观点的作品,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恩师曾对我说:“对清末这段历史,我所掌握的也就是那个时代的资料。随着现在资料越来越多,而书是不变的,所以观点也会变得过时。如果有一天,我这部书的观点被完全推翻,那这本《清末风云》就权当前人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思想纪录,历史上真正的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吧!”
单田芳弟子 肖璞韬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