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原理及套用》 是200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洪润、张亚凡。
基本介绍
- 书名:单片机原理及套用
- 作者:张洪润 张亚凡
- ISBN: 9787302101550
- 类别:高等院校教材,图书
- 页数:308
- 定价:28.00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5-04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而编写的。全书从实用角度出发,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单片机的原理和套用,是一本重在套用、兼顾基本理论的实用教程。
全书共10章,内容包括:单片机结构原理,单片机指令系统及程式设计,单片机中断,单片机串列接口,定时器/计数器,A/D和D/A转换接口,单片机系统的工程设计实例,计算机系统的扩展技术及单片机C语言程式设计等。全书通过20个上机实验进一步阐述单片机的套用技术,每章都配有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可作为电子类和电工类专业的教材外,也可作为家用电器及工业电子设备等行业生产和维修人员的培训及自学用书。
目录
第1章概述
1.1单片机发展概况
1.2单片机硬、软体系统及种类
1.2.1单片机的硬体系统
1.2.2单片机的软体系统
1.2.3单片机的种类
1.3单片机套用领域与开发工具
1.3.1套用领域
1.3.2开发工具
小结
习题
第2章单片机的结构原理
2.1常用术语及内部结构
2.1.1常用术语
2.1.2内部结构
2.2CPU及存储器
2.2.1运算器
2.2.2控制器
2.2.3程式存储器
2.2.4数据存储器
2.3引脚功能及CPU的时序
2.3.1引脚功能
2.3.2振荡电路和时钟电路
2.3.3CPU的时序
2.4输入、输出接口
2.4.1P0口
2.4.2P1口
2.4.3P2口
2.4.4P3口
小结
习题
第3章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及程式设计
3.1指令系统
3.1.1指令格式
3.1.2助记符语言
3.1.3定址方式及常用符号注释
3.1.4数据传送指令功能及套用举例
3.1.5算术运算指令功能及套用举例
3.1.6逻辑运算类指令的功能及套用举例
3.1.7控制转移类指令的功能及套用举例
3.1.8位操作类指令的功能及套用举例
上机实验1数据传送指令的使用及编程方法
上机实验2算术运算指令的使用及编程方法
上机实验3逻辑运算指令的使用及编程方法
上机实验4位操作指令的使用及编程方法
上机实验5控制转移指令的使用及编程方法
3.2彙编语言程式设计举例
3.2.1彙编语言程式的格式
3.2.2彙编语言程式设计方法
3.2.3彙编语言程式设计的几个实例
上机实验6多位元组算术运算
上机实验7数据的拼拆及转换
小结
习题
第4章单片机中断的使用技巧
4.1中断的功能、控制及回响
4.1.1中断的功能
4.1.2中断的控制及回响
4.2中断套用的4个实例
上机实验8中断的使用及编程方法
小结
习题
第5章单片机定时器/计数器的使用技巧
5.1定时器/计数器的结构与原理
5.2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方式及控制
5.2.1工作方式暂存器TMOD
5.2.2控制暂存器CON
5.2.3工作方式
5.3定时器/计数器的套用举例
上机实验9定时器/计数器使用及编程方法
小结
习题
第6章单片机串列接口的使用技巧
6.1串列通信中的几个概念
6.1.1通信方向
6.1.2异步通信和同步通信
6.1.3波特率
6.1.4传送编码
6.1.5信号的调製与解调
6.2串列口的工作原理及波特率设计
6.2.1串列口的工作原理
6.2.2波特率设计
6.3串列口的4种工作方式
6.3.1工作方式0
6.3.2工作方式1
6.3.3工作方式2
6.3.4工作方式3
6.4串列口套用举例
6.4.1利用串列口扩展并行输入、输出口
6.4.2利用串列口进行异步单工通信
6.4.3利用串列口进行异步双工通信
6.4.4主一从式多机通信
上机实验10双机通信
上机实验11主一从式多机通信
小结
习题
第7章单片机系统的扩展技巧
7.1程式存储器的扩展
7.1.1地址线
7.1.2数据线
7.1.3控制线
7.2数据存储器的扩展
7.3I/O接口的扩展
7.3.1概述
7.3.2常用的选址方法
7.3.3用TTL晶片扩展I//O接口
7.3.48255A可程式并行I//O口的扩展
7.3.58155可程式I/O接口的扩展
7.3.68279可程式键盘显示器接口的扩展
7.3.78243并行I/O接口的扩展
上机实验12程式存储器和外部数据存储器的扩展
上机实验1374LS244、74LS273等晶片简单接口的扩展
上机实验148255A可程式控制晶片的套用
上机实验158155可程式控制晶片的套用
上机实验168279可程式键盘/显示器与803l接口
小结
习题
第8章单片机系统的接口技巧
8.1A/D(模一数)转换接口的扩展技巧
8.1.1逐次逼近式A/D转换器
8.1.2双积分式A/D转换器
8.1.3A/D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8.1.4单片机与AI)C0809的接口技巧
8.1.5单片机与Mcl4433(3位)的接口技巧
8.2D/A(数一模)转换接口的扩展技巧
8.2.1D/A转换器的原理及性能
8.2.28031单片机与DAC0832接口技巧及产生任意波形的方法
8.2.38031单片机与AD7520接口技巧
上机实验178路8位逐次比较A/D0809接口
上机实验183位MCl4433A/D接口
上机实验198位D/A0832接口
上机实验20A/D与D/A输出综合实验
小结
习题第
9章单片机系统的工程设计
9.1设计要求
9.1.1可靠性
9.1.2系统自诊断功能
9.1.3操作维修方便
9.1.4性能/价格比
9.2设计方法
9.2.1总体设计
9.2.2硬体设计
9.2.3软体设计
9.3设计实例
9.3.1交通信号灯模拟控制
9.3.2水塔水位控制
9.3.3自然风发生控制
9.3.4发音电路及程式设计
9.3.5红外线遥控单片机接口系统
9.3.6数字温度接口及程式设计
9.3.7人工语音合成
小结
习题
第10章单片机C语言程式设计
10.1 C51程式的结构特点
10.2 C51程式的运算符、表达式及其语法规则
10.2.1 C51算术运算符及其表达式
10.2.2 C51关係运算符、表达式及优先权
10.2.3 C51逻辑运算符、表达式及优先权
10.2.4C51位操作及其表达式
10.2.5自增(减)运算符、複合运算符及其表达式
10.3C51程式设计技巧
lO.3.1存取805l单片机特殊功能暂存器
10.3.2位的控制
10.3.3中断子程式的设计
10.3.4记忆体应对式I/O
10.3.5程式中加入彙编语言语句
lO.4C51程式设计举例
10.4.1求和的c51程式设计
10.4.2求最大值的C51程式设计
lO.4.3单片机主从多机通信
lO.4.4PC机与多台单片机通信
10.4.5步进电机系统控制
小结
习题
附录A通用单片机仿真器
A.1系统结构
A.2仿真功能
A.3外部设备
A.4软体功能
A.5sICE硬体结构和工作方式
附录B通用单片机仿真器连线键盘使用方法
B.1各键功能
B.2操作说明
附录C通用单片机仿真器连线lBM—PC机使用方法
C.1连线使用方法
c.2基本操作命令
附录D单片机与IBM-PC机通信方法
D.1使用的设备
D.2通信原理
D.3通信电路
D.4通信操作步骤
D.5参考程式
附录E脱机实验(程式固化)方法
E.1使用的设备
E.2方法与步骤
附录FMCS-51指令速查表与指令编码表
F.1指令速查表
F.2指令编码表
附录G常用晶片引脚图
参考文献[1-2]
节选
第1章 概述
单片微型计算机简称单片机,它是大规模积体电路技术发展的产物,属第4代电子计算机。它是把中央处理器(Centra1 Processing Unit,CPU)、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唯读存储器(Read On1y Memory,ROM)、定时器/计数器以及1/0(Input/Output)接口电路等主要计算机部件集成在一块积体电路晶片上的微型计算机。
单片机具有高性能、高速度、体积小、价格低廉、稳定可靠、套用广泛的特点。
随着微控制技术(以软体代替硬体的高性能控制技术)的日益完善和发展,单片机的套用正在不断走向深入。它的套用必定导致传统的控制技术从根本上发生变革,也就是说,单片机套用的出现是对传统控制技术的革命。因此,了解单片机知识、掌握单片机的套用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单片机发展概
单片机作为微型计算机的一个分支,它的产生与发展和微处理器的产生与发展大体同步,主要分为以下3个阶段:
第1阶段(1974—1978年)为初级单片机阶段。其典型产品是Inte1公司的MCS-48,这个系列的单片机在片内集成了8位CPU、并行I/O接口、8位定时器/计数器以及RAM等。该系列产品无串列I/O接口,定址範围不大于4KB。
第2阶段(1978~1983年)为高性能单片机阶段。其典型产品是MCS-51系列。这个阶段的单片机均带有串列I/O接口,具有多级中断处理系统,定时器/计数器为16位,片内RAM和ROM容量相对增大,且定址範围可达64KB。这类单片机的套用领域极其广泛,由于其优良的性价比,特别适合我国的国情,故在我国得到广泛套用。
第3阶段(1983年以后)为8位单片机巩固、完善及16位单片机MCS-96推出阶段。
……
单片机具有高性能、高速度、体积小、价格低廉、稳定可靠、套用广泛的特点。
随着微控制技术(以软体代替硬体的高性能控制技术)的日益完善和发展,单片机的套用正在不断走向深入。它的套用必定导致传统的控制技术从根本上发生变革,也就是说,单片机套用的出现是对传统控制技术的革命。因此,了解单片机知识、掌握单片机的套用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单片机发展概
单片机作为微型计算机的一个分支,它的产生与发展和微处理器的产生与发展大体同步,主要分为以下3个阶段:
第1阶段(1974—1978年)为初级单片机阶段。其典型产品是Inte1公司的MCS-48,这个系列的单片机在片内集成了8位CPU、并行I/O接口、8位定时器/计数器以及RAM等。该系列产品无串列I/O接口,定址範围不大于4KB。
第2阶段(1978~1983年)为高性能单片机阶段。其典型产品是MCS-51系列。这个阶段的单片机均带有串列I/O接口,具有多级中断处理系统,定时器/计数器为16位,片内RAM和ROM容量相对增大,且定址範围可达64KB。这类单片机的套用领域极其广泛,由于其优良的性价比,特别适合我国的国情,故在我国得到广泛套用。
第3阶段(1983年以后)为8位单片机巩固、完善及16位单片机MCS-96推出阶段。
……
- 参考资料[1-2]
- 速查表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