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计就是从一章或者一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章节或单元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
依据
教学设计是课程与教学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表现。教学设计的目的意义在于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最最佳化,达到用的方法巧,花的时间少,费的气力小,取得的效果好。教学设计的依据和要求主要是:
(1)学科性质;
(2)教学任务的要求;
(3)教材内容的特点;
(4)教学原则的要求;
(5)教师本人的教学特点和风格;
(6)学生的年龄特徵和个别差异。
基本要求
1.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整体性。整体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整合。
2.单元教学设计要有相关性。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课型的选择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关;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关;教学活动与教学活动之间和教学目标相关。
3.单元教学设计要有阶梯性。阶梯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要从简单到複杂,从单一到综合,从基础到提高,活动的要求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4.单元教学设计要有综合性。综合性主要体现整个单元教学能否体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单一目标与五维教学目标综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综合,单一技能与多项技能综合。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一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幺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幺”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準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三教学策略制定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採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四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幺怎幺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五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操作步骤
课前系统
包括下列六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教材分析
⑴分析《课程标準》的要求。
⑵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本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
2、学生分析(学习需要分析)
⑴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对学生有什幺的分析)。
⑵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对学生缺什幺的分析)。
⑶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的分析)。
3、教学目标分析
⑴知识与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师还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第一种: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提出的目标。(把教师作为主体)举例:“使学生掌握…知识”、“教会学生…技能”、“培养学生…能力(习惯)”等等。
第二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的目标。(把学生作为主体)举例:“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理解……”、“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通过学习,将形成……”,等等。
显然,第一种表述方法,是把学生置于一种非自主性的被动客体地位,难以激发其学习热情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第二种表述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多运用赋予情感、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学重点与难点
⑴教学重点。
⑵教学难点。
5、教学方式
确定进行课堂教学所要採取的教学策略、方法与技巧。
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第一,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教学内容。
第二,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三,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
第四,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6、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
⑴教学环境的设计与準备。
⑵教学用具的设计与準备。
课堂系统
包括下列四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课前探究设计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準备和探究的问题与方案。
2、新课导入设计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导语。教学导语的设计要围绕“凝神、起兴、点题”三个方面的作用而进行设计。
3、教学结构(板书结构)设计
⑴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⑵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不要搞表格)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③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只是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具体活动)。
④争取準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⑤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繫及育人作用。
⑥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4、课堂总结设计
⑴设计出针对知识目标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⑵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複习巩固方案。
课后系统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2、对教学设计的评价
①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幺方式转化?
③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幺?存在的问题和癥结在哪里?
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举例
语文单元教学设计
打破常规教学,把课本中类似的课文集中起来(比如散文),然后选一课进行详细讲解,关于散文的线索,主题,手法,文风,读他的时代意义等,其余让一学生选课讲公开课,再选一课进行学生讨论课,老师觉得学生掌握得差不多的话,剩下的就是学生的自习课。让学生出题自考,让学生勾画作业,老师批阅如果学生掌握了,就开始进行下单元的教学设计。
有时用一种学点教本单元的课程。还举(散文)为例,学点是形散神不散。何为神?何为形?神就是文章(主题);形呢,是课文的形式。同时举本单元几课,找出这些课的神(主题);总结出它的形。看看课文的形式,记事的,不免日常小事叙情真,以古鑒今的上下五千年任意谈,借景托物的,则大大地于情寓景、情景交融等等。但即使方法各各有异、形式千变万化,始终不离主题,这就是形式散乱而神凝不散。
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 中国文学批评史 | 课型 | 理论课 | 讲授时间 | 3课时 |
章节 | 绪论、第一章 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 ||||
教学内容 | 1、对文学批评学科的认识 2、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 3、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 | ||||
授课方式 | 教师讲授 | ||||
教学目的 |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了解初期的文学观念 | ||||
教学重点 | 本课程的性质、“诗言志”的提出 | ||||
教学难点 | “诗言志”的含义 | ||||
辅助教学手段 |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