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是东汉哲学家桓谭所着的一本哲学着作。本文说郭氏是非分明,扬善抑恶,却没有得到好的结果,以致家破人亡。郭氏的败亡值得人们深思,可能是他认识和处理问题过于绝对和极端的缘故。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新论
- 创作年代:东汉
- 作品出处:新论
- 文学体裁:文言文
- 作者:桓谭
- 内容:郭氏是非分明,扬善抑恶
导读
善善恶恶而亡 选自《新论》
原文
昔齐桓公出①,见一故墟而问之②。或对曰③:“郭氏之墟也。”复问:“郭氏曷为墟④?”曰:“善善而恶恶焉。”桓公曰:“善善恶恶⑤乃所以为存⑥,而反为墟,何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⑦。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则怨之;恶人见其贱⑧己而不好,则仇之。夫⑨与善人为怨、恶人为仇,欲毋⑩亡而得乎?”
译文
曾经有一次齐桓公外出,看见一个废墟,就询问这个废墟(是怎幺回事)。有人告诉他说:“这是郭氏的废墟啊!”(齐桓公)又问:“郭氏(的房屋)怎幺会成为废墟呢?”(那人)回答说:“爱护好人,憎恶坏人罢了。”齐桓公说:“爱护好人,憎恶坏人是立身的原则,为什幺反而成为了废墟,是什幺原因呢?”(那人)回答道:“讚扬好人却不能任用,憎恶坏人却不能刬除。那些好人知道他看重自己却不能任用(自己),就会怨恨;恶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态度不友好,就会仇视他。与好人结怨,与恶人结仇,想要不灭亡行吗?”
注解
1、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为“春秋五霸”之首。
2、故:旧的。
3、墟:废弃的家园。
4、或:有人.
5、复:又。
6、曷:同“何”,为什幺,疑问代词
7、善善:爱护.尊重好人。前一个“善”是动词,尊重,爱护。后一个“善”是名词,指好人。
8、恶(wù)恶(è):憎恶坏人。恶(wù),憎恶。恶(è),坏人。
9、焉:语气词。
10、所以为存:生存的方法。 所以:用来……的方法。
11、用:任用。
12、去:刬除。
13、其:代指郭氏。
14、尊:看重。
15、贱:轻视,看不起。好:爱
16、夫:古汉语的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17、欲:想要 毋(wu):无,不
18、得乎:可能吗?
启发
郭氏的失败代表了一种处世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碰壁。认识和处理问题不要过于绝对和极端。
齐桓公
齐桓公(前716-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华夏族(汉族前身),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最小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其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但其晚年昏庸,鲍叔牙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他选贤任能,改革齐政,使国富民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人物简介
称谓:齐桓公
姓名:姜姓吕氏,名小白,正史称齐小白或齐侯小白。
在位时间:公元前685—前643年
描述:春秋时齐国第十六代国君
相关历史事件:管仲拜相、葵丘会盟
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年)即位为君,率军击败助公子纠争夺君位的鲁军于乾时(今山东桓台南),稳固了统治地位。纳大夫鲍叔牙之谏,释怨于政敌管仲,以其贤能重用为主政大夫。次年,不听管仲之劝,过高估计齐国军事实力,发兵攻鲁,被鲁军击败于长勺(今曲阜北,一说今莱芜东北)。继又联合宋国攻鲁,亦无功而还。遂採纳管仲提出的先内后外,富国强兵,以实力求霸的方略,推行经济、政治、军事改革,增强战争潜力。同时,出兵攻灭近邻小国,多次与诸侯会盟,用“轻其币而重其礼”(《国语·齐语》)的外交手段控制诸侯,至周僖王三年(前679年),霸业始成。鑒于“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公羊传·僖公四年》)的形势,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于周惠王十四年(前663年)率军大破山戎,解燕国之危,进击令支、孤竹,获胜而还。此后出兵击败狄人,救邢于危难,助卫复国。
二十一年,率八国之师击破蔡军,进而伐楚,因见楚抵抗决心甚坚,
乃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之会中,按兵修礼,假周王之命责楚,与楚妥协。后与诸侯平定王室内乱,多次抗击戎人扰周。周襄王二年(前651年),与周王卿士及诸侯会盟于葵丘,将霸业推向鼎盛。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纠合诸侯凡二十六次。晚年信任竖刁、易牙、开方等佞臣,管仲病重时,曾警告桓公,说他死后一定要驱逐竖刁等3人出宫,不然3人必然为乱。管仲死后,齐桓公听从管仲之言逐3人出宫。但离开小人,桓公食不甘味,于是桓公复召3人回宫。其时,齐桓公年事已高,已面临立储之事。竖刁、易牙、开方极力主张立长子。后来齐桓公生病,竖刁、易牙他们为了矫托王命把王宫用高墙围起,只留一个小洞,桓公饮食,全靠小太监从洞里送入。并很快连饭也不送了,桓公在饑渴中悲惨死去。桓公死后,众公子忙于争夺王位,直到六十七日后才在老臣的建议下发丧,其时,桓公之尸已腐烂不堪,虫蛆爬出户外,恶臭难闻。齐国霸业随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