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喀西茄

2017-10-26 19:58:58 百科
喀西茄

喀西茄

喀西茄,别称苦颠茄,苦天茄,刺天茄。是双子叶植物纲、茄科,茄属草本或亚灌木。喜生于沟边,路边灌丛,荒地,草坡或疏林中,海拔0-2300米。可药用。

喀西茄,于2016年12月12日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列为:第四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外来物种入侵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的直接原因之一,严重危害到我国的生态坏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喀西茄
  •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 亚纲: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 :管状花目 Tubiflorae
  • :茄科 Solanaceae
  • :茄族 Solaneae
  • 亚族:茄亚族 Solaninae
  • :茄属 Solanum
  • 亚属:茄亚属 Subg. Leptostemonum
  • :单毛组 Sect. Simplicipilum

形态特徵

直立草本至亚灌木,高1-2米,最高达3米,茎、枝、叶及花柄多混生黄白色具节的长硬毛,短硬毛,腺毛及淡黄色基部宽扁的直刺,刺长2-15毫米,宽1-5毫米,基部暗黄色。叶阔卵形,长6-12厘米,宽约与长相等,先端渐尖,基部戟形,5-7深裂,裂片边缘又作不规则的齿裂及浅裂;上面深绿,毛被在叶脉处更密;下面淡绿,除被有与上面相同的毛被外,还被有稀疏分散的星状毛;侧脉与裂片数相等,在上面平,在下面略凸出,其上分散着生基部宽扁的直刺,刺长约5-15毫米;叶柄粗壮,长约为,叶片之半。
喀西茄
蝎恳状花序腋外生,短而少花,单生或2-4朵,花梗长约1厘米;萼钟状,绿色,直径约1厘米,长约7毫米,5裂,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1.5毫米,外面具细小的直刺及纤毛,边缘的纤毛更长而密;花冠筒淡黄色,隐于萼内,长约1.5毫米;冠檐白色,5裂,裂片披针形,长约14毫米,宽约4毫米,具脉纹,开放时先端反折;花丝长约1.5毫米,花葯在顶端延长,长约7毫米,顶孔向上;子房球形,被微绒毛,花柱纤细,长约8毫米,光滑,柱头截形。
浆果球状,直径约2-2.5厘米,初时绿白色,具绿色花纹,成熟时淡黄色,宿萼上具纤毛及细直刺,后逐渐脱落;种子淡黄色,近倒卵形,扁平,直径约2.5毫米。花期春夏,果熟期冬季。

分布範围

云南除东北及西北部外均产,广东、广西也有发现。喜生于沟边,路边灌丛,荒地,草坡或疏林中,海拔1300-2300米。印度喀西山区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化学成分】浆果含澳洲茄胺、谷甾醇、薯蓣皂甙元等。
喀西茄的叶枝果喀西茄的叶枝果
还含澳洲茄胺甙类、澳洲茄边硷、澳洲茄硷和刺茄硷,以及生物硷皂甙刺天茄硷。
【性味】:微苦,寒,有小毒。
【功用主治-刺天茄的功效】:消炎解毒,镇静止痛。治风湿跌打疼痛,神经性头痛,胃痛,牙痛,乳腺炎,腮腺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外用:捣涂或研末调敷。
【选方】①治将要出头的疮毒:刺天茄叶、果晒乾研末,加重楼粉,蜂蜜调匀外敷。②治牙痛:刺天茄鲜果实捣烂,置牙痛处。
医药
【彝药】陶拍申则:全草治风湿跌打疼痛,神经性头痛,胃痛,牙痛,乳腺炎,腮腺炎,痈疮未溃等《楚彝本草》。全株治热毒内陷,肺痈痰厥,经血不和,疮痈疔疖《哀牢》。【傣药】麻嘿影:消炎解毒,镇静止痛《傣医药》。【哈尼药】阿公:根、叶、果治感冒,小儿惊风,麻疯,疮毒出头,风湿,跌打疼痛,神经性头痛,胃痛,牙痛,乳腺炎,腮腺炎,外伤炎症,犬、虫咬伤,痈疮肿毒《滇药录》。【拉祜药】处玛西:功用同哈尼族《滇药录》。【佤药】嘎介西外:功用同哈尼族《滇药录》。
根、果实(刺天茄):微苦,寒。有小毒。消炎解毒,镇痉止痛。用于风湿,跌打疼痛,神经性头痛,胃痛,牙痛,乳痈,痄腮。 叶(刺天茄叶):微苦,凉。消炎止痛,解毒。用于小儿惊厥,麻风,腹痛,牙痛。 叶、果实:外用于疮毒。

为害特点

具刺杂草,全株含有毒生物硷,未成熟果实毒性较大,人和家畜误食可引起中毒。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资料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果有毒。
入侵时间及地点: 19世纪末在贵州南部发现。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