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西毛束草(学名:Trichodesma khasian)又名碧果草、假酸浆、毛束草,为紫草科毛束草属多年生亚灌木,高可达2公尺,全株密被短毛。叶为单叶,对生,具叶柄,柄长0.5~2公分;叶片长9~24公分,宽5~15公分,椭圆形,叶基锐尖形,叶尖锐尖形,叶缘为全缘,上表面粗糙。原产印度锡金、泰国、寮国、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贵州等地;分布于我国台湾生于中南部低海拔山坡林缘、树丛、路旁及平野地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喀西毛束草
- 拉丁学名:Trichodesma khasian C.B.Clarke
- 别称:碧果草、假酸酱、毛束草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木兰纲
- 亚纲:菊亚纲
- 目:唇形目
- 科:紫草科
- 亚科:紫草亚科
- 族:齿缘草族
- 属:毛束草属
- 分布区域:印度锡金、泰国、缅甸以及中国云南、贵州、台湾等地。
形态特徵
多年生亚灌木,高可达2公尺,全株密被短毛。叶为单叶,对生,具叶柄,柄长0.5~2公分;叶片长9~24公分,宽5~15公分,椭圆形,叶基锐尖形,叶尖锐尖形,叶缘为全缘,上表面粗糙。花序为圆锥花序,具长花序轴,顶生;苞片披针形,先端锐尖;花萼深五裂,裂片卵状披针形,先端锐形,外被绒毛;花冠阔圆筒形,深五裂,裂片阔圆形,先端细长而锐尖,反卷,白色至粉红色或粉紫色,通常具鳞片;雄蕊5枚,着生于花冠筒下部;花葯细长;花柱丝状;柱头球形。果实为小坚果,球形,熟时呈碧紫色,包于花后增大之宿存之萼内。

产地分布
原产地:印度锡金、泰国、寮国、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贵州等地。
‧ 分布:台湾生于中南部低海拔山坡林缘、树丛、路旁及平野地区。
主要用途
园艺用途:其灯笼状的宿存花萼,如星型,乾燥后如同天然乾燥花,久藏不凋,为坊间常用的打酱油花材,是打酱油高级花材。

重要的民俗植物:原住民采假酸浆嫩叶生食或煮食,有时也可包裹食物,是一种日常的食用野菜。鲁凯族、排湾族等原住民所常食用的粽子,称为“Abai”(鲁凯族)或“Lavilu”(排湾族),包裹的食料主要为小米和猪肉,和一般肉粽不同的是,食料先用假酸浆包好,外头再以月桃叶子包裹,粽子煮熟后,黏附在小米上,此即为假酸浆,食用时连假酸浆叶一起吃,有助于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