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又称卫鞅,战国时代着名的改革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初次进入秦国,通过贿赂秦孝公宠臣景监,三次面见秦孝公,从而实施春秋战国历史上规模最庞大、也是最彻底的一次变法运动,史称商鞅变法。那幺,商鞅三见秦孝公都说了些什幺呢?是什幺让秦孝公在三次接见了商鞅以后,下定决心变法呢?
基本介绍
- 本名:卫鞅
- 别称:商鞅
- 所处时代:战国时期
- 主要成就:商鞅变法
商鞅
(约前390~前338年),卫国宗室后裔,名鞅,以国为氏,故称“卫鞅”;又以出身为氏,被称为“公孙鞅”;卫国同君本与周天子同姓,其先出于天子的册封,所以史籍中也有称商鞅为“姬鞅”的,只是这最后一种称呼不太流行。后来,因主持秦国变法、国强民富,有大功于秦国,秦孝公赏赐给他商于十五邑的封地,号为“商君”,商鞅从此成为“商鞅”。商鞅是卫国(都今濮阳西南)人,战国中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早期法家的着名代表人物。
一封求贤令,西出函谷关
商鞅原先在魏国相国公叔痤家中当中庶子(家臣),公叔痤对他很欣赏,病重之际,曾向魏惠王举荐,由他来继任相国。但魏惠王觉得此人太年轻,没有从政经验,没有答应。公叔痤死后,商鞅在魏国失去靠山。恰在这时,僻处西隅的秦国有了新的国君。刚继位的秦孝公準备光复其先祖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的事业,收复东边被(三晋)侵占的土地,下令在国内访求贤才。商鞅得信以后,立即收拾行李,西出函谷关,来到了秦国。
孝公宠臣,荐变法名士
商鞅在秦国有一个老朋友,名叫景监,现在是秦孝公的宠臣。景监一见老朋友自东方来,兴奋地说:“您来的正巧,我们主君正在访求贤才。以您的远见卓识,主君必定会重用。”
商鞅也不客气:“我从大梁(今河南开封)千里迢迢到此,正为此意。”
一见孝公,谈帝道治国
自炎帝开始,帝道治国一直是中国古代最嚮往的治国之道。商鞅初见秦孝公时,首先提出了以尧、舜为代表的帝道治国。帝道治国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治国之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所有治国之道的鼻祖。商鞅在提出帝道治国时,首先列举了尧舜二帝在位时的繁荣盛景,但是秦孝公却因为对帝道治国发展太慢的看法,而拒绝接受帝道治国。
其实,帝道就是黄老学说,因为在战国之前,天子称“王”,诸侯称“公”,仅有死后被当作神来崇拜的少昊、颛顼、喾、尧、舜才被称作“帝”。换句话说,这些传说中的人物的治国方式,就是“帝道”,亦称“黄老”学说,核心则是师法造化。
二见孝公,谈王道治国
自古以来,人们对治理国家提出了千百种主张,大而言之,形成传统共识的便有王道治国、道家治国、儒家治国、墨家治国、法家治国几种主流。其中的王道治国是经过两千多年历史延续的成规定製,其最为成功的範例便是西周礼制。
这种王道礼制,的确曾经使天下康宁一片兴盛,而且儒家道家至今还在不遗余力的为这种王道张目礼讚。春秋战国以来,王道礼制虽然已经大为衰落,但许多国君为了表示自己仁义,仍然坚持说自己奉行王道。
而且,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正是操的王道之学,那时秦国确实强盛一时,穆公也称了霸,老秦人至今还引为骄傲。秦公《求贤令》也申明嚮往穆公时的强盛,信誓旦旦的要恢复穆公霸业。据此推测,秦公如果接受王道治国,似乎也有理由。
所以,商鞅第一面见秦孝公,谈的是王道治国,大体就是三皇五帝以来,尧舜禹汤治理国家的方式,可以理解为人治。
——————摘自孙皓晖《大秦帝国》
三见孝公,谈霸道治国
霸道,就是以法家为核心,对内严刑峻法,对外军国主义。
第三次见面,商鞅分析当时战国三大强国魏国、齐国、楚国变法的成功与弊端,从而引出自己的《治秦九论》:
其一《田论》,立定废井田、开阡陌、田得买卖之法令。
其二《赋税论》,抛弃贡物无定数的旧税制,使农按田亩、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之新法。如此则民富国亦富。
其三《农爵论》,农人力耕致富并多缴粮税者,可获国家爵位。此举将真正激发农人勤奋耕耘,为根本的聚粮之道。
其四《军功论》,凡战阵斩首者,以斩获首级数目赐爵。使国人皆以从军杀敌为荣耀,举国皆兵,士卒奋勇,伤残无忧,何患无战胜之功?
其五《郡县论》,将秦国旧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缔,设郡县两级官府,直辖于国府之下,使全国治权一统,如臂使指。
其六《连坐论》,县下设里、村、甲三级小吏。民以十户为一甲,一人犯罪,十户连坐,使民众怯于私斗犯罪而勇于公战立功。
其七《度量衡论》,将秦国所行之长度、重量、容器一体统一,由国府製作标準校正,杜绝商贾与奸恶吏员对庶民的盘剥。
其八《官制论》,限定各级官府官吏定员与治权,杜绝政出私门。
其九《齐俗论》,强制取缔山野之民的愚蛮风习,譬如寒食、举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
实施变法,秦国大治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始了彻底而系统的改革。土地制度变化了,开阡陌,除井田;治安管理加强了,什伍连坐,互相监督;贵族特权取消了,奖励农耕,生产的粮食多也可以立功,优秀的农民可以扬眉吐气;爵位等级秩序建立了,不分平民贵族,以战功授奖,只要立功多,就可以富甲一方。秦国的军队从此变成虎狼之师。既然杀敌取胜可以带来财富和地位,何乐而不为呢?
秦国之外,已无强国
十几年里,“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公元前350年,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国迁都鹹阳,以郡县制划分行政区域。接着,秦国夺取魏国河西之地,迫使魏国迁都大梁。甚至,那个名义上的皇帝周天子,也要如同诸侯一样向秦国祝贺。普天之下,秦国之外,已无强国。
秦孝公兑现了他在“求贤令”中的诺言:“与之分土”。商鞅被封为大良造,因战功封于、商十五邑,号商君。巨大的荣誉与权力倾覆朝野,商鞅达到了人生的巅峰。